民俗音乐的界定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界定什么是民俗音乐,首先要清楚何谓民俗,其次再谈何谓民俗音乐。笔者在阅读已有著述的基础上,对民俗音乐作如下归纳。
  关键词:民俗音乐;界定
  一、何谓民俗
  就其民俗的范围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俗,即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本身,也就是传承于民间社会范围内的主体的“行为规范(风俗)”和“行为倾向(习惯)”。广义的民俗,指以民间风俗习惯为中心内容的文化体系。既强调了民俗的“主体属性”也不排除民俗的“客体内容”[1]。无论是狭义的民俗还是广义的民俗,其都具备传承性和模式化的基本特征。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没有传承就不会形成模式;没有模式的制约也就无从传承。二者缺一不可。
  二、何谓民俗音乐
  首先,民俗音乐本身基于广义民俗的概念,是以民间音乐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为中心内容的一种“文化体系”。所谓“文化体系”,也就是把民俗事象本身及其相关事象看成是相互关联的一种文化整体,因而被纳入这个整体范围的事象,除了具有核心意义的主要行为活动外,还包括主体行为活动对客体事物的影响及在客体事物中反映出的主体民俗心态和民俗行为。[1]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民俗音乐基于某种特定民俗活动而存在,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现象。受到诸如人、事、物、象、地域、历史、环境、生活、风俗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样的音乐已不再单纯指音乐本身,而是将音乐视为文化整体的外化表现手段。即民间音乐是民俗内容的歌颂,民俗活动则是民间音乐的舞台。
  其次,民俗音乐是传承于民间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是表现在民众音乐心理、音乐行为方面和体现在民间音乐作品、音乐词语、音乐器物之中的模式化事象。[1]传承性与模式化是民俗的基本特征。由于民俗音乐以民俗为其“母本”,所以传承与模式理应也是民俗音乐的基本特性。
  再次,民俗音乐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有机统一。音乐民俗在历时方面表现出传统性、稳定性与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的交替或往返再现;在共时性方面呈现出民族性、普遍性与地方性、个别性等特点的并存或相互影响。[1]
  最后,从民俗音乐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精神性、程式性。前三种出自范晓峰一文对民俗音乐自身特点的界定。即物质性指民俗音乐中与民众物质生产相关联的部分,因其受到诸如地域、民族、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的组合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社会性和生活性是指民俗活动中直接和民众生活习惯相对应,二者作为某种文化和人的关系的物化表现形态,是该种文化和关系显现的一个“窗口”。对于研究者来说,应以该“窗口”为契机,把握某一特定地域内的整体文化结构,以及内部人、物、事、象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性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信仰礼仪和社会道德礼仪。民俗音乐的精神性构筑了它特殊存在的特殊文化内涵,也是传承于民众心理的具有模式意义的音乐观念。[2]
  上述特性在民俗音乐中缺一不可,但笔者认为应再加入程式性。民俗音樂之所以在不同地域、民族、环境和社会中呈现差异,其原因是民俗音乐并非自身独立存在,它是依附于某种特定习俗,是该文化的标志,即一种文化象征符号。这种“符号”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模式。虽在传承中出现变异,但其不会脱离程式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范文与洛文中,均使用“民俗音乐”这一概念性术语,而在薛文中使用“音乐民俗”。笔者认为这两者存在着一定差异,即与音乐的关联程度不同。前者指民间风俗活动中的音乐项目,亦即伴随着或参与到其他民间风俗活动中的音乐活动事象,将音乐作为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后者指民间风俗性的音乐活动,亦即以音乐为中心内容的民间风俗活动,自始至终都以音乐的唱、奏、表演为手段。二者均为音乐行为民俗的两种子类,都是研究的重点,不能果断评价哪种称谓更妥。
  三、民俗音乐学的学科假定
  范晓峰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 “民俗音乐学”之学科假定,并对此给出假定理由。笔者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其原因为,自1980年“南京会议”的召开,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音乐学之前,我国的民族音乐研究主要针对本国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和形态特征分析。随着历史的发展,即便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变化,但其为音乐创作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是不变的。所以这也正是笔者认为应将1939年到1980年这一时期称为“沿革期”之缘由。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沿革期”,搜集整理的民间音乐大多是赖以民俗而存在的。基于此,民俗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范晓峰认为,民俗音乐学既是民俗学与音乐学的交叉学科,又是民族音乐学的边缘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认识、理解某种文化的整体结构,通过外显的音乐事象来探究其内在的文化结构与机能。[2]
  参考文献:
  [1]薛艺兵.“音乐民俗”界说[J].中国音乐学,1992.4,40-46.
  [2] 范晓峰.关于民族音乐研究学术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音乐学,1997.4,50-6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要使我国在医学中的国际地位提高,医学论文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医学论文作为科技文体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体特征与鲜明的文本特點,专业词汇晦涩难懂,上下文逻辑衔接严密,普遍适用的翻译标准如“信达雅”等在医学论文翻译中却难以完全适用。本文在编译策略指导下,通过分析医学论文翻译实例,总结出三种翻译技巧----增译法、改译法以及合并重组法。但三种技巧
期刊
摘要:拉丁舞是在国外引入的一种舞蹈。为了促进人们对伦巴舞的了解学习,对伦巴舞的起源、发展及教学做出系统的介绍时是必要的。本研究以拉丁舞中伦巴舞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对伦巴舞风格特点及基本步中“律动”的基本元素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及讲解。  关键词:伦巴舞;风格特点;基本舞蹈元素  一、 伦巴舞的风格特点  伦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被誉为“拉丁舞之魂”。一般初学拉丁舞的人都会把伦巴舞作为初级入门
期刊
摘要: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是由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作曲,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填词,该作品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意境且流畅,加入了许多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元素,体现了中方与西方的音乐融合。笔者将从《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背景、演唱特点与创作特征来进行具体分析该作品。  一、《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创作背景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先生在1920于英国伦敦大学所作,。
期刊
摘要:政治制度的制定、变迁是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密不可分的。政治制度构建了人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活动的大框架。本文介绍了中国自夏商周开始,历经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发展,通过对其变迁的探索,总结出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特点  一、绪论  (一)政治制度的含义  所谓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
期刊
摘要:戏曲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两大范畴,戏曲是民族唱法发展形成的基础。从民歌与戏曲关系的角度,阐述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在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是如何相互借鉴和相互融合的,进而引入地方戏曲莱芜梆子现代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声腔演唱上大胆创新。目的是为了传承发展莱芜梆子,以及宣传家乡戏尽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民族唱法;莱芜梆子;融合探究  民族声乐演唱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经济制度与历史时期变迁影响深
期刊
摘要:一切世界存在的事物都是具有个性与共性的,事物的共性一般是指不同方面、角度,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事物的个性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事物不具备的性质。在哲学中,个性与共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是通过其共性表现其个性的。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也有其个性与共性,也正是因为如此,艺术的各个门类才能融合统一。  关键词:艺术;个性;共性  一、艺术的“个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是具有个性与
期刊
摘要:在山东淄博博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颜文姜神话传说,她是博山孝文化的典型代表。后世,人们为了纪念她,会在每年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仪式,这就博山著名的颜文姜庙会。颜文姜传说、颜文姜庙会中蕴含了博山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文化脉络,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颜文姜;庙会;孝文化  一、颜文姜的民间传说  在我们博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寅时娶进颜家女,卯时死了郭家朗”。这
期刊
摘要:音乐和舞蹈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舞蹈变化紧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伴随音乐展示舞蹈动作才能更好的彰显舞蹈的独特魅力,才能更有力的显示出舞蹈节奏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舞蹈,不仅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而且还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以及美化他们的心灵。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和音乐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误导;相容性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
期刊
摘要:幽默的话语能使交际变得轻松愉快,幽默的电影能使人捧腹大笑,释放压力。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视角去探析幽默效果的产生,由D.Sperber和 D.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去理解电影《让子弹飞》中的话语幽默,话语的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之间的差距就促成了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大关联性;最佳关联性;“姜氏幽默”  引言:  幽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受到很多学者
期刊
摘要:随着现在时代的进步,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大都会专注于手机上的流量趋势,但是在这喧嚣的世界之中,也存在着墙绘这样的慢节奏艺术。在一个对精神层面和审美需求越来越高的社会,墙绘己从单纯的墙面局部的装饰发展到了整体空间的营造。它需要用视觉的艺术,从创新到造型、到创意、到意境的升华来改变人的生活质量。墙绘是种放大了的公共艺术,把人类对于美和智慧的追求,放大化地延伸到生活的空间中,这是种文化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