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挖掘认知潜能,改变学习方式,强调激励性评价等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认知潜能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创造探究数学知识的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获取数学知识。接下来,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探究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微笑着对孩子说:“发挥你们的创造力,想一想,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说:“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a+b=b+a。”
生2说:“我用★,◆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
生3说:“我用?,!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
…
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抽屉原理》时,我用魔术导入新知,问:“同学们喜欢玩纸牌魔术吗?”学生个个兴趣高涨,接着,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抽取5张牌,问道:“这五张牌中,至少有两张是同色的。”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着我,充满了好奇心。接着,我又让一位同学抽出14张牌,并说:“让老师猜一猜,至少有两张大小一样。”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个个情绪高涨,都问:“李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小秘密呢?”这时我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三、挖掘认知潜能 增强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认知说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123→132,231→213,321→31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此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疑惑的说:“奇怪,怎么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在合作交流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概括,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四、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在认识完二分之一后,教师设计了动手实践环节,先让学生选出学具带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然后折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用笔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此活动中,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匯报交流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圆形,我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这个彩带,我把彩带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彩带的八分之一”……我及时给予评价:“你们真是一群充满智慧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造能力,都在教学预设中显现出来。
五、强化激励性评价激发自主学习的力量
例如我在《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体积公式,在汇报成果时,我班的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低着头,脸涨的通红,我鼓励他“不紧张,慢慢来,你很棒的”。终于,他结结巴巴地把他们小组的发现说完了,我及时表扬他“不错,你很有勇气回答问题,老师为你骄傲,如果不那么紧张,就更好了。”之后,只要他发言,我都给他机会,并始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渐渐地,他思考问题越来越认真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因此,激励性评价不只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力量。
21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厚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认知潜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钟恢明;《浅谈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年06期
[3].《如何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3年z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认知潜能
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创造探究数学知识的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获取数学知识。接下来,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学生通过举例、验证、探究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微笑着对孩子说:“发挥你们的创造力,想一想,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此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起来,许多孩子都跃跃欲试,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1说:“我用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a+b=b+a。”
生2说:“我用★,◆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
生3说:“我用?,!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表示为?+!=!+?。”
…
二、激发学习兴趣唤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如教学《抽屉原理》时,我用魔术导入新知,问:“同学们喜欢玩纸牌魔术吗?”学生个个兴趣高涨,接着,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抽取5张牌,问道:“这五张牌中,至少有两张是同色的。”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着我,充满了好奇心。接着,我又让一位同学抽出14张牌,并说:“让老师猜一猜,至少有两张大小一样。”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学生个个情绪高涨,都问:“李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小秘密呢?”这时我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三、挖掘认知潜能 增强自主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认知说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123→132,231→213,321→312,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此时,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疑惑的说:“奇怪,怎么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自主探索的欲望,并在合作交流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概括,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学生自主探索。
四、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在认识完二分之一后,教师设计了动手实践环节,先让学生选出学具带中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然后折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用笔画出来。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此活动中,每个人都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匯报交流时,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圆形,我把圆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圆的四分之一。”还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喜欢这个彩带,我把彩带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彩带的八分之一”……我及时给予评价:“你们真是一群充满智慧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和创造能力,都在教学预设中显现出来。
五、强化激励性评价激发自主学习的力量
例如我在《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体积公式,在汇报成果时,我班的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举起了小手,他低着头,脸涨的通红,我鼓励他“不紧张,慢慢来,你很棒的”。终于,他结结巴巴地把他们小组的发现说完了,我及时表扬他“不错,你很有勇气回答问题,老师为你骄傲,如果不那么紧张,就更好了。”之后,只要他发言,我都给他机会,并始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渐渐地,他思考问题越来越认真了,回答问题也积极了。因此,激励性评价不只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力量。
21世纪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厚读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认知潜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钟恢明;《浅谈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年06期
[3].《如何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江西教育》;2013年z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