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间接干预、实现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各高等院校主动建立ISO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举措,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其内在联系和中心线索是质量问题。因此,文章试图从ISO标准所体现的质量观来看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关键词】评估 质量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减少了对高等学校管理的直接干预,但这决不意味着削弱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既要间接干预、又要强化管理,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当前,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正在逐渐适应这种转变并积极迎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其指标体系虽然涉及到6个一级指标(附加1个特色项目)、15个二级指标、36个观测点、81条主要信息以及无数的佐证材料,但基本方面只有两个,即软件和硬件。贯穿软硬件的核心是质量问题。为此,一部分院校以大力建立ISO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契机来推进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主动满足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公众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评估指标体系和ISO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共同关注的价值目标是质量问题,其内在联系和中心线索是质量问题,实际上体现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从教育评估和教育认证产生的背景看,它们都和以下因素有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缴费额增长,希望选择信誉度高的院校就学;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间竞争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服务业的第14项内容,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了相应承诺。
概括地讲,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我国随之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在校生规模有了稳定增长,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种被人们称之为“扩招”的事实,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顺应和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英才教育而进入大众化阶段。另一方面,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引起了从人大代表到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地表现在选择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摆上了重要议程。一句话,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担忧。从辨证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担忧的积极意义在于: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校也像中小学一样出现了择校的现象,众多新生拒绝报到入学而选择复读,教育的选择性成为一个事实。同时,社会需要高校回答其办学业绩和投资效率等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在高校与公众之间建立一个交流与认可的机制。我国加入了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公众”在理论上已超出了国门。也就是说,如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判断不能与国际接轨,那么,我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中将会显得被动。人家要与你合作,怎样才能承认或者说默认你的质量呢?这就需要国际上各认证机构及有关社会组织普遍承认和采用的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既符合逻辑又注重实际,并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唯一承认的质量管理体系。事实上,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获得的证书,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授予的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如美国加州大学要求凡是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只承认其在本国通过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授予的证书。由于ISO认证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种国际认证。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了该标准,其中不乏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遗憾的是,虽然教育管理的国际认证发展较快,但我国仅有少数高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这种局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大国来说,显然是不相称的。但在这样一种大格局下,对我们淄博职业学院这样一个只有几年成长阅历的年轻学院来说,决策层能够着手建立ISO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可谓高瞻远瞩。它是我们最终将通过ISO教育质量认证的一个起点,它使我们的办学逐步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它使我们的教育品牌形象焕然一新,人们去国外求学的通道会更加通畅;它使我们获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为保持稳定增长的招生规模有了制度性基础。
从ISO的基本原则和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来看,二者在程序上是相似的,在要求上是相近的,都强调管理规范,都要求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尽管二者在基本理念、方法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仍是强调“质量”。用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来浅析这一问题。
ISO9000标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顾客中心论”告诉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理念。教育既然是一种服务,那么学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者,学校就要提供满足消费者的教育服务——优质教育服务。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提供消费服务的组织的生存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失去了顾客的满意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才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被评学院通过评估受益,特别是让教育的主体——学生真正受益。通过理解、识别学生的需求,把需求转化为提高服务的动力。
ISO9000标准强调“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立一个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也就是说,对一个机构而言,首先要解決的问题是走正确的路,建立未来发展的蓝图,确定远景规划,而不是正确地走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一级指标就是“办学指导思想”,它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学校管理中,领导层必须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指明学校的办学方向,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并能在学校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透彻理解。否则就会产生短视行为和盲目性。办学指导思想不是抽象的,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这就是ISO标准强调的“领导作用”原则在评估中的体现。
ISO9000标准强调“全员参与”,认为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鼓励员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让员工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解决各种问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教学的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而且表现在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围绕着育人进行工作,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经费、规定和舆论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学校能够正确处理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等。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和ISO标准的“全员参与”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ISO9000标准强调运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方法”控制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促使组织实现目标,而且由于各个过程的协调运作,还可以减少浪费,缩短周期,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对过程进行监控、测量、分析和改进,以达成更好的效果。采取“过程管理”是ISO标准的核心,管理的重点由“结果”转向“过程”。人们通常解释为两点:其一,“写我该做的,做我所写的”;其二,“我做了我记录,我记录我负责”。在传统管理中,人们关注结果,但当“结果”出现时可能无可奈何。事实证明,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确保实现目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专家根据指标体系对被评单位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要获得专家和社会的认可,要运用“管理系统”对目标进行“过程和方法”的控制,避免“上情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部门分割,相互封锁”、“部门保护主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ISO9000标准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包括改进目标、对象、方式等。持续改进将使所有“顾客”获得更多的好处,使组织自身获得更多的效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不同的。时代发展了,学校也必须改进自己的目标。市场经济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持续改进”要求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具有持续改进的心态,顺应持续改进的需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依据《高等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高校评估制度,并建立了高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评估既是一种趋势和手段,又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的一个标志。既然是五年一个周期的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持续改进”,不断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和资源配置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ISO9000标准强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一拍脑袋”、“二拍胸脯”、“三拍屁股”一走了之的决策模式曾是“经验决策”的形象写照,一旦环境、关系、条件发生变化,决策也因之失当。基于事实的决策要求我们首先收集学校内外的有用信息,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可靠,为学校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沟通,尤其是对市场信息的调查。ISO标准在这方面设计了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制度,使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能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我们注重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并统计相关信息;要求我们的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归根结底都要求基于市场信息的决策方法,即“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ISO9000标准强调“与供方的互利关系”,任何教育层次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供方”和合作伙伴,互利的供方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求各方开展联合行动,为共同的利益进行协同,彼此将扩大了自己在教育市场上的份额。“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直接涉及“供方”的主要是录取新生报到率,间接涉及“供方”的有校外实训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实验设备、体育设施、图书资料等项目的供应,从长远看,都需要处理好与“供方”互利、互信的关系,来确保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教学的中心地位。
有些院校认为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包袱,是把简单的事办得复杂,他们在还没有受益处时就试图停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认識到虽然“评估体系”和“质量标准”是通用的,但事物的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不存在抽象的共性。不论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还是建立ISO教学质量标准,只有将它们“本校化”或者说“本我化”,才能体现出自身独有的存在价值。因此,ISO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关键在于有一个专门的维护机构密切联系自身的实际进行“持续改进”,把“复杂”的事办的既规范、又简单,即原始简单——复杂建立——规范简单的辨证过程。无独有偶,“评估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之也加了1个特色项目。“持续改进”和特色项目都要求通过个性说明共性,通过特殊体现一般,作为二者的叠加,他们归根结底是为质量服务的。
【关键词】评估 质量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行政部门减少了对高等学校管理的直接干预,但这决不意味着削弱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既要间接干预、又要强化管理,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桥梁和纽带就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当前,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许多高校正在逐渐适应这种转变并积极迎接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其指标体系虽然涉及到6个一级指标(附加1个特色项目)、15个二级指标、36个观测点、81条主要信息以及无数的佐证材料,但基本方面只有两个,即软件和硬件。贯穿软硬件的核心是质量问题。为此,一部分院校以大力建立ISO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为契机来推进迎接“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主动满足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公众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评估指标体系和ISO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共同关注的价值目标是质量问题,其内在联系和中心线索是质量问题,实际上体现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从教育评估和教育认证产生的背景看,它们都和以下因素有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缴费额增长,希望选择信誉度高的院校就学;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间竞争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我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服务业的第14项内容,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了相应承诺。
概括地讲,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我国随之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在校生规模有了稳定增长,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种被人们称之为“扩招”的事实,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顺应和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英才教育而进入大众化阶段。另一方面,随之也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情况。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引起了从人大代表到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地表现在选择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五年一轮的教育评估摆上了重要议程。一句话,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担忧。从辨证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担忧的积极意义在于: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校也像中小学一样出现了择校的现象,众多新生拒绝报到入学而选择复读,教育的选择性成为一个事实。同时,社会需要高校回答其办学业绩和投资效率等问题,这客观上要求在高校与公众之间建立一个交流与认可的机制。我国加入了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指的“公众”在理论上已超出了国门。也就是说,如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判断不能与国际接轨,那么,我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中将会显得被动。人家要与你合作,怎样才能承认或者说默认你的质量呢?这就需要国际上各认证机构及有关社会组织普遍承认和采用的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既符合逻辑又注重实际,并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唯一承认的质量管理体系。事实上,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获得的证书,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授予的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如美国加州大学要求凡是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只承认其在本国通过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授予的证书。由于ISO认证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种国际认证。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在1992年就有220所高等院校采用了该标准,其中不乏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遗憾的是,虽然教育管理的国际认证发展较快,但我国仅有少数高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这种局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大国来说,显然是不相称的。但在这样一种大格局下,对我们淄博职业学院这样一个只有几年成长阅历的年轻学院来说,决策层能够着手建立ISO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可谓高瞻远瞩。它是我们最终将通过ISO教育质量认证的一个起点,它使我们的办学逐步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它使我们的教育品牌形象焕然一新,人们去国外求学的通道会更加通畅;它使我们获得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为保持稳定增长的招生规模有了制度性基础。
从ISO的基本原则和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来看,二者在程序上是相似的,在要求上是相近的,都强调管理规范,都要求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尽管二者在基本理念、方法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仍是强调“质量”。用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来浅析这一问题。
ISO9000标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顾客中心论”告诉我们,必须改变管理理念。教育既然是一种服务,那么学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消费者,学校就要提供满足消费者的教育服务——优质教育服务。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提供消费服务的组织的生存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失去了顾客的满意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所以才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被评学院通过评估受益,特别是让教育的主体——学生真正受益。通过理解、识别学生的需求,把需求转化为提高服务的动力。
ISO9000标准强调“领导作用”,领导者应确立一个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也就是说,对一个机构而言,首先要解決的问题是走正确的路,建立未来发展的蓝图,确定远景规划,而不是正确地走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一级指标就是“办学指导思想”,它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学校管理中,领导层必须确立学校的办学宗旨,指明学校的办学方向,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并能在学校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透彻理解。否则就会产生短视行为和盲目性。办学指导思想不是抽象的,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这就是ISO标准强调的“领导作用”原则在评估中的体现。
ISO9000标准强调“全员参与”,认为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鼓励员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让员工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角色,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解决各种问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可以说,教学的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而且表现在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围绕着育人进行工作,主动为教学服务;学校的各项政策、经费、规定和舆论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学校能够正确处理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等。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和ISO标准的“全员参与”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ISO9000标准强调运用“管理系统”实施“过程方法”控制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促使组织实现目标,而且由于各个过程的协调运作,还可以减少浪费,缩短周期,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并对过程进行监控、测量、分析和改进,以达成更好的效果。采取“过程管理”是ISO标准的核心,管理的重点由“结果”转向“过程”。人们通常解释为两点:其一,“写我该做的,做我所写的”;其二,“我做了我记录,我记录我负责”。在传统管理中,人们关注结果,但当“结果”出现时可能无可奈何。事实证明,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确保实现目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专家根据指标体系对被评单位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说,要获得专家和社会的认可,要运用“管理系统”对目标进行“过程和方法”的控制,避免“上情难以下达,下情难以上传”、“部门分割,相互封锁”、“部门保护主义”、“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
ISO9000标准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包括改进目标、对象、方式等。持续改进将使所有“顾客”获得更多的好处,使组织自身获得更多的效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不同的。时代发展了,学校也必须改进自己的目标。市场经济要求学校的培养目标既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持续改进”要求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具有持续改进的心态,顺应持续改进的需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依据《高等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高校评估制度,并建立了高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评估既是一种趋势和手段,又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方式发生转变的一个标志。既然是五年一个周期的评估,评估的指标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持续改进”,不断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和资源配置的力度,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ISO9000标准强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科学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一拍脑袋”、“二拍胸脯”、“三拍屁股”一走了之的决策模式曾是“经验决策”的形象写照,一旦环境、关系、条件发生变化,决策也因之失当。基于事实的决策要求我们首先收集学校内外的有用信息,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可靠,为学校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这就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沟通,尤其是对市场信息的调查。ISO标准在这方面设计了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制度,使用这些材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能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职业岗位资格要求,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要求我们注重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并统计相关信息;要求我们的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归根结底都要求基于市场信息的决策方法,即“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ISO9000标准强调“与供方的互利关系”,任何教育层次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供方”和合作伙伴,互利的供方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供求各方开展联合行动,为共同的利益进行协同,彼此将扩大了自己在教育市场上的份额。“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直接涉及“供方”的主要是录取新生报到率,间接涉及“供方”的有校外实训基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实验设备、体育设施、图书资料等项目的供应,从长远看,都需要处理好与“供方”互利、互信的关系,来确保教学环境的优化和教学的中心地位。
有些院校认为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包袱,是把简单的事办得复杂,他们在还没有受益处时就试图停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认識到虽然“评估体系”和“质量标准”是通用的,但事物的共性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不存在抽象的共性。不论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还是建立ISO教学质量标准,只有将它们“本校化”或者说“本我化”,才能体现出自身独有的存在价值。因此,ISO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关键在于有一个专门的维护机构密切联系自身的实际进行“持续改进”,把“复杂”的事办的既规范、又简单,即原始简单——复杂建立——规范简单的辨证过程。无独有偶,“评估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之也加了1个特色项目。“持续改进”和特色项目都要求通过个性说明共性,通过特殊体现一般,作为二者的叠加,他们归根结底是为质量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