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我校是一所地处沿海地区的农村完中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语言基础薄弱,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因此,作为三大科之一的语文,老师既要引导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又要讲究教学策略,尤其应当应用和紧扣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来引领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学语文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第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北师大中文系王宁教授指出:在普通初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特质做了如下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说,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人格和品质。这是语文课程专有的立德树人功能。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特别是一些特殊体裁的书面表达,需要考虑风格与形式、文化与美感等因素,所以提高建构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从这一点来说,运用才是建构的重要途径,建构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这种建构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書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第三、重视审美鉴赏水平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第四、贯彻文化传承理念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增强文化自信;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借助语言文字,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升让课堂的思维含量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学习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第三,要合理创设学习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含量的提高。例如《忆读书》一课,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围绕着这个内容,教师创设学习环节,把积累词语和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罗列出作者读书的层次,。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创设了合作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思考作者不同阶段读书的感悟有何不同,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
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语文课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第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北师大中文系王宁教授指出:在普通初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被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项,这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特质做了如下概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说,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人格和品质。这是语文课程专有的立德树人功能。语言建构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特别是一些特殊体裁的书面表达,需要考虑风格与形式、文化与美感等因素,所以提高建构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在语文课程中,为了提高语言建构能力,就要安排数量足够又能切实操作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来学习和积累。从这一点来说,运用才是建构的重要途径,建构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这种建构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积累,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書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第三、重视审美鉴赏水平 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第四、贯彻文化传承理念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增强文化自信;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借助语言文字,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升让课堂的思维含量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学习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第三,要合理创设学习环节,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含量的提高。例如《忆读书》一课,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同年龄段的读书生活对她的影响,体会作者的读书心得,围绕着这个内容,教师创设学习环节,把积累词语和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作为自主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按照课文的时间顺序罗列出作者读书的层次,。在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创设了合作探究内容,要求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深入思考作者不同阶段读书的感悟有何不同,对作者的影响是什么。
总结: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最终提高学生语文课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