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喜欢的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本。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可以大大降低识字量有限的小学低年段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适合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低年段(一至二年级)主要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的理念。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既符合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又能有效丰盈学生的道德情感、端正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绘本故事,激活绘本故事的德育价值,使课堂更高效、有趣。
【关键词】 绘本故事;《道德与法治》;德育效能;教学策略
在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中,绘本叙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明一个活动情境或者过程,通常定义为说明式叙事;还有另一种是讲述式叙事,即通过图画的方式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讲述式叙事也可以称为绘本故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讲述式叙事即绘本故事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价值与运用策略。
一、绘本故事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效能
(一)丰盈学生的道德情感,孕育德性养成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阶段。在教学的伊始,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就安排了“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学生们刚进入小学生活,同学之间彼此还不熟悉,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教材里还配套安排了绘本故事《交朋友》。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方面,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我的好习惯”这一内容,教材里编排了《皮皮的故事》《谁精神?》《拖拉鸟》《小马虎添麻烦》等几篇绘本故事,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经常出现的不文明、不爱整洁、没精神、拖拉和马虎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这些绘本故事在联系学生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能蕴蓄学生的生活体验,孕育德性养成。
(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端正学生的言行举止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力。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思维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教师或家长用高深的道理或枯燥的说教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将绘本故事融会贯通到德育教育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部編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和大自然”这一单元是充盈着浓浓的生命情怀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绘本故事《风的朋友》《动物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在绘本故事《我和小树》及《我和小蜻蜓》的阅读与交流中,充分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将渐渐产生萌芽。这种情感体验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指引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感受——内化——行动”的过程中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意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了大量贴近小学生日常的榜样型绘本故事,如,《我和弟弟》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兄弟姐妹间要互助互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肩头上的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爱,这份爱不是溺爱而是“智爱”,是让自己学会独立、责任与担当。《晓玥和红领巾》让学生在阅读中知道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我们应该要向晓玥一样尊重、爱护红领巾。《小鹿和猴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遇到困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布丁和小蝴蝶》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关注同伴的感受。这些都体现了绘本故事的“导行”作用。当然,教材也选取了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绘本故事,如,《小马虎添麻烦》,学生从“小马虎”身上认识到 “不将小事做好会给别人添麻烦”。《都是马虎惹的祸》,让学生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不处理好细节问题,有可能把事情变得很糟糕,让学生引以为鉴。这些绘本故事既能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言行,也能引导学生从对反面形象的批判过程中学会明辨是非,从而端正自己的言行。
二、绘本故事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贯穿课堂主线,活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
贯穿整节课的绘本故事,大多数与课本主题内容的相应环节比较匹配。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里的绘本故事《交朋友》为例,一年级的学生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思维水平主要以具体、形象、生动为主要特点。而且他们一般都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地将《交朋友》这个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主线,巧妙地设置了三大环节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
第一环节:出示绘本故事的前两幅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在故事里的文字和图片中直接找到答案。以绘本作为导入,打开话匣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说说自己最近都交了哪些新朋友,谈谈与朋友一起交往、玩游戏的一些经历。
第二环节:出示第三、四、五、六幅图画,提问:小猴最近遇上了什么烦恼的事情?它做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大家不理小猴?这个环节的提题比第一环节的提问增加了难度,学生需要借助抽象思维进行思考,概括语言才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构建学生的正确认知,为如何解决小猴的烦心事,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的提问:大家猜猜山羊老师会对小猴说些什么?同学之间应该要怎样相处?小组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学生在讨论中渐渐地透过现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凡是不能只想自己,还要多为别人着想,互助互爱,懂得分享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本节课用提问的方式使教学的环节环环相扣,“导入情景——进入角色——换位体验——诱发情感——主动建构”这五大主线,把绘本故事的情节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彰显了绘本故事的价值,推动学生在思维中由道德认知逐步走向道德行为。 (二)方式灵活与创新,巧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
教材里的绘本故事有的在正文出现,有的以副版的形式出现。教学时,可以突破传统绘本阅读教學方式,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活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读写画相结合、制作思维导图等创新的教学形式。绘本故事也可以在课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中灵活使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或故事创编的教学活动。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第15课《快乐过新年》的绘本故事《团圆》,教师可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创编故事,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交流,让课堂成为不同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群体交流活动的场所,开阔视野,形成同侪群体的教育力量。
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里的绘本故事《团圆》,说说故事中的主人翁如何过新年。然后,按照学生生活的地域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把生活在相同地区的学生归为一组。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以“新的一年又到了……”开头进行创编。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写写我和爸爸、妈妈在新年里会去做哪些事?参加哪些春节活动?比如,贴春联、看烟花、做年糕、吃汤圆、逛花街等等。
创编完成后,小组内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让学生一起感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欢庆新年的不同的习俗、方式和地域文化,了解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教学安排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部分学生的作品:
新的一年又到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外绘本《春节的故事》让学生根据“年兽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思维导图,《春节的故事》包含了“年”的传说、“年”的来源、春节的意义等中国童话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课堂效果也因此得以增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这种意识的萌芽阶段,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对他们进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的好时机。因此,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安排了绘本故事《动物老师》,这个绘本故事定位于让学生感受动物对人类的智慧启迪,此话题相对独立,教师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或独立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讲授《可爱的动物》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动物老师》,然后查找资料:你还知道人类在动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发明、创造了哪些事物?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交流过后,还可以播放生活中一些学生练习蛙泳、进行孔雀舞表演的视频等,让绘本内容丰富起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学生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索的生活态度。
(三)补充与升华,善用身边典型的小故事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教材里,某些绘本故事常常是对某些类型的学生群体生活的现实刻画,如,第3课《我不拖拉》里的《拖拉鸟》,第4课《不做小马虎》里的《小马虎添麻烦》,第10课《家人的爱》里的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里的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等。这些都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教学时笔者尝试采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补充与升华”等环节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执教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时,课堂上,笔者有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作为课堂教育内容的延伸,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新同学,认识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天生性格非常内向、胆小,容易出现交往障碍,或容易与人产生小摩擦等。本课的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正是描写这类群体的故事。教学中,笔者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小朋友该怎么办?让学生在交流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暴露真实问题与想法。指引学生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地交朋友。从而升华本课的主题。
(四)课外延伸,精选课外经典绘本故事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绘本故事具有拓展性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教师可根据绘本故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的相关联程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亲子阅读。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的《风的朋友),就属于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或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巧妙选择,整合课外经典绘本故事,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课外绘本故事琳琅满目,为节省精力,教师不妨按照“以点成线”的原则进行选择与整合。首先是“定点”,每一册书、每一单元以及每一课都有其核心教学点。其次是“连线”。根据每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点连接到相同的主题绘本。例如,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单元可以连接《大卫,不可以》系列绘本。“我和大自然”单元可以连接《大象的故事》《为什么骆驼的眼神总是那么疲惫》等绘本故事。“我爱我家”的单元主题教学可以选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绘本等。教师引进学生熟知的绘本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巧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善用身边的小故事、精选课外经典绘本故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用绘本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好绘本故事,激活绘本故事的德育价值,彰显绘本故事蕴含的独特德育魅力,值得每一位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去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彩平.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方峥嵘.追寻绘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J].小学教学研究,2015(17) .
[3]葛艳青,朱俊.品德教学中绘本资源的开发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1) .
[4]张媛.巧用故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J].教师,2015.
[5]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
[6]刘芳.论德性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绘本故事;《道德与法治》;德育效能;教学策略
在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全国统编教材中,绘本叙事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图画的方式表明一个活动情境或者过程,通常定义为说明式叙事;还有另一种是讲述式叙事,即通过图画的方式描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个简单的道理。讲述式叙事也可以称为绘本故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讲述式叙事即绘本故事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价值与运用策略。
一、绘本故事在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效能
(一)丰盈学生的道德情感,孕育德性养成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关键阶段。在教学的伊始,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就安排了“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学生们刚进入小学生活,同学之间彼此还不熟悉,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教材里还配套安排了绘本故事《交朋友》。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方面,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安排了“我的好习惯”这一内容,教材里编排了《皮皮的故事》《谁精神?》《拖拉鸟》《小马虎添麻烦》等几篇绘本故事,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经常出现的不文明、不爱整洁、没精神、拖拉和马虎等现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这些绘本故事在联系学生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能蕴蓄学生的生活体验,孕育德性养成。
(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端正学生的言行举止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力。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思维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教师或家长用高深的道理或枯燥的说教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将绘本故事融会贯通到德育教育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部編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我和大自然”这一单元是充盈着浓浓的生命情怀的内容,教材在这一单元中安排了绘本故事《风的朋友》《动物老师》《大自然的语言》,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在绘本故事《我和小树》及《我和小蜻蜓》的阅读与交流中,充分地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将渐渐产生萌芽。这种情感体验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指引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在“感受——内化——行动”的过程中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意义。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了大量贴近小学生日常的榜样型绘本故事,如,《我和弟弟》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兄弟姐妹间要互助互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肩头上的爱》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长辈对晚辈的爱,这份爱不是溺爱而是“智爱”,是让自己学会独立、责任与担当。《晓玥和红领巾》让学生在阅读中知道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我们应该要向晓玥一样尊重、爱护红领巾。《小鹿和猴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遇到困难,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小布丁和小蝴蝶》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了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关注同伴的感受。这些都体现了绘本故事的“导行”作用。当然,教材也选取了一些反面人物形象的绘本故事,如,《小马虎添麻烦》,学生从“小马虎”身上认识到 “不将小事做好会给别人添麻烦”。《都是马虎惹的祸》,让学生知道细节决定成败,不处理好细节问题,有可能把事情变得很糟糕,让学生引以为鉴。这些绘本故事既能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言行,也能引导学生从对反面形象的批判过程中学会明辨是非,从而端正自己的言行。
二、绘本故事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贯穿课堂主线,活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
贯穿整节课的绘本故事,大多数与课本主题内容的相应环节比较匹配。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里的绘本故事《交朋友》为例,一年级的学生受到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影响。思维水平主要以具体、形象、生动为主要特点。而且他们一般都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因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地将《交朋友》这个故事作为整节课的主线,巧妙地设置了三大环节的提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
第一环节:出示绘本故事的前两幅图,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在故事里的文字和图片中直接找到答案。以绘本作为导入,打开话匣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说说自己最近都交了哪些新朋友,谈谈与朋友一起交往、玩游戏的一些经历。
第二环节:出示第三、四、五、六幅图画,提问:小猴最近遇上了什么烦恼的事情?它做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大家不理小猴?这个环节的提题比第一环节的提问增加了难度,学生需要借助抽象思维进行思考,概括语言才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构建学生的正确认知,为如何解决小猴的烦心事,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核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的提问:大家猜猜山羊老师会对小猴说些什么?同学之间应该要怎样相处?小组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学生在讨论中渐渐地透过现象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在集体生活中,凡是不能只想自己,还要多为别人着想,互助互爱,懂得分享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本节课用提问的方式使教学的环节环环相扣,“导入情景——进入角色——换位体验——诱发情感——主动建构”这五大主线,把绘本故事的情节贯穿于课堂的教学中,调节课堂教学的节奏,彰显了绘本故事的价值,推动学生在思维中由道德认知逐步走向道德行为。 (二)方式灵活与创新,巧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
教材里的绘本故事有的在正文出现,有的以副版的形式出现。教学时,可以突破传统绘本阅读教學方式,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活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读写画相结合、制作思维导图等创新的教学形式。绘本故事也可以在课堂中的任意一个环节中灵活使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或故事创编的教学活动。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第15课《快乐过新年》的绘本故事《团圆》,教师可结合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创编故事,通过多种不同思路的交流,让课堂成为不同生活体验和文化背景群体交流活动的场所,开阔视野,形成同侪群体的教育力量。
教学伊始,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里的绘本故事《团圆》,说说故事中的主人翁如何过新年。然后,按照学生生活的地域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把生活在相同地区的学生归为一组。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以“新的一年又到了……”开头进行创编。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写写我和爸爸、妈妈在新年里会去做哪些事?参加哪些春节活动?比如,贴春联、看烟花、做年糕、吃汤圆、逛花街等等。
创编完成后,小组内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让学生一起感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欢庆新年的不同的习俗、方式和地域文化,了解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这样的教学安排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部分学生的作品:
新的一年又到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外绘本《春节的故事》让学生根据“年兽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绘制思维导图,《春节的故事》包含了“年”的传说、“年”的来源、春节的意义等中国童话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可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课堂效果也因此得以增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这种意识的萌芽阶段,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对他们进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引导的好时机。因此,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安排了绘本故事《动物老师》,这个绘本故事定位于让学生感受动物对人类的智慧启迪,此话题相对独立,教师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或独立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讲授《可爱的动物》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动物老师》,然后查找资料:你还知道人类在动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发明、创造了哪些事物?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交流过后,还可以播放生活中一些学生练习蛙泳、进行孔雀舞表演的视频等,让绘本内容丰富起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学生充满好奇心、乐于探索的生活态度。
(三)补充与升华,善用身边典型的小故事
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教材里,某些绘本故事常常是对某些类型的学生群体生活的现实刻画,如,第3课《我不拖拉》里的《拖拉鸟》,第4课《不做小马虎》里的《小马虎添麻烦》,第10课《家人的爱》里的绘本故事《肩头上的爱》,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里的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等。这些都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教学时笔者尝试采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补充与升华”等环节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执教一年级下册第13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时,课堂上,笔者有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往活动作为课堂教育内容的延伸,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新同学,认识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天生性格非常内向、胆小,容易出现交往障碍,或容易与人产生小摩擦等。本课的绘本故事《小布丁和小蝴蝶》正是描写这类群体的故事。教学中,笔者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小朋友该怎么办?让学生在交流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暴露真实问题与想法。指引学生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地交朋友。从而升华本课的主题。
(四)课外延伸,精选课外经典绘本故事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些绘本故事具有拓展性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阅读难度,教师可根据绘本故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的相关联程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亲子阅读。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的《风的朋友),就属于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或在父母的指导下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巧妙选择,整合课外经典绘本故事,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课外绘本故事琳琅满目,为节省精力,教师不妨按照“以点成线”的原则进行选择与整合。首先是“定点”,每一册书、每一单元以及每一课都有其核心教学点。其次是“连线”。根据每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点连接到相同的主题绘本。例如,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单元可以连接《大卫,不可以》系列绘本。“我和大自然”单元可以连接《大象的故事》《为什么骆驼的眼神总是那么疲惫》等绘本故事。“我爱我家”的单元主题教学可以选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绘本等。教师引进学生熟知的绘本故事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巧用教材里的绘本故事、善用身边的小故事、精选课外经典绘本故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用绘本故事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有效运用好绘本故事,激活绘本故事的德育价值,彰显绘本故事蕴含的独特德育魅力,值得每一位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去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彩平.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方峥嵘.追寻绘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J].小学教学研究,2015(17) .
[3]葛艳青,朱俊.品德教学中绘本资源的开发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7(1) .
[4]张媛.巧用故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J].教师,2015.
[5]张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
[6]刘芳.论德性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