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时期宁波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与之相应,宁波也要实现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迈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建设“文艺之城”,进一步增强文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宁波城市文化特点及现实基础,接下来将重点在打造“书香之城”“影视之城”“音乐之城”上做文章,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文化内涵发展,在“三城”建设中打造一批文艺精品,为全省全国文艺繁荣发展做出宁波贡献。
擦亮“书藏古今”品牌建设“书香之城”
“书香之城”,源于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气质。宁波素来人文渊薮,自两宋以降,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王阳明、黄宗羲、王应麟、朱舜水、傅璇琮、冯骥才等一大批古今思想文化名家,或集先贤之大成,或开一代之先风,为宁波赢得了“耕读之乡”“文献名邦”等美名,造就了宁波人会读书、喜藏书、善著书,精于编书、校书、刻书,乐于抄书、赠书、购书的文化特质。应该说,宁波建设“书香之城”,既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扶持创作。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历程和生动现实,宁波文学创作生产的素材和题材十分丰富,这为文学创作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实施本土青年作家培育工程过程中,出台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荣荣、赵柏田、帕提古丽、网络作家阿耐等领军人物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带动作用,多途径为优秀本土作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打造一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宁波作家群”。要加大对重大历史题材、当代现实题材、宁波地域文化题材文学作品的扶持力度,推动创作一批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加大优秀文学人才的引进。通过建立文学大家工作室、建设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创作基地等举措,积极引进优秀作家落户宁波或进行宁波题材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文学奖项。进一步做大做强“储吉旺文学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双年奖”等奖项,推动设立“邵逸夫电影编剧奖”,提升宁波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力。
崇尚阅读。要加大阅读设施和平台建设,建成宁波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遍布城乡的图书馆、阅览室、特色民营书店、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车,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覆盖网下网上和城乡一体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体系。要大力开展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强化全市阅读活动的整体策划,组织举办“宁波读书月”“宁波书展”“宁波文学周”“萤火虫换书大会”以及书香单位和书香家庭评选等一批品牌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读书节。要办好高端文化论坛“天一阁论坛”。以“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为契机,结合宁波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天一阁”文化品牌影响力,邀请国家政要、顶尖学者和商界精英进行交流研讨,逐步将论坛打造成国际性跨文化高端交流平台和文化建设智库。
做强出版。依托宁波港口和资源优势,利用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版权交易平台——中国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宁波设立分中心的契机,大力开展影视IP交易和版权的保税交易、跨境交易,着力打造版权交易平台和服务贸易平台,做强宁波出版发行集团的特色优势,将宁波建设成区域性新闻出版和文化产品(服务)贸易基地。
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建设“影视之城”
建设“影视之城”,源于宁波人民重塑宁波影视辉煌历史的志向和呼声。宁波人曾为中国影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如中国第一家自主制片的电影制片公司、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影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等。在中国百年电影历史上,涌现出邵逸夫、袁牧之、周星驰等120多位宁波籍海内外著名的电影人。未来几年,宁波要顺应影视行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宁波人文资源优势、民间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影视创作为核心,推动影视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影视全产业链新格局。
推进国家级影视拍摄基地建设。整合象山影视城等宁波本地影视基地和启运86微电影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以及各类社会和自然影视拍摄资源,建设影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影视剧组接待服务中心,打造“影视产业81890”服务体系,为来甬影视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虹吸效应,使宁波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进一步壮大影视拍摄产业链。
推动影视拍摄制作公司发展。制订《宁波市影视产业扶持办法》,加大对影视产业和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市场创作主体。做大做强宁波广电集团影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提升公司影响力、竞争力。指导扶持现有120余家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企业有效转型,激励社会资本投向影视产业。加强人才项目的合作,着力引进高层次影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导演、编剧和影视领军团队或项目。
打造专业电影节庆活动。利用现有基础,实施错位发展,重点争取和推进东亚电影节、华语电影节、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等一批专业性影视节庆活动。
大力推进影视展映。近年来宁波市影院数量、银幕总数以及观影座位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观影人数超过2450万人次,票房达6.37亿元,位居全国大城市第14位。未来要继续加大影院建设,增加荧幕数量,鼓励影视消费,推动电影下乡,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消费市场。
创建宁波音乐港建设“音乐之城”
宁波音乐名人名家辈出,涌现了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著名作曲家周大风,著名歌唱家斯义桂,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等一大批顶尖音乐名人。近些年来,宁波音乐事业、音乐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先后建成宁波音乐厅、宁波大剧院等专业演出场所,创作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歌剧《红帮裁缝》等一批精品,培育了宁波演艺集团、海伦钢琴、大丰公司、音王集团等一批在国内各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和创作主体。“音乐之城”建设,要以“宁波音乐港”建设为引领,把宁波建成海内外优质高端音乐资源汇聚的“音乐港”,使宁波成为音乐氛围浓郁、音乐产业发达、拥有百万级爱乐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音乐城市。
建设一批高水平音乐基础设施。推进宁波新音乐厅、宁波音乐名人堂等文化地标以及宁波(天一)音乐博物馆、宁波音乐图书馆、宁波音乐展览馆、音乐名人雕塑组群等一系列音乐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音乐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高水平音乐演出团队。深化宁波演艺集团改革,提升影响力,组织开展民族歌剧《屠呦呦》等重点项目的创作;按照“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目标,大力推进宁波交响乐团建设,创作海上丝绸之路组曲;按照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要求,推进宁波合唱团和著名音乐人龚琳娜任团长的童声合唱团建设。
推进音乐产业跨越式发展。依托宁波音乐港建设,按照“一核、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引进一批大型音乐企业、全国性音乐机构和创意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演艺、展览、培训等主导产业,推动北大青鸟音乐学院、音乐创客中心、中国音乐产业交易中心、中国音乐产业交易网、中国音乐产业交易博览会等一批高端项目落户宁波,形成集生产制作、演艺、交易、培训、器材、传播等环节为一体的完整音乐产业链。
大力推进音乐人才队伍培养。加大音乐普及化教育,推进音乐培训机构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千家以上优质音乐培训机构及音乐人工作室。组织以合唱为重点的群众性音乐比赛活动,举办“合唱艺术歌会”,大力提高市民的欣赏趣味和鉴赏水平,厚植音乐土壤、浓厚音乐氛围。
大力培育提升音乐消费。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东亚音乐节、阿拉音乐节,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邀请国内外一流演出团体和音乐家来宁波演出,推动精品剧目驻场演出;以全省首个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宁波老外滩为龙头,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特色音乐文化街区建设。
责任编辑:吴 剑
擦亮“书藏古今”品牌建设“书香之城”
“书香之城”,源于宁波“书藏古今”的城市气质。宁波素来人文渊薮,自两宋以降,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王阳明、黄宗羲、王应麟、朱舜水、傅璇琮、冯骥才等一大批古今思想文化名家,或集先贤之大成,或开一代之先风,为宁波赢得了“耕读之乡”“文献名邦”等美名,造就了宁波人会读书、喜藏书、善著书,精于编书、校书、刻书,乐于抄书、赠书、购书的文化特质。应该说,宁波建设“书香之城”,既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扶持创作。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发展历程和生动现实,宁波文学创作生产的素材和题材十分丰富,这为文学创作的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实施本土青年作家培育工程过程中,出台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实施意见,充分发挥荣荣、赵柏田、帕提古丽、网络作家阿耐等领军人物在文学创作领域的带动作用,多途径为优秀本土作家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打造一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宁波作家群”。要加大对重大历史题材、当代现实题材、宁波地域文化题材文学作品的扶持力度,推动创作一批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加大优秀文学人才的引进。通过建立文学大家工作室、建设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创作基地等举措,积极引进优秀作家落户宁波或进行宁波题材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文学奖项。进一步做大做强“储吉旺文学奖”“於梨华青年文学奖”“网络文学双年奖”等奖项,推动设立“邵逸夫电影编剧奖”,提升宁波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力。
崇尚阅读。要加大阅读设施和平台建设,建成宁波市图书馆新馆,建设遍布城乡的图书馆、阅览室、特色民营书店、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车,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覆盖网下网上和城乡一体的全民阅读服务平台体系。要大力开展读书节等系列活动。强化全市阅读活动的整体策划,组织举办“宁波读书月”“宁波书展”“宁波文学周”“萤火虫换书大会”以及书香单位和书香家庭评选等一批品牌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读书节。要办好高端文化论坛“天一阁论坛”。以“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为契机,结合宁波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天一阁”文化品牌影响力,邀请国家政要、顶尖学者和商界精英进行交流研讨,逐步将论坛打造成国际性跨文化高端交流平台和文化建设智库。
做强出版。依托宁波港口和资源优势,利用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版权交易平台——中国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在宁波设立分中心的契机,大力开展影视IP交易和版权的保税交易、跨境交易,着力打造版权交易平台和服务贸易平台,做强宁波出版发行集团的特色优势,将宁波建设成区域性新闻出版和文化产品(服务)贸易基地。
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建设“影视之城”
建设“影视之城”,源于宁波人民重塑宁波影视辉煌历史的志向和呼声。宁波人曾为中国影视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如中国第一家自主制片的电影制片公司、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有声影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等。在中国百年电影历史上,涌现出邵逸夫、袁牧之、周星驰等120多位宁波籍海内外著名的电影人。未来几年,宁波要顺应影视行业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宁波人文资源优势、民间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影视创作为核心,推动影视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着力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影视全产业链新格局。
推进国家级影视拍摄基地建设。整合象山影视城等宁波本地影视基地和启运86微电影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以及各类社会和自然影视拍摄资源,建设影视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影视剧组接待服务中心,打造“影视产业81890”服务体系,为来甬影视剧组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虹吸效应,使宁波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进一步壮大影视拍摄产业链。
推动影视拍摄制作公司发展。制订《宁波市影视产业扶持办法》,加大对影视产业和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培育多元化市场创作主体。做大做强宁波广电集团影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提升公司影响力、竞争力。指导扶持现有120余家民营影视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企业有效转型,激励社会资本投向影视产业。加强人才项目的合作,着力引进高层次影视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导演、编剧和影视领军团队或项目。
打造专业电影节庆活动。利用现有基础,实施错位发展,重点争取和推进东亚电影节、华语电影节、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等一批专业性影视节庆活动。
大力推进影视展映。近年来宁波市影院数量、银幕总数以及观影座位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观影人数超过2450万人次,票房达6.37亿元,位居全国大城市第14位。未来要继续加大影院建设,增加荧幕数量,鼓励影视消费,推动电影下乡,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消费市场。
创建宁波音乐港建设“音乐之城”
宁波音乐名人名家辈出,涌现了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著名作曲家周大风,著名歌唱家斯义桂,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等一大批顶尖音乐名人。近些年来,宁波音乐事业、音乐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先后建成宁波音乐厅、宁波大剧院等专业演出场所,创作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歌剧《红帮裁缝》等一批精品,培育了宁波演艺集团、海伦钢琴、大丰公司、音王集团等一批在国内各领域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和创作主体。“音乐之城”建设,要以“宁波音乐港”建设为引领,把宁波建成海内外优质高端音乐资源汇聚的“音乐港”,使宁波成为音乐氛围浓郁、音乐产业发达、拥有百万级爱乐人,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音乐城市。
建设一批高水平音乐基础设施。推进宁波新音乐厅、宁波音乐名人堂等文化地标以及宁波(天一)音乐博物馆、宁波音乐图书馆、宁波音乐展览馆、音乐名人雕塑组群等一系列音乐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音乐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高水平音乐演出团队。深化宁波演艺集团改革,提升影响力,组织开展民族歌剧《屠呦呦》等重点项目的创作;按照“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交响乐团”目标,大力推进宁波交响乐团建设,创作海上丝绸之路组曲;按照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要求,推进宁波合唱团和著名音乐人龚琳娜任团长的童声合唱团建设。
推进音乐产业跨越式发展。依托宁波音乐港建设,按照“一核、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引进一批大型音乐企业、全国性音乐机构和创意文化企业,重点发展演艺、展览、培训等主导产业,推动北大青鸟音乐学院、音乐创客中心、中国音乐产业交易中心、中国音乐产业交易网、中国音乐产业交易博览会等一批高端项目落户宁波,形成集生产制作、演艺、交易、培训、器材、传播等环节为一体的完整音乐产业链。
大力推进音乐人才队伍培养。加大音乐普及化教育,推进音乐培训机构规范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千家以上优质音乐培训机构及音乐人工作室。组织以合唱为重点的群众性音乐比赛活动,举办“合唱艺术歌会”,大力提高市民的欣赏趣味和鉴赏水平,厚植音乐土壤、浓厚音乐氛围。
大力培育提升音乐消费。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东亚音乐节、阿拉音乐节,在此基础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邀请国内外一流演出团体和音乐家来宁波演出,推动精品剧目驻场演出;以全省首个国家级城市中央休闲区宁波老外滩为龙头,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特色音乐文化街区建设。
责任编辑:吴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