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家庭新特点的出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家庭教育中新问题的出现。而随着人们对协同教育认识的加深,促使人们将目光聚焦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的效能上。随着教育实践过程中多途径、多模式的探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效果,但伴随而来的协同教育推进过程中逆生长现象的出现,使协同教育效果反复、弱化甚至归零的现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保持家校协同教育的生长力?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评价;评价制度;协同教育;逆生长;自我效能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如何解决家庭教育自我效能感低,甚至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呈现的5+2=0的现象,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去探讨问题归因及解决的方法。然而在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教育大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边责任和义务的模糊、教育规范制度的不明确、教育环境复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家校协同教育提效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问题:家校协同教育行进中的“逆生长”
(一)伪参与——协同教育中配合度降低
当下的家校合作共育得到大家的一致重视,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微信、QQ、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等协同育人的方式在学校都能看到。在形式多样的沟通方式实施之初,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效果如何?却不尽人意。大体呈现出关注多、参与少、被卷入、实施少的现象。单向的家校沟通使得沟通的效果无法得以显现,时间一长,新鲜感过了,多样化的沟通方式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因为群中消息的繁琐成为家长愤慨的诱因。
(二)缺制度——协同教育中执行力低下
随着国家各项教育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家校共育得到重视,新旧沟通方式的交叉运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班级QQ群家长刷屏的现象,新沟通平台的建构,弱化家长对家长会的重视。班级常规管理中,家长不知如何配合等。由于沟通方式的增加,而班主任只知跟风使用,却没有深入思考使用这种沟通方式的最终的目的,盲目的使用造成家长们成为多群成员,被动接受大量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信息。对重点内容的执行力却十分的低下。甚至有些因为平台过多且内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反而在家校沟通中产生矛盾。
(三)缺评价——协同教育中效果难显现
家校协同育人呈现的单向的交流,使得家长出于被动接受地位,家长能够得到哪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配合学校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协同育人举措在家庭教育中的效果等,这些家校教育效果的呈现因素,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评价,而无法显现。家校教育成为表面一派繁荣景象,背后却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求索:家校协同教育原点的建构
(一)明确主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学校教育还是主阵地。家校协同育人的两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此教育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学生、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多教育主题的明确,促使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看待问题,落实协同教育的多项互动交流。广泛征集意见,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理念更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明确一方面指导我们的工作,让我们了解怎样去实施沟通策略,了解“度”在哪里,防止出现”超限效应”和“破窗效应”等;另一方面,也是对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升,掌握了一系列心理学、教育学、相关教育政策以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就会在理论指引的前提下去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三)制度保障。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活动的开展、网络平台的使用、家委会的建立等,有没有制度的先行、明确,是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有效开展、高效开展的一种保障。这就要求班主任有统筹规划的大局观,在新接手班级之初,就要考虑好班级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谋划家校沟通的举措。每一项举措有哪些要遵守的额规则等。
三、方法:多元评价促家校协同教育生长
(一)指向主体,促全面评价
学生评价是从学科教学评价、学校行为习惯、家庭生活习惯和每周特色成长四个模块分小点评价,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伴;班主任评价从学生关注、家校沟通、活动开展和意见建议四个模块来评价,评价主体为家长、学生和任课教师;家长评价从陪伴成长、家校共育和心灵驿站三个模块实施,评价主体为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二)聚焦内容,观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联系手册的建立,改变以往单一指向学习的评价模式,送学生发展、家长提升和班级工作完善三个维度来关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我们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分工和操作规范都是针对家校联系手册中出现问题的考量。
(三)落实制度,使协同教育清晰
班级各项活动制度的明确,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效能的提高。针对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将班级常规管理,家校沟通主要工作条目化。提前制定相应的规定,并且在开学后通过召开由学生代表、家长和任课教师组成的会议共同商讨规定的内容,并做适当的修改、增补工作。规定通过后,在班级网络平台中开展“每周一谈”的主题学习活动。
(四)创新形式,激协同教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新举措的实施都非一帆风顺。在多元评价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家长包括任课教师都有了一定的懈怠,觉得多元评价太繁琐,班主任太较真,也就是“逆生长”的出现。对此,我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在班级中开展积分制度。班级学生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特别贡献进行加分制度。结合每周的家校联系册的评比反馈,两项分数相加进行表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家校协同育人的道路将是漫长的。漫漫育人之路上的挫折需要班主任们以实际的经验、管理的智慧去不断地研究、实践和调整,其间诸多坎坷,但只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一定能够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1]肖新燕.教师视野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J].思想战线.2013(S2).
[2]杨洁.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家长教育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
关键词:多元评价;评价制度;协同教育;逆生长;自我效能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庭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如何解决家庭教育自我效能感低,甚至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呈现的5+2=0的现象,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去探讨问题归因及解决的方法。然而在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教育大背景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边责任和义务的模糊、教育规范制度的不明确、教育环境复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使得家校协同教育提效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问题:家校协同教育行进中的“逆生长”
(一)伪参与——协同教育中配合度降低
当下的家校合作共育得到大家的一致重视,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微信、QQ、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等协同育人的方式在学校都能看到。在形式多样的沟通方式实施之初,的确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效果如何?却不尽人意。大体呈现出关注多、参与少、被卷入、实施少的现象。单向的家校沟通使得沟通的效果无法得以显现,时间一长,新鲜感过了,多样化的沟通方式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因为群中消息的繁琐成为家长愤慨的诱因。
(二)缺制度——协同教育中执行力低下
随着国家各项教育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家校共育得到重视,新旧沟通方式的交叉运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班级QQ群家长刷屏的现象,新沟通平台的建构,弱化家长对家长会的重视。班级常规管理中,家长不知如何配合等。由于沟通方式的增加,而班主任只知跟风使用,却没有深入思考使用这种沟通方式的最终的目的,盲目的使用造成家长们成为多群成员,被动接受大量来自学校和老师的信息。对重点内容的执行力却十分的低下。甚至有些因为平台过多且内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反而在家校沟通中产生矛盾。
(三)缺评价——协同教育中效果难显现
家校协同育人呈现的单向的交流,使得家长出于被动接受地位,家长能够得到哪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配合学校教育过程中能够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协同育人举措在家庭教育中的效果等,这些家校教育效果的呈现因素,由于缺乏一个系统的评价,而无法显现。家校教育成为表面一派繁荣景象,背后却是摸着石头过河。
二、求索:家校协同教育原点的建构
(一)明确主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学校教育还是主阵地。家校协同育人的两头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此教育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学生、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多教育主题的明确,促使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多维度地去看待问题,落实协同教育的多项互动交流。广泛征集意见,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理念更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明确一方面指导我们的工作,让我们了解怎样去实施沟通策略,了解“度”在哪里,防止出现”超限效应”和“破窗效应”等;另一方面,也是对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升,掌握了一系列心理学、教育学、相关教育政策以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就会在理论指引的前提下去实践,做到有的放矢。
(三)制度保障。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活动的开展、网络平台的使用、家委会的建立等,有没有制度的先行、明确,是活动能够正常开展,有效开展、高效开展的一种保障。这就要求班主任有统筹规划的大局观,在新接手班级之初,就要考虑好班级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谋划家校沟通的举措。每一项举措有哪些要遵守的额规则等。
三、方法:多元评价促家校协同教育生长
(一)指向主体,促全面评价
学生评价是从学科教学评价、学校行为习惯、家庭生活习惯和每周特色成长四个模块分小点评价,评价的主体分别为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伴;班主任评价从学生关注、家校沟通、活动开展和意见建议四个模块来评价,评价主体为家长、学生和任课教师;家长评价从陪伴成长、家校共育和心灵驿站三个模块实施,评价主体为学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二)聚焦内容,观学生全面发展
家校联系手册的建立,改变以往单一指向学习的评价模式,送学生发展、家长提升和班级工作完善三个维度来关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我们家长委员会的建立,分工和操作规范都是针对家校联系手册中出现问题的考量。
(三)落实制度,使协同教育清晰
班级各项活动制度的明确,有利于班级活动的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效能的提高。针对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将班级常规管理,家校沟通主要工作条目化。提前制定相应的规定,并且在开学后通过召开由学生代表、家长和任课教师组成的会议共同商讨规定的内容,并做适当的修改、增补工作。规定通过后,在班级网络平台中开展“每周一谈”的主题学习活动。
(四)创新形式,激协同教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新举措的实施都非一帆风顺。在多元评价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家长包括任课教师都有了一定的懈怠,觉得多元评价太繁琐,班主任太较真,也就是“逆生长”的出现。对此,我采取多元化的奖励,在班级中开展积分制度。班级学生根据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特别贡献进行加分制度。结合每周的家校联系册的评比反馈,两项分数相加进行表彰。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家校协同育人的道路将是漫长的。漫漫育人之路上的挫折需要班主任们以实际的经验、管理的智慧去不断地研究、实践和调整,其间诸多坎坷,但只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一定能够助力学生的成长,实现桃李芬芳。
参考文献:
[1]肖新燕.教师视野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J].思想战线.2013(S2).
[2]杨洁.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家长教育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