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从人文性角度而言需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怡人。要学好语文,必须师生倾情投入地研读、领悟、深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含义,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当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通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字当先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字当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02-0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学科,从人文性角度而言需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怡人。要学好语文,必须师生倾情投入地研读、领悟、深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含义,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当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通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倾情投身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根据笔者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现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教学为例,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如何情字当先。
一、教师亮相,激情澎湃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当教师第一堂课登上讲台,他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着这一堂课的氛围、基调,甚至行进节奏等。实际上这就是语文老师给学生在这堂课上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当语文老师信心满满、热情大方地登上讲台,一张口便是口吐莲花,绣口锦心自然会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学习之旅有这样的教师为伴,探究的道路一定是令人期待的。笔者曾观摩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评比,那些优秀的教师初登讲台,腹有诗书、情寓于心的形象如氤氲雾气扑面而来。
二、课堂之始,情境导入
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与形象再辅以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那必将是一堂语文课的良好的开端。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教学导入是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开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中父与子》一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患难见真情。人生在世,许多灾难无法避免。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断——《唐山大地震》。”学生们一听是时尚的电影片断,精神倍增。当他们看到灾难来临时的惨境时,老师抓住教学时机提问:“当我们真正遇到灾难时,谁能给我们力量,谁能给我们援助?请看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去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在松弛中紧张,在紧张后寻找依靠,情绪调动起来了,自然就很快进入到了学习情境中。
三、朗读课文,感情传递
教学中,教师宜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理与认识。笔者曾试验过,是让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录音好还是教师现场范读好。经观察笔者发现:虽然多媒体朗读音色更好听,但是少了一份师生间情感的传递。就像是我们听音乐会更愿听现场哪怕是略带瑕疵的真唱,也会拒绝假唱。所以,笔者认变,教师自己范读更容易传情达意,更能跟学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情感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读《地震中父与子》中的一段时,我会时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动向,偶尔还会与学生有眼神的对视,这样更便于师生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
四、画面重现,激发情感
由于作者写作内容会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模几万里,对于生活经历较少的小学生而言,许多具体情境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缩短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修桥铺路、指点迷津。此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失为良策:通过生动的画面去再现那时那地的情景,这就为想象插上了一双翅膀。直观的画面使教学中的卡壳之处顺畅通过。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中,同学们对服装厂工作车间震耳欲聋的工作环境没能形成意象,教师可以截取一些影视片断给学生直观展示出来。当学生看到母亲工作的不易时,再联系写作背景中对当时生活情景的简介,学生们理解了为什么我要来的钱没有用来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而母子间的无比深情也是随着画面的直观体现深深铬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五、激发想象,移情入境
文字是抽象的,事件是具体的,如何透过抽象的文字还原出感人至深的具体事件呢,教师的引导要重在激发想象,移情入境上。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想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给学生的思想插上了翅膀;移情入境,使学生的探究航程有了方向。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文章中写到:“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等,教师抓住这样颇能引发学生想象的语句,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我如此地期待父亲的回来?我想得到什么?而不同的结局又给了我怎样的收益与启迪?让这些问题伴随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将自己的真情放置到那样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文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引导无疑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指路明灯。
六、现场诠释,以境引情
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如何将这种影响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呢,现场的观看,亲身的参与最令人印象深刻了。也许数年后,学生依然能记起自己曾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给大家诠释过哪篇课文中的哪个角色。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分角色朗读,更要让学生将感人至深的片断亲自来演绎一番。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当课文分析进入到高潮阶段——父亲终于发现了儿子的同学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饰不同的角色去亲自演一演这个感人至深的片断,感受父子情深的刻骨铭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字当先会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情”字当先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字当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02-0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学科,从人文性角度而言需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怡人。要学好语文,必须师生倾情投入地研读、领悟、深思,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含义,感受到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高远立意。当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通时,才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倾情投身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根据笔者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现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教学为例,浅谈一下课堂教学中如何情字当先。
一、教师亮相,激情澎湃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当教师第一堂课登上讲台,他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着这一堂课的氛围、基调,甚至行进节奏等。实际上这就是语文老师给学生在这堂课上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影响。当语文老师信心满满、热情大方地登上讲台,一张口便是口吐莲花,绣口锦心自然会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学习之旅有这样的教师为伴,探究的道路一定是令人期待的。笔者曾观摩过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评比,那些优秀的教师初登讲台,腹有诗书、情寓于心的形象如氤氲雾气扑面而来。
二、课堂之始,情境导入
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与形象再辅以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那必将是一堂语文课的良好的开端。语文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教学导入是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开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地震中父与子》一课的开始,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患难见真情。人生在世,许多灾难无法避免。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断——《唐山大地震》。”学生们一听是时尚的电影片断,精神倍增。当他们看到灾难来临时的惨境时,老师抓住教学时机提问:“当我们真正遇到灾难时,谁能给我们力量,谁能给我们援助?请看一个感人的故事——《地震中的父与子》。”这样去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在松弛中紧张,在紧张后寻找依靠,情绪调动起来了,自然就很快进入到了学习情境中。
三、朗读课文,感情传递
教学中,教师宜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去创造良好的教学意境,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理与认识。笔者曾试验过,是让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录音好还是教师现场范读好。经观察笔者发现:虽然多媒体朗读音色更好听,但是少了一份师生间情感的传递。就像是我们听音乐会更愿听现场哪怕是略带瑕疵的真唱,也会拒绝假唱。所以,笔者认变,教师自己范读更容易传情达意,更能跟学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情感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读《地震中父与子》中的一段时,我会时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动向,偶尔还会与学生有眼神的对视,这样更便于师生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
四、画面重现,激发情感
由于作者写作内容会涉及上下五千年、纵模几万里,对于生活经历较少的小学生而言,许多具体情境是学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缩短时空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修桥铺路、指点迷津。此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失为良策:通过生动的画面去再现那时那地的情景,这就为想象插上了一双翅膀。直观的画面使教学中的卡壳之处顺畅通过。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中,同学们对服装厂工作车间震耳欲聋的工作环境没能形成意象,教师可以截取一些影视片断给学生直观展示出来。当学生看到母亲工作的不易时,再联系写作背景中对当时生活情景的简介,学生们理解了为什么我要来的钱没有用来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一瓶水果罐头。而母子间的无比深情也是随着画面的直观体现深深铬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五、激发想象,移情入境
文字是抽象的,事件是具体的,如何透过抽象的文字还原出感人至深的具体事件呢,教师的引导要重在激发想象,移情入境上。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想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想象,给学生的思想插上了翅膀;移情入境,使学生的探究航程有了方向。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文章中写到:“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等,教师抓住这样颇能引发学生想象的语句,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我如此地期待父亲的回来?我想得到什么?而不同的结局又给了我怎样的收益与启迪?让这些问题伴随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将自己的真情放置到那样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文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引导无疑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指路明灯。
六、现场诠释,以境引情
当代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如何将这种影响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呢,现场的观看,亲身的参与最令人印象深刻了。也许数年后,学生依然能记起自己曾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给大家诠释过哪篇课文中的哪个角色。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分角色朗读,更要让学生将感人至深的片断亲自来演绎一番。例如在讲《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当课文分析进入到高潮阶段——父亲终于发现了儿子的同学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饰不同的角色去亲自演一演这个感人至深的片断,感受父子情深的刻骨铭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字当先会让课堂充满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情”字当先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