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酒不沾最健康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ta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里的男人最能喝酒?答案既不是所谓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也不是盛产大老爷们的我国东三省,而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男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82克的纯酒精,大致相当于4两白酒。请注意,这是所有人的平均值,该国肯定有人是不喝酒的,喝酒的也不一定每天都喝,所以罗马尼亚酒鬼们的真实酒量肯定要比这大得多。
  哪里的女人最能喝呢?答案是乌克兰。乌克兰女性平均每人每天要喝42克纯酒精,大致相当于4杯红酒的量。
  这两个数字来自2018年8月23日出版的《柳叶刀》杂志,该期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酒精饮料与健康关系的重磅论文,作者是一个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牵头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小组。该小组调阅了来自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694个酒类消费数据库,最终得出上述结论。
  这项研究还发现,全世界有1/3的人平时有饮酒的习惯,但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极大。其中最喜欢喝酒的国家是丹麦,97.1%的丹麦男人和95.3%的丹麦女人经常喝酒。最不喜欢喝酒的男人来自巴基斯坦,只有0.8%的巴基斯坦男性有饮酒习惯。最不喜欢喝酒的女性来自孟加拉国,饮酒率只有0.3%。当然了,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肯定不是调查酒精消费现状,而是研究酒精饮料对于健康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研究人员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到592篇相关论文,然后将这些论文的数据整合到一起,用最新的统计方法重新进行研究,修正了过去的错误结论,得出一批新的结果。
  研究显示,酒精饮料是全世界15~49岁年龄段人群最大的致死因子,这个年龄段的人有1/5的死亡原因可以归结为饮酒。如果把所有年龄段的人都算上的话,那么饮酒在所有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七位。仅以2016年为例,全世界就有280万人死于酒精引发的各种事故,包括车祸、疾病和自残行为等。


  这其中,饮酒和疾病之间的关系肯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因为此前虽然有很多证据表明酒精害处很多,但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证明,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有好处。虽然后者所需经费有很多都是酒厂提供的,但世界各国的卫生部门还是给酒精饮料开了个口子,只对最低饮酒年龄做了限制。
  这个口子开得有多大呢?只要和香烟的待遇比较一下就知道了。目前已经找不到任何关于香烟可能对健康有益的论文了,所有的研究无一例外证明香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再加上香烟还有“二手烟”的问题,所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控烟法案,比如不准烟草公司做广告、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等。
  但是,这篇论文颠覆了此前的看法,酒精饮料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劑量”,少量饮酒虽然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好处,但同时也有更多的坏处,比如致癌。研究表明,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大于50岁的人群当中,27.1%的女性癌症和18.9%的男性癌症都是喝酒引起的,仅此一项带来的坏处就大过好处了。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健康长寿的话,那么他最好滴酒不沾。
  据说很多人听到这个结论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喝一杯压压惊,酒腻子们纷纷表示喝酒可以让人高兴,指责写这种论文的人都是死脑筋,看不到酒的精神价值。其实这些人会错意了,科学家们当然知道喝酒能让某些人感到愉悦,所以这篇论文不是写给酒腻子看的,而是写给那些误以为每天喝一杯红酒对健康有益,因此强迫自己喝酒的人看的。
  更重要的是,这篇论文是写给政府机构看的。作者呼吁各国政府改变宣传口径,号召民众戒酒,起码不应再宣传“小酌有益”了。不过,酒鬼们不必对此过分担心,因为喝酒不像抽烟那样会对旁观者有害,所以酒精饮料是永远不会像香烟那样被踢出所有公共场所的。
  (路 凌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35期,〔马来西亚〕Tang Yau Hoong图)
其他文献
连续十天或两个星期,爸爸一从守望山的图书馆下班回到家里,就急急忙忙跑到盖乌拉大街的东端,梅施阿里姆入口对面的邮电局,焦急地等待他第一本书的到来。他已经接到出版通知,有些人已经在特拉维夫的书店看到书了。于是他每天冲到邮局,却两手空空而归;每天他都信誓旦旦,说要是西奈印刷厂格鲁伯先生的包裹第二天还不到,他就去药店,打电话催促特拉维夫的查持克先生——简直令人无法接受!要是书在星期天还到不了,这个星期当中
期刊
1992年秋天,英国姑娘扶霞·邓洛普在一家港式餐馆里,与两瓣笼罩着硫黄色光晕的皮蛋相遇。  碍于禮貌,她夹了一块放在嘴里,随之三观俱裂——对她来说,这一坨脏兮兮、黑黢黢、绿幽幽、黏糊糊的东西,“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  从小就见识过土耳其、苏丹、伊朗、日本等各种“全球化”味道与绿色炒鸡蛋、紫色土豆泥等“超现实主义”菜肴,扶霞绝不是那种看见桌上端来蜗牛和腰子就吓昏过去的女
期刊
封面
期刊
最近我们一直在忙面试。有一天,我们面试了一个金融专家。我们问他:“你觉得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它最根本的特征是啥?”  他说:“是让用户回不去了。”这是我创业以来,听到的关于这个问题最精彩的回答。  对啊,所有的好产品,不都会让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的生活吗?就像我们今天没有办法想象没有手机和手机里面没有微信的生活一样。  过去我们讨论商业问题,放在第一位的问题好像是竞争,也就是我的东西要比竞争对手的好。 
期刊
随着岁月的逝去,我的内心越来越富足  和青年时候不同,我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  同每个新认识的朋友,都一见如故  或者一定要用語言把思想塑成具体形状  他们来也好,去也好,在我看来是一回事  只要我能保有自我和坚强的意愿  只要我有力量在夏日夜晚爬上山去  看星星成群涌过来,在山的那一边  让他们去相信我爱他们,爱得比实际还要多  让他们去相信我非常在乎,虽然我一个人走  假如能让他们得意,对我又有
期刊
1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个曾孙女,现在在莫斯科的托尔斯泰博物馆工作。我曾采访她,如何看待自己的曾祖父,她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  她说,她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所有人一样,是带着崇拜的目光来看托尔斯泰的。直到她开始研究博物馆收藏的五十万张托尔斯泰手稿,看到他在这些手稿上做了大量修改。她仔细研究这一层层思维的痕迹,“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很有才华”。她阅读他最初的草稿,写得并
期刊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她16岁时还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学会补袜子。许多人尝试过教她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她电话机在哪儿,她仍一脸茫然。她天天乘黄包车去医院打针,接连去了3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她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
期刊
前不久,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机发生重大事故。飞机起飞不久,左侧发动机就爆炸了。机长很好地操控飞机,用一个发动机继续飞了40多分钟后迫降,结果只有一名乘客死亡、7人受伤。事后乘客纷纷对机长表示感谢,说她有“钢铁般的神经”。  我想说的是这件事的一个细节。机长塔米·舒尔茨是一位56岁的女性。舒爾茨曾经在空军服役多年,驾驶的是F/A-18战斗机,而在参军之前,她大学本科学的是生物学和综合农
期刊
李商隐说,一寸相思一寸灰。这句诗的英文版也很漂亮,one inch of love is an inch of ashes。什么意思呢?让伊迪丝·华顿来解释。  伊迪丝·华顿的《纯真年代》跟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有一个类似的感情故事,而且纽兰的故事和拉夫烈茨基的故事一样,都只是小说中的一条线索。出身纽约上流社会的纽兰·阿彻尔和俄罗斯的拉夫烈茨基一样,在婚姻之外找到了真爱,喜欢的人还都是自己的亲戚,
期刊
如果你每天使用微信,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平时联系很少,甚至根本不联系的人,突然从朋友圈跳出来发私信给你,要你给他帮个忙。  除此之外,令人心烦的,还有朋友圈里没有节制的代购、毫无意义的刷屏、无缘无故的广告推送,以及莫名其妙的群发,等等……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们从未想过虽然被称为“朋友圈”,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个人的私有领域,而是一个与他人共享的公共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在这个公共网络空间里扮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