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本该是最有趣味的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却变得枯燥乏味。对此,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恰当地处理好作文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审美体验呢?
1. 帮助学生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提高作文的美学色彩
在语文课堂上,关键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使课堂充满生机。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仅限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讲此文时,先请学生听名家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想象画面内容。如读到“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象中呈现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然后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也得到审美的享受。
课下,我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等多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结果,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 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提高作文的内涵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美的内容。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在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影响他们,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语文教材中感人的文章很多,我常采用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一段,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然自得,其乐无穷。这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像这样的美景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净化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朗读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并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4.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从美学的观点看,现实美虽然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常常只是片刻的感受,它不能圆满地、深刻地、集中地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文学艺术家经过艺术创作,把生活中片断的美集中起来,提炼出来,使它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及其规律。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美,可以学习作家们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本质以及他们的创作技巧。有的同志把欣赏文学作品看成只是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的事,认为写普通文章,用处不大。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叶圣陶曾说:“普通文与文学骤然看来似乎是两件东西,而究实细按,则觉它们的界限不很清楚,不易判然划分。若论它们的原料,都是思想、情感,若论技术,普通文要把原料表达出来,而文学也要把原料表达出来。曾经有许多人给文学下过很细密很周详的界说,但是这些条件未尝不是普通文所期望的。……至于议论事情,发表意见的文字,往往被认为应付实际需要的。然而自古迄今已有不少这类的文字被认为文学了。……我们始终承认它们的划分是模糊的,源泉只有一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355页)当然,一般文章比文学更易于模仿和接受,但文学比一般文章的技巧更高超,况且人们早就公认文学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山河景物的描绘,人物史迹的陈述,风土人情的记载,社会矛盾的展现,无不语言精妙,刻画尽致。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可以此启发诱导学生。
收稿日期:2013-07-12
1. 帮助学生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提高作文的美学色彩
在语文课堂上,关键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使课堂充满生机。
《春》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是用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风景画来抒写的,但学生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决不仅限于作者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教师应调动学生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发散和补充,这样文学欣赏过程才算完成。学生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品的意象美,才会由衷地为美的景物所感动。我讲此文时,先请学生听名家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闭目聆听,品味五幅春景图,并想象画面内容。如读到“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时,要在想象中呈现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呈现一幅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的画面。然后把各自想象中所看到的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纷纷借助想像的翅膀对美的形象进行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也得到审美的享受。
课下,我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徜徉于想象的世界,用他们的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我问春天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绿色、鲜花。我告诉大家春天不只是用眼睛看,还应当用鼻子、耳朵、手等多种感官去体会春天,结果,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 引导学生感悟体味作品中的思想美,提高作文的内涵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美的内容。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等。在阅读时要细细体会,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但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影响他们,以此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语文教材中感人的文章很多,我常采用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如讲范仲淹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景色的感受:“至若春和景明……其喜洋洋者矣”一段,我先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感艺术世界,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洞庭湖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悠然自得,其乐无穷。这是美的魅力。然后我就讲,洞庭湖美,岳阳楼美,像这样的美景我国还很多,可惜,有些游人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破坏美。这时,好多学生纷纷发言列举现象,如“乱丢杂物”、“XX到此一游”之类,群情激愤。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净化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符号,更蕴含着种种“情趣”或“诗意”。这也是一种审美因素。要领悟到这些因素,便要有语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能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便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又加强了审美能力。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要从朗读开始,朗读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它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绘,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词语鲜明的色彩,如“紫红的桑椹”、“碧绿的菜畦”,并透过这些色彩鲜明的词语把握作者对童年时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氛围之中,让他们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
4.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
从美学的观点看,现实美虽然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但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常常只是片刻的感受,它不能圆满地、深刻地、集中地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文学艺术家经过艺术创作,把生活中片断的美集中起来,提炼出来,使它能更深刻、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及其规律。所以,欣赏文学艺术美,可以学习作家们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本质以及他们的创作技巧。有的同志把欣赏文学作品看成只是培养作家、文艺理论家的事,认为写普通文章,用处不大。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叶圣陶曾说:“普通文与文学骤然看来似乎是两件东西,而究实细按,则觉它们的界限不很清楚,不易判然划分。若论它们的原料,都是思想、情感,若论技术,普通文要把原料表达出来,而文学也要把原料表达出来。曾经有许多人给文学下过很细密很周详的界说,但是这些条件未尝不是普通文所期望的。……至于议论事情,发表意见的文字,往往被认为应付实际需要的。然而自古迄今已有不少这类的文字被认为文学了。……我们始终承认它们的划分是模糊的,源泉只有一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第355页)当然,一般文章比文学更易于模仿和接受,但文学比一般文章的技巧更高超,况且人们早就公认文学作品“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山河景物的描绘,人物史迹的陈述,风土人情的记载,社会矛盾的展现,无不语言精妙,刻画尽致。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就可以此启发诱导学生。
收稿日期: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