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最早介绍西方乐理之书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音律入传皇宫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至明清,这种交流更为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亦更为广泛,如宗教、天文、地理、数学、哲学、艺术等,其中西方的音律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进而传入宫中。首先传入中国的西方乐器是风琴。葡萄牙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占据澳门后,在教堂中就使用了风琴。其后,随着传教士进入内地各省,西方音乐和管弦乐器也在全国各地流传,不过仅限于教堂和布道场所。
  


  逮至清康熙时,西洋乐器及音乐已渐入清宫。康熙帝屡屡下诏征询通晓音乐的在华洋人,钦天监监正南怀仁遂将精通音律的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举荐入宫。徐日升能用西洋音符记录中文歌曲曲调,并熟练准确地记下中国歌词,深得康熙帝的赞许。徐又在教堂钟楼上制作一钟,上装有中国铜锣一具,利用齿轮与小钟相连,能奏中国乐曲,这一创举曾轰动北京城。而后,康熙帝又下令在宫中组建管弦乐团,任徐日升为首席乐师,他一人兼通多种乐器,乐团其他成员有传教士和中国教徒。这个乐团曾在宫中多次献技,单人表演和合奏交替进行。在建团演奏的同时,康熙帝还命意大利传教士德理格在宫中给皇子们讲授乐理知识。陈垣先生辑《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影印本》第六件《德理格马国贤启》载:“至于律吕一学,大皇帝犹徹其根源,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讲究其精微……”,可见康熙帝对西方音乐的接受与重视。
  康熙帝又命令徐日升将西方音律乐理纂著成书。不久,徐日升著成有清以来介绍西方乐理知识的第一部著作——《律吕纂要》,康熙帝阅毕大喜。此时西方的乐器、乐理已逐步由入传发展到流行和研究的层次。
  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又命诚亲王允祉、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承旨纂修《律吕正义》上、下、续编(是书为清代康熙年间敕令编纂的一百卷本《律吕渊源》的第三部分),并由康熙帝亲笔御定。
  乾隆帝登基后,读完《律吕正义》上、下、续编后,感觉其只及乐制乐理,尚有未备,于乾隆六年(1741)命允禄、张照等编纂《后编》120卷,十年(1745)成书,十一年由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五十年(1785),乾隆帝又认为《后编》乐章记谱用“工尺”“殊乖庄雅”,为了使乐工逐渐熟悉“宫商”,命礼部尚书德保等依《后编》取要节繁,在乐章的每个字之下兼注“宫商”和“工尺”,并接续《律吕正义续编》计卷,从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八卷,共八卷,于五十一年以聚珍版朱墨套印。
  《律吕纂要》和《律吕正义》上、下、续、后编各书,现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均有收藏,下面就其内容与版本做一简要介绍。
  
  《律吕纂要》
  
  《律吕纂要》二卷,清康熙年葡萄牙人徐日升奉敕撰。
  是书分上、下二篇,每篇各十三节,篇首各有一简短的总说。该书起始就说,“律吕之乐”有二:“当众器齐奏之时,其所发之音高下长短彼此相同”,即所谓“单举之乐”;“当众器齐奏之时,其所发之音高下长短虽各不相同,然其音节自相吻合浃洽,听之和美”,即所谓“配合之乐”。然而,要明了此二种律吕之乐,必须首先明了“声音高下之节与长短之度”。该书上篇即论述“音乐之高下”,下篇则论述“音乐之长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乐类存目》该书的解题云:“上篇则发明高下之节,下篇则发明长短之度”。
  


  上篇十三节依次为“乐用五线说”、“五线所用启发说”、“四声说”、“刚柔乐说”、“乐音说”、“排乐音说”、“乏半音说”、“乐音合不合说”、“乐名序说”、“掌中乐名序说”、“读音条例说”、“易用乐音说”和“审用乐音说”。前四节叙述有关五线谱的基本概念及用来表示音高的符号;第五至节八叙述“乐音”主要涉及六声音阶的六个音及其音程的问题;后五节叙述“乐名序”及由于半音的存在而产生的读音变化,主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六声音阶的转调联结问题。
  下篇十三节依次为:“乐音长短之度说”、“乐音长短之形号说”、“八形号之式说”、“用八形号说”“排写长短形号说”、“乐音迟速之三形号说”、“用迟速三形号说”、“三分乐度说”、“一乐中平分度三分度互易之说”、“乐音间歇说”、“乐图说”、“观阅图说”、“辨识六音说”。前五节叙述音符及其应用;第六至第十节叙述拍号、小节和音符之间的等分法以及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等关于节奏和速度的内容;后三节叙述书写和识别乐谱的要领和方法。
  《律吕纂要》一书,据悉目前传世的仅有清康熙年内府稿本和抄本,并无刻本,现故宫图书馆存藏有6种汉文本(其中有一种稿本)和一种满文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种汉文本。
  《律吕纂要》介绍了西方的基本乐理知识,如五线谱、音阶、音程、拍子、节奏、记谱法等,并附有简单的谱表和符号。该书将当时即17世纪中叶欧洲的音乐理论传播到清宫,更为重要的是立即得到清帝的接纳和重视,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种促进。
  
  《律吕正义》
  
  《律吕正义》分上、下、续、后四编。其中上、下、续三编五卷,为清康熙年允祿等奉敕撰;后编一百二十卷,为乾隆年间允祿、张照等奉敕撰;后编补编八卷,为乾隆年间德宝等奉敕撰。
  《律吕正义》上编二卷,题曰“正律审音”,详论律学原理和首次创的管乐十四律。下编二卷,题曰“和声定乐”,详论乐器的历史、形制和定律。前二编是吸收了明人朱载育《乐律全书》的主要内容,详述了中国音乐六律六吕原理以及八音乐器制造要点等。续编一卷,题曰“协均度曲”,则着重介绍西洋音乐,主要是节录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和意大利人德理格所著《律吕纂要》一书中的西洋乐理、从音位、拍子、休止音阶唱名及五线谱等方面详述西方的乐理知识,并配有大量的图解。
  《律吕正义》上、下、续三编,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年内府铜活字排印之四卷本和六卷本传世,还有雍正初年铜活字排印之五卷本。四卷本仅有上、下编;六卷本与五卷本内容、行款、版式全同,只因续编亦分上、下卷,故为六卷。另外,清雍正年还有内府刻印的五卷本。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清康熙年内府铜活字排印《律吕正义》五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及辽宁省图书馆均有收藏。另清雍正年内府刻《律吕正义》五卷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亦有收藏。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上谕奏议二卷,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其正文一百二十卷中,卷一至卷六十一记载自清初至成书时宫廷的典礼音乐,依次为祭祀乐、朝会乐、宴乡乐、导迎乐及行幸乐。以上五部分一般都是有皇帝参与的朝廷举行各种活动时演奏的乐章,既有文字叙述,又详其用乐节次并备有乐谱歌词、舞谱;卷六十二至卷七十七为"乐器考",分中和、丹陛、清、卤簿、行幸、导迎、庆隆舞、笳吹、番部合奏、朝鲜国俳、瓦尔喀舞和回部等十二类乐器考,各类乐器均有图,图各有说;卷七十八至卷九十二为"乐制考",从上古至明各代乐舞的制作、名称及历史沿革皆予考证;卷九十三至一百十二为“乐章考”,“以郊祀”、“崇庙”、“晏舞”、“歌吹”分类,分别考查历代的乐歌,收录其歌词;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六为“度量权衡考”,论述度量权衡与乐律及乐器制作的关系,认为其是制器定律之本;卷一百十七至卷一百二十为“乐问”,以问答形式对本编所论的乐律学习内容再作概述和补充。
  正文前的上谕、奏议,辑录了从乾隆六年至十一年关于编纂此书的上谕和奏议46篇,从中可以了解到是书编纂的全过程。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本问世后,因其记谱不用“宫商”而用“工尺”,虽然“宫商”与“工尺”道理一样,只是符号不同,但乾隆帝认为用工尺“殊乖庄雅”。为了使乐工逐渐熟悉“宫商”,于乾隆五十年又命礼部尚书徳保同礼部侍郎兼管乐部的庄存与等编纂《御制律吕正义》后编补八卷,接续《御制律吕正义》后编计卷,即卷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八,故在乐章的每个字之下均用“宫商”字谱和 “工尺”谱合记典礼音乐所用的乐歌。共配了祭祀乐二十七谱,乡饮酒礼二谱,朝会乐、庆贺乐二十二谱,宴乡乐九谱,并皆加按语,于清乾隆五十一年以聚珍版朱墨套印。
  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亦有收藏。一百二十八卷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音乐研究所有收藏。
  《御制律吕正义》作为清康熙、乾隆两朝钦定的以乐律学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百科专著,书中首创自成体系的管乐十四律理论,最早记录了西方传入的乐理知识和五线谱,并保存了大量宫廷典礼音乐的乐谱、舞谱资料和根据乐器实物绘制的图片,对于我国古代乐律学、明清音乐史、宫廷史、出版史及文化交流的研究,无疑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2006年9月27日,著名美术教育家、肖像画家张振仕绘《毛泽东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母本”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从一位美籍华人手中征集,估价100万至120万元,编号0139,拟6月拍卖。5月中旬消息甫出,社会各届反响强烈――新浪网统计,绝大多数网民反对――而2005年6月北京另一家拍卖行拍卖毛泽东赠印尼总统苏加诺《富贵长青》(齐白石、陈半丁合作)受到处罚也是前车之鉴。“拍,
期刊
青花瓷器成交的前10件珍品分别出自元代(3件)、明永乐(2件)、明宣德(1件)、明成化(1件)、清雍正(1件)、清乾隆(2件)六个时期,从时代分布的数量来看,元青花依然是青花器中的王者,明代青花仍然最受追捧,清代青花乾隆器价格较高。    上榜的3件元青花是常见的元代青花典型器——大罐,榜首的一件是香港佳士得以2268.4万元成交的“岁寒三友”图罐,第二件是北京华辰以1452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罐
期刊
如果把抢救国宝的人也称作国宝,那么,抗战时期,易培基、程沧海、马衡、吴玉章、高炎武等冒着枪林弹雨,与凶残的日寇斗智斗勇,为中华民族抢救下几十万件国宝,这些勇士当称之为国宝;在各种特殊时期,王懿荣、刘铁云、罗振玉、叶恭绰、张伯驹、张大千等人,或抢救或捐献文物,同样可称为国宝。当代不少学问家、鉴定家、收藏家,承继先辈传统,如徐森玉、启功、马承源、庄万里、潘达于、钱镜塘、顾丽江、孙伯渊等许多位,还有本文
期刊
清代的瓷器烧制工艺,以康、雍、乾三朝所达到的水平最高,主要表现在各个彩釉品种的成功烧制上,特别是珐琅彩、粉彩及各种色釉瓷的成就表现更为突出。专家认为这一段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绚烂缤纷,品目繁多,有模仿自宋朝瓷窑体系的汝、官、哥(如TOP4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TOP7清雍正仿哥窑釉弦纹洗口瓶)、钧及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也有取材自明朝孔雀绿、宝石红、霁青及娇黄等的绿、红、蓝、黄色台系。而胭脂红、豇豆
期刊
就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来看,清代汇编了历代书论、名帖,收藏了各家书迹、碑刻,功绩卓著,规模空前,是书道中兴的时代。从整个清代书法来看,嘉庆、道光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后为碑学期。帖学期又分为宗董其昌和宗赵孟俯。碑学期以嘉庆、道光之交为唐碑期,咸丰、同治至宣统为北碑期。从各种书体实际来看,可归纳为三项:即草法之衰、篆隶之盛、碑学之兴。  清末民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洋务运动后,在客观
期刊
《堪欣山社竹添孙》是潘天寿先生1960年创作的指墨画精品,此图之妙在于基本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图式,却以高超的指墨技巧勾画而成,通篇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田园氛围,堪称逸品,令人爱不释手。此画体现了潘天寿的“常变之道”。  潘天寿云:“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又云:“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
期刊
中国剪纸艺术起源很早,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纸质易腐烂,古代剪纸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但新疆吐鲁番具有独特的干旱少雨的地理环境,不但保留了举世闻名的丝织品,还保留了许多纸质文书和一部分剪纸,使我们窥见中国古代文明及古代剪纸的概貌。新疆博物馆收藏有上世纪60年代从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至唐代剪纸,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对鹿团花” (图1),吐鲁番阿斯塔那306号墓出土。由土黄色纸
期刊
清代雍正年间开始从五彩品种中分出来的斗彩,实质是就是青花填彩(也有称为加彩或点彩)。斗彩在民间的流行说法是指瓷器是各种釉彩的“争奇斗妍”,也有叫“逗彩”或“豆彩”的。雍正以前,并无斗彩一说,历代皆称五彩。斗彩与青花五彩品种颇有相似之处,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不同之处是,青花五彩器中青花只是一种用于绘饰部分图案或图案的某些局部,而青花在斗彩器中的是用来在釉下描绘、勾勒全部图案的轮廓,有时
期刊
服饰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具有遮体、御寒、防暑的功能,还有美化的作用,蕴涵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封建社会,它又是统治者用以维系社会秩序,“严内外,辨亲疏”,“分等级,定尊卑”的工具。  各个朝代都有各具特点的冠服制度,载入典章。清朝满洲贵族取得政权之后,即把冠服纳入典章制度,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日渐完善。《大清会典》记载:“凡供奉皇太后、皇帝、皇后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
期刊
无庸质疑,世界范围内,珠宝销售策划最成功的是钻石;世界范围,钻石也是收藏人群最大的收藏品之一。  “一颗恒久远,钻石永流传”——把至高、至纯、至美的爱情内涵赋予钻石,是谁的伟大创举以无从查考,但不论是谁,他都应该获得“国际最佳珠宝营销策划第一人”的称号,因为钻石自从成了爱情的象征,就具有了全人类概念的最广泛的市场。    当然,爱情的概念,还决不是钻石成功销售的惟一解释,尤其近两年,钻石收藏,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