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有效地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常常与观察事物不相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事物。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已能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针对学生的想象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采用了听、说、画、演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听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它又要从感觉开始,感受其情绪是喜悦还是悲伤,是雄壮还是活泼,都必须用耳朵去听。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乐曲,强调主题旋律,在能够辨别和说出情绪后,要求学生继续理解乐曲的速度、力度和节拍。最后,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以发展学生想象音乐形象的能力。如在欣赏《牧歌》中,首先介绍这是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唱的歌,一首无伴奏合唱。聆听时,请学生闭上眼睛带上问题思考:听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你脑海里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看见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有的想到牧民赶着羊群在歌唱;有的说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珍珠,洒在绿色的草地上。牧民们弹着马头琴,在唱歌、跳舞,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在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旋律以及纯朴形象的歌词中,学生尽情地感受无伴奏合唱的意境美,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此外,教师还经常给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知识经验,结合欣赏的音乐想象各种各样的情境,甚至想出形式各异的故事。通过大量的欣赏与实践想象,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相互的交流更多了,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二、说音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以情感体验教育为主线,除了给学生多听、多想,教师还让学生多说、多做。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交响童话音乐《彼得与狼》时,当学生通过初听乐曲已经能够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理解故事里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各自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故事情景,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成故事,故事的长短、内容表达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于是学生们纷纷把自己融入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有的以彼得的身份讲述了这个故事;有的扮成大灰狼;有的拿起一根木棒当猎人;还有的演斗嘴的小鸭和小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排演了这个童话故事,由学生扮演全部角色。学生在音乐情节所特定环境中,表演得特别真实,学生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学生在感受管弦乐器的力度、速度变化中,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景、情绪,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自由联想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画音乐
在了解音乐故事的内容、人物、情节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结合音乐构思画面。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情节?欢快的情绪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你会用什么样的背景把乐曲的整体感觉表达出来?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那欢快的节奏将学生一下就带入了春节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学生在感受优美旋律时,画出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有一首交响乐《森林音乐会》,主要的内容是森林里要举办音乐会,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后都赶来了。每种乐器模仿一种小动物的动作、声音。在这里教师以画图的教学形式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第一次欣赏让学生展开想象,第二次让学生理解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并且构思,第三次欣赏让学生创作画面。学生画出了各种不同构思的作品,有笨拙的大象吹口琴伴奏、有美丽的天鹅在跳舞、还有可爱的小百灵在歌唱,画面中不仅有各种小动物和活动,还有许多森林的情境,有鲜花盛开的春天,有绿树成荫的夏季,有旭日当空的画面,有美丽的夜晚。这一幅幅构思新颖、想象大胆的图画,让教师认识到音乐对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演音乐
过去的音乐欣赏课,就只是学生静坐听乐曲和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很是枯燥无味。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号称开发人类创新智慧的特殊“维生素”和灵感“催化剂”的音乐更没有发挥其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创设出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如在欣赏由唐诗填词的《粒粒皆辛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乐曲是属于自由山歌体,节奏自由、舒展,具有豪放的气势和感怀的情调。听赏时,提示学生:歌曲中衬词“咳咳”的加入,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不加入衬词,歌曲又是怎样的风格?让学生学会鉴别,有对比性地听赏。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该课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音乐创造,设计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例如,在用唐诗《春晓》给学生进行创作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利用一些能发出声响的物体进行探索和设计音乐声源,并进行模拟表演诗歌的情境。这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富有创意的情景应运而生,而且层出不穷。学生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诗的意境,教室里响起了公鸡报晓声、小鸟的欢叫声、风声、雨声、泉水的流动声,学生揉搓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来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的空瓶子装上沙粒,发出“沙沙”的雨声,水桶里撩起水声,玻璃杯倒水,加上钥匙的抖动声,模拟营造诗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画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的乡村早晨,表演非常和谐、生动。音乐的范畴除了乐音、噪音,也可以是中介音,还可以是生活中的自然音响,学生运用的是生活中物品的自然音响,我们常说生活是音乐的源泉,音源、声源是可以无穷无尽地去探索的,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试问,这样的欣赏课学生会不喜欢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不到发展吗?
五、 结语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需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蓝天上翱翔,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责编 施夏珍)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有效地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常常与观察事物不相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事物。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逐步积累,中、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已能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针对学生的想象特点,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采用了听、说、画、演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听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它又要从感觉开始,感受其情绪是喜悦还是悲伤,是雄壮还是活泼,都必须用耳朵去听。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乐曲,强调主题旋律,在能够辨别和说出情绪后,要求学生继续理解乐曲的速度、力度和节拍。最后,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以发展学生想象音乐形象的能力。如在欣赏《牧歌》中,首先介绍这是牧民在草原上放牧时唱的歌,一首无伴奏合唱。聆听时,请学生闭上眼睛带上问题思考:听这首歌时,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你脑海里会呈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看见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有的想到牧民赶着羊群在歌唱;有的说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珍珠,洒在绿色的草地上。牧民们弹着马头琴,在唱歌、跳舞,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在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旋律以及纯朴形象的歌词中,学生尽情地感受无伴奏合唱的意境美,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
此外,教师还经常给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与知识经验,结合欣赏的音乐想象各种各样的情境,甚至想出形式各异的故事。通过大量的欣赏与实践想象,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相互的交流更多了,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二、说音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以情感体验教育为主线,除了给学生多听、多想,教师还让学生多说、多做。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正确感知和理解,进行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交响童话音乐《彼得与狼》时,当学生通过初听乐曲已经能够理解音乐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后,引导学生理解故事里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各自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故事情景,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成故事,故事的长短、内容表达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把握。于是学生们纷纷把自己融入故事中的各个角色,有的以彼得的身份讲述了这个故事;有的扮成大灰狼;有的拿起一根木棒当猎人;还有的演斗嘴的小鸭和小鸟。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排演了这个童话故事,由学生扮演全部角色。学生在音乐情节所特定环境中,表演得特别真实,学生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学生在感受管弦乐器的力度、速度变化中,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景、情绪,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自由联想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画音乐
在了解音乐故事的内容、人物、情节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结合音乐构思画面。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情节?欢快的情绪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你会用什么样的背景把乐曲的整体感觉表达出来?又如,在欣赏《春节序曲》时,那欢快的节奏将学生一下就带入了春节喜气洋洋、欢乐祥和的气氛之中。学生在感受优美旋律时,画出了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有一首交响乐《森林音乐会》,主要的内容是森林里要举办音乐会,森林里的小动物听说后都赶来了。每种乐器模仿一种小动物的动作、声音。在这里教师以画图的教学形式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第一次欣赏让学生展开想象,第二次让学生理解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并且构思,第三次欣赏让学生创作画面。学生画出了各种不同构思的作品,有笨拙的大象吹口琴伴奏、有美丽的天鹅在跳舞、还有可爱的小百灵在歌唱,画面中不仅有各种小动物和活动,还有许多森林的情境,有鲜花盛开的春天,有绿树成荫的夏季,有旭日当空的画面,有美丽的夜晚。这一幅幅构思新颖、想象大胆的图画,让教师认识到音乐对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演音乐
过去的音乐欣赏课,就只是学生静坐听乐曲和老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很是枯燥无味。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号称开发人类创新智慧的特殊“维生素”和灵感“催化剂”的音乐更没有发挥其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创设出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如在欣赏由唐诗填词的《粒粒皆辛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乐曲是属于自由山歌体,节奏自由、舒展,具有豪放的气势和感怀的情调。听赏时,提示学生:歌曲中衬词“咳咳”的加入,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不加入衬词,歌曲又是怎样的风格?让学生学会鉴别,有对比性地听赏。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该课的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进行音乐创造,设计有趣的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例如,在用唐诗《春晓》给学生进行创作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利用一些能发出声响的物体进行探索和设计音乐声源,并进行模拟表演诗歌的情境。这时,许多意想不到的富有创意的情景应运而生,而且层出不穷。学生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诗的意境,教室里响起了公鸡报晓声、小鸟的欢叫声、风声、雨声、泉水的流动声,学生揉搓塑料袋、纸张、抖动书本来表现风声,用矿泉水的空瓶子装上沙粒,发出“沙沙”的雨声,水桶里撩起水声,玻璃杯倒水,加上钥匙的抖动声,模拟营造诗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描画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的乡村早晨,表演非常和谐、生动。音乐的范畴除了乐音、噪音,也可以是中介音,还可以是生活中的自然音响,学生运用的是生活中物品的自然音响,我们常说生活是音乐的源泉,音源、声源是可以无穷无尽地去探索的,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试问,这样的欣赏课学生会不喜欢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不到发展吗?
五、 结语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需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蓝天上翱翔,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