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与外界联系不便的高原,在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套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些风俗和习惯突出体现在饮食上。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最后结束喝茶时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喝茶时不能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 “三口一杯”制。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如果敬酒者唱过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处罚。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至今鱼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也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族对灶台有神圣的敬畏之情,认为灶台中有灶神。严禁跨越火灶,忌讳在灶中烧骨头、皮毛等物。也忌讳直接在火上烤肉。行人外出时,需祈祷灶神以求护佑。
“移风易俗”——顾名思义,是一场改造风俗的努力。民俗行为和民俗心理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份,民俗文化的改造和变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惊喜和新的苦恼,可以说,民俗文化也处在变迁之中。有些变迁是我们可以立即接受的,诚如人人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就应当欢迎。那样,街头、巷尾、墙角的许多不文明、令人汗颜的行为将从我们眼前消失,将不再有“严禁……罚款……”之类触目惊心的文字垃圾到处泛滥,行人上街再不必掩耳、皱眉,某些传染疾病将从我们生活中匿迹,城市将有一个更加诱人的形象。变迁可以使封建时代遗留在人们身上的毒素得到根本的医治,如封建意识烙印在人们心灵上的等级观念和繁文缛节得到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平等、纯洁,不以贫富划分贵贱;变迁可以使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变得自由、开放、浪漫,负责任,不再有强加的婚姻,感情、义务和爱成为婚姻的纽带,“买婚”和“抢婚”风俗将不再盛行,婚礼的花销不成为负担,婚后不必为养育过多的子女劳累终生而失去生活的许多乐趣;可以使藏族妇女的夏装变得轻盈、艳丽、新潮,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对女性自身的意识觉醒和身心发育难道不也是一种促进吗?……生活中的变迁还有喝酒不必一定“三口一杯”,交友不一定要讲究职业、门第,出行不必选择黄道吉日……变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当然,有些习俗是应当而且必须彻底改变的,如在目前的社会上还很有市场的铺张浪费的行为,好逸恶劳的风气,乞讨不耻的心理和盲目自大的性格,这些东西不破除谈何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移风易俗”的对象首先应该是这些消极的东西。
民俗的存在价值
藏族这些习俗的存在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它还是一门学科,是了解一个藏民族的重要依据。民俗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由诞生、发展到逐步壮大的历程,从这么多的民俗我们可以了解到藏族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而民俗又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大致分为四类,由此可以体现其对社会的存在价值。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只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不可分离。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的尊从着民俗的指令。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的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能维系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得变化,每种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民俗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们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在某种程度中都需要得到宣泄。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
上诉民俗的四种功能只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但他绝不是民俗的全部功能。应该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各民族、各地区、各時代的文化的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俗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班代才让(1988.12.20——),男,27岁,藏族,籍贯甘肃甘南,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藏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
藏族饮茶和饮酒礼俗很多。平时在家喝茶各自用自己的茶碗,不能随便用他人的碗。最后结束喝茶时不能全部喝干,而要留下少许,表示茶永远喝不完,财富充足,寓意颇深。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喝茶时不能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饮酒时不能一饮而尽,而要遵循 “三口一杯”制。有酒就有歌,聚会饮酒时,歌是必不可少的。向他人敬酒时,敬酒人一般要唱酒歌。若不唱,受酒者可以拒绝饮用。如果敬酒者唱过酒歌后,有人偷偷地将酒倒掉,将被视为极端无礼的行为,会招致处罚。饮酒接近尾声时,若将酒器中的酒倒在酒杯中,正好满了,则为大吉大利的征兆。酒器中往往还能空出几滴酒,则将其倒入手中,抹到自己的头顶上,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福分与吉祥。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妇不得食用,据说违禁食用生下的孩子会成豁嘴。对鸟类、山鸡藏族从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贡姆”这样的雪山鸡藏族人视之为神鸟,忌讳捕猎。在肉食禁忌中,忌食鱼肉的情况较为复杂,人们一般认为藏族不食鱼是受佛教不杀生观念的影响所致,昌都卡若遗址靠近澜沧江,至今鱼产丰富,却未在遗址中发现钓钩、鱼标、网坠等渔猎工具,也未发现鱼骨。这一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因此,考古专家们推测,卡若居民们(即藏东藏族的远古先民们)当时就有以鱼作为“禁忌食物”的习惯,不食鱼的观念和习俗在佛教传入后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族对灶台有神圣的敬畏之情,认为灶台中有灶神。严禁跨越火灶,忌讳在灶中烧骨头、皮毛等物。也忌讳直接在火上烤肉。行人外出时,需祈祷灶神以求护佑。
“移风易俗”——顾名思义,是一场改造风俗的努力。民俗行为和民俗心理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份,民俗文化的改造和变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惊喜和新的苦恼,可以说,民俗文化也处在变迁之中。有些变迁是我们可以立即接受的,诚如人人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就应当欢迎。那样,街头、巷尾、墙角的许多不文明、令人汗颜的行为将从我们眼前消失,将不再有“严禁……罚款……”之类触目惊心的文字垃圾到处泛滥,行人上街再不必掩耳、皱眉,某些传染疾病将从我们生活中匿迹,城市将有一个更加诱人的形象。变迁可以使封建时代遗留在人们身上的毒素得到根本的医治,如封建意识烙印在人们心灵上的等级观念和繁文缛节得到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平等、纯洁,不以贫富划分贵贱;变迁可以使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变得自由、开放、浪漫,负责任,不再有强加的婚姻,感情、义务和爱成为婚姻的纽带,“买婚”和“抢婚”风俗将不再盛行,婚礼的花销不成为负担,婚后不必为养育过多的子女劳累终生而失去生活的许多乐趣;可以使藏族妇女的夏装变得轻盈、艳丽、新潮,不但赏心悦目,而且对女性自身的意识觉醒和身心发育难道不也是一种促进吗?……生活中的变迁还有喝酒不必一定“三口一杯”,交友不一定要讲究职业、门第,出行不必选择黄道吉日……变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当然,有些习俗是应当而且必须彻底改变的,如在目前的社会上还很有市场的铺张浪费的行为,好逸恶劳的风气,乞讨不耻的心理和盲目自大的性格,这些东西不破除谈何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前途。“移风易俗”的对象首先应该是这些消极的东西。
民俗的存在价值
藏族这些习俗的存在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它还是一门学科,是了解一个藏民族的重要依据。民俗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由诞生、发展到逐步壮大的历程,从这么多的民俗我们可以了解到藏族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而民俗又有其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大致分为四类,由此可以体现其对社会的存在价值。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只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不可分离。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的尊从着民俗的指令。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的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能维系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得变化,每种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民俗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们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在某种程度中都需要得到宣泄。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
上诉民俗的四种功能只是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一些最主要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但他绝不是民俗的全部功能。应该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各民族、各地区、各時代的文化的千差万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俗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
班代才让(1988.12.20——),男,27岁,藏族,籍贯甘肃甘南,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藏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