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塑造了一个从懵懂无知、缺乏主见到冲破世俗牢笼,敢于驾驭自我的儿童—哈克的传奇经历。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专制和黑暗,以及作者对民主、文明社会的强烈向往。
关键词:哈克贝利;无知;缺乏主见;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1-0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义感使他对吉姆产生同情和友爱,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危险,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在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是按照传统习俗的观点,抓住逃跑的黑奴吉姆,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帮助一个善良敦厚、诚心诚意地关心他的朋友?哈克选择了后者,并且最终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行为果敢的成年人。
哈克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他对于自由的追求所决定的。在文章一开始,寡妇道格拉斯收养了他,并且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文明人。而寡妇道格拉斯代表着当时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道德习俗的象征。她试图用自己虚伪的道德习俗和刻板的生活方式教化哈克。与她生活在一起,哈克感到压抑与反感。然而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是在渐渐习惯、适应并逐渐开始喜欢她们的生活方式。此时的哈克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习俗束缚的哈克。他潜意识里接受了社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他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仍然在任由社会摆布自己的思想。这时候的哈克在身心上仍然还是一个没有独立的少年,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默默服从周围的人对他的要求。
哈克父亲的出现结束了这一切。在被父亲拘役之后,哈克设法逃跑。他设计了一个被谋杀的假象,逃出那个小屋子。这是他迈向自由的第一步,但是,这些都是由他的求生本能所决定的。他还没有有意识地摆脱社会习俗的束缚,但是他已经踏上成长之路。
在岛上,哈克遇到了同样正在逃亡的黑奴吉姆。与吉姆的相遇是哈克新的生活的开端,也是哈克自我意识觉醒及心理成长的开端。忠厚老实的吉姆是沃森小姐的奴隶。沃森小姐要把他卖到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种植园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吉姆也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两个同命相连、被社会所遗弃的人开始了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流浪经历,一个率真的白人孩子与一个淳朴的黑奴在美国那个奴隶制年代相依为命,最终成为生死至交。在这一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思想的起伏与纠结,最终“来自内心的健全的良心”战胜了“社会影响下的畸形的良心”,哈克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心理的成长。
在一开始,虽然哈克决定帮助吉姆。但是他是摇摆不定的。社会上人们对于黑奴的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他。他也并没有把吉姆当做和他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不是很尊重,总是嘲笑吉姆的想法,随意恶作剧。在小说的第十五章,两人在河上遇险走失,为了找寻哈克,吉姆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哈克回来后却骗吉姆说那只是他作的一个梦。等吉姆明白过来后,立刻严肃地以一个与哈克同等的“人”的气魄大声质问哈克:“我因为拼命地划木排,又拼命地大声喊你,差点都要累死了。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时候,想着把你给丢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和木排会不会出事,就那么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来亲你的脚。可是啊,你心里想的只是怎样编一个谎来糊弄老吉姆……”
这时,哈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下子真叫我感到自己太卑鄙,我恨不得要过去用嘴亲亲他的脚”。最终他鼓起勇气向吉姆道了歉。至此才是哈克性格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开始,他意识到了吉姆同样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进一步认识到黑人也是人,是与他同样平等的人。
哈克与奴隶制、传统社会偏见的完全决裂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哈克内心的冲突达到了最高潮。从小到大,人们都告诉他,黑奴是白人的财产,帮助黑奴逃跑无异于是偷盗别人家的财物,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他终于禁不住内心的折磨,给沃森小姐—吉姆的主人写了一封告发信。但是,同时哈克开始回想起与吉姆相处的日日夜夜,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吉姆善良真诚,把哈克当成他唯一的朋友。就如马克·吐温自己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在我的这本书中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良心产生冲撞,良心遭遇了失败。”
事实上,哈克最终不仅把吉姆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潜意识中,他把吉姆当做了是自己的父亲。当遇到两个搜捕黑奴的人时,哈克欺骗他们说木筏上是自己得了天花的病重的父亲。这一说法虽然是哈克随口说出的谎话,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吉姆实际上也充当了哈克父亲的角色。他细心地照顾哈克;他为哈克做饭并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保护他;他不让哈克看到那所浮在水面上的房子里的尸体,因为那正是哈克的父亲。小哈克后来逐渐意识到了吉姆对自己的关爱与保护,他说,“我看到他才值完了班便替我值班,不愿意前来叫我,好让我继续睡大觉。我看到,当我从一片浓雾中回来,当我在世仇械斗那儿,在池塘里又见到他,在这所有的时刻里,他是多么兴高采烈,总要叫我乖乖,总要宠我,总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我设身处地地着想,他对我始终如一这么好啊。”这个时候,哈克终于被感动了,并且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吉姆的问题,这表明,哈克最终成长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成年人。
哈克从最初的天真快乐,幼稚无知,盲目追随别人的孩童成长成了一名自信勇敢,负责任,知善恶的少年。哈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迷惘,矛盾和冲突。在小说的结尾,哈克又回到了了文明社会,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下定决心,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再也不受任何人的左右。至此,哈克的成长历程才圆满结束,哈克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2009,(10).
[4]熊玉鹏.健全的心灵战胜了畸形的良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
关键词:哈克贝利;无知;缺乏主见;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31-0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义感使他对吉姆产生同情和友爱,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危险,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帮助吉姆获得自由。在帮助吉姆获得自由的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激烈的内心冲突:是按照传统习俗的观点,抓住逃跑的黑奴吉姆,还是顺从自己的内心,去帮助一个善良敦厚、诚心诚意地关心他的朋友?哈克选择了后者,并且最终由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行为果敢的成年人。
哈克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他对于自由的追求所决定的。在文章一开始,寡妇道格拉斯收养了他,并且试图把他变成一个文明人。而寡妇道格拉斯代表着当时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和虚伪的道德习俗的象征。她试图用自己虚伪的道德习俗和刻板的生活方式教化哈克。与她生活在一起,哈克感到压抑与反感。然而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还是在渐渐习惯、适应并逐渐开始喜欢她们的生活方式。此时的哈克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习俗束缚的哈克。他潜意识里接受了社会道德规范并以此为标准评判自己的行为,他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仍然在任由社会摆布自己的思想。这时候的哈克在身心上仍然还是一个没有独立的少年,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默默服从周围的人对他的要求。
哈克父亲的出现结束了这一切。在被父亲拘役之后,哈克设法逃跑。他设计了一个被谋杀的假象,逃出那个小屋子。这是他迈向自由的第一步,但是,这些都是由他的求生本能所决定的。他还没有有意识地摆脱社会习俗的束缚,但是他已经踏上成长之路。
在岛上,哈克遇到了同样正在逃亡的黑奴吉姆。与吉姆的相遇是哈克新的生活的开端,也是哈克自我意识觉醒及心理成长的开端。忠厚老实的吉姆是沃森小姐的奴隶。沃森小姐要把他卖到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种植园中。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吉姆也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两个同命相连、被社会所遗弃的人开始了他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流浪经历,一个率真的白人孩子与一个淳朴的黑奴在美国那个奴隶制年代相依为命,最终成为生死至交。在这一过程中,哈克经历了思想的起伏与纠结,最终“来自内心的健全的良心”战胜了“社会影响下的畸形的良心”,哈克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心理的成长。
在一开始,虽然哈克决定帮助吉姆。但是他是摇摆不定的。社会上人们对于黑奴的观念仍然在影响着他。他也并没有把吉姆当做和他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不是很尊重,总是嘲笑吉姆的想法,随意恶作剧。在小说的第十五章,两人在河上遇险走失,为了找寻哈克,吉姆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而哈克回来后却骗吉姆说那只是他作的一个梦。等吉姆明白过来后,立刻严肃地以一个与哈克同等的“人”的气魄大声质问哈克:“我因为拼命地划木排,又拼命地大声喊你,差点都要累死了。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时候,想着把你给丢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和木排会不会出事,就那么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来亲你的脚。可是啊,你心里想的只是怎样编一个谎来糊弄老吉姆……”
这时,哈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下子真叫我感到自己太卑鄙,我恨不得要过去用嘴亲亲他的脚”。最终他鼓起勇气向吉姆道了歉。至此才是哈克性格发展和心灵成长的开始,他意识到了吉姆同样作为人的地位与尊严,进一步认识到黑人也是人,是与他同样平等的人。
哈克与奴隶制、传统社会偏见的完全决裂在小说的第三十一章,哈克内心的冲突达到了最高潮。从小到大,人们都告诉他,黑奴是白人的财产,帮助黑奴逃跑无异于是偷盗别人家的财物,是要下十八层地狱的。他终于禁不住内心的折磨,给沃森小姐—吉姆的主人写了一封告发信。但是,同时哈克开始回想起与吉姆相处的日日夜夜,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吉姆善良真诚,把哈克当成他唯一的朋友。就如马克·吐温自己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在我的这本书中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良心产生冲撞,良心遭遇了失败。”
事实上,哈克最终不仅把吉姆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在潜意识中,他把吉姆当做了是自己的父亲。当遇到两个搜捕黑奴的人时,哈克欺骗他们说木筏上是自己得了天花的病重的父亲。这一说法虽然是哈克随口说出的谎话,但是我们能够看出,吉姆实际上也充当了哈克父亲的角色。他细心地照顾哈克;他为哈克做饭并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保护他;他不让哈克看到那所浮在水面上的房子里的尸体,因为那正是哈克的父亲。小哈克后来逐渐意识到了吉姆对自己的关爱与保护,他说,“我看到他才值完了班便替我值班,不愿意前来叫我,好让我继续睡大觉。我看到,当我从一片浓雾中回来,当我在世仇械斗那儿,在池塘里又见到他,在这所有的时刻里,他是多么兴高采烈,总要叫我乖乖,总要宠我,总要想尽一切办法为我设身处地地着想,他对我始终如一这么好啊。”这个时候,哈克终于被感动了,并且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吉姆的问题,这表明,哈克最终成长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并且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成年人。
哈克从最初的天真快乐,幼稚无知,盲目追随别人的孩童成长成了一名自信勇敢,负责任,知善恶的少年。哈克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迷惘,矛盾和冲突。在小说的结尾,哈克又回到了了文明社会,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下定决心,要自由自在地生活,再也不受任何人的左右。至此,哈克的成长历程才圆满结束,哈克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J].安徽文学,2009,(10).
[4]熊玉鹏.健全的心灵战胜了畸形的良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