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进行达标训练,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主体
近段时间听了很多节数学老师的公开课,我发现,许多老师好像就是生怕学生不懂,一定要多讲给学生听。我认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認真听讲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只需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适当加以点拨,总结重点、难点,真正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下面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导入环节激活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从新课导入起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例如:教小数乘法时,以小朋友周末去龙湖公园放风筝的情景引入,各种各样图案的风筝单价不一,蝴蝶风筝:3.5元/个,燕子风筝:2.8元/个,老鹰风筝:6.4元/个。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的风筝,统计好喜欢每一种图案的人数,出示问题:买3个蝴蝶风筝共要多少元?买5个燕子风筝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上来了,都迫不及待地想解决这个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例题9时,要求学生抓住情景图,读懂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与理解”,知道了出租车收费的标准:3km以内7元,超过3km的部分,每km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还知道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是6.3km,问题:应付的车费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前面3km应收7元,后面4km按每1km1.5元计算……
7 1.5×4=13(元)
还可以先把7km按每km1.5元计算,再加上前3km少算的。
1.5×7=10.5(元)前3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 2.5=13(元)
回顾与反思: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课堂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
教师用几分钟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教学侧重点。小组合作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轮流说一说对新课的理解,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解答了问题,然后小组选一人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三)当堂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非常关键,选择的题目要精练、有代表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出课堂的效果,从中找出典型的错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指导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把3.56×99计算成3.56×(100-1)=356-1=355,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说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要用慈母般的爱去感化学困生,选择最基础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激励、表扬,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喜欢上数学课堂。例如:我班学生张灵轩,不愿发言,成绩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单独辅导,教给她一些学习方法,时刻关注她听课是否专注,解题是否正确,课堂上让她回答一些能答出的题目,鼓励她在小组中要积极主动学习,不懂就问。现在这位不怎么说话的女同学竟然能在下课时间主动去教另一个学困生,把她自己会做的题目讲给别人听,成绩也比开学时进步很多。
(五)练习拓展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元角分”之后,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实践活动:1.数数妈妈或爸爸的钱包中的钱有多少,并记下来。2.到超市购物一次,记下你买了什么,物品的单价和数量是多少?这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钱,并找了多少钱?
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数学之美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除了课堂还有很多。例如:我在教“圆”这个单元时,先布置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圆。学生汇报有:车轮、纽扣、镜子、钟面、硬币、水杯盖、窗花、蒙古包……在学完了这个单元后又组织了一次班级设计大赛,利用圆规和直尺设计出各种图案。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在教商品打折问题时,我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学生到超市、商场去观看商场物品的标价打几折,帮助对“打折”有一个初步认识后再来学习解题。
总之,老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爱数学、爱生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家正,沈南山.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6).
[2]汤强,程国忠,高明.小学数学教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9).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主体
近段时间听了很多节数学老师的公开课,我发现,许多老师好像就是生怕学生不懂,一定要多讲给学生听。我认为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認真听讲等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只需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适当加以点拨,总结重点、难点,真正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下面是我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导入环节激活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各种感官包括大脑都会处于一种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从新课导入起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例如:教小数乘法时,以小朋友周末去龙湖公园放风筝的情景引入,各种各样图案的风筝单价不一,蝴蝶风筝:3.5元/个,燕子风筝:2.8元/个,老鹰风筝:6.4元/个。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案的风筝,统计好喜欢每一种图案的人数,出示问题:买3个蝴蝶风筝共要多少元?买5个燕子风筝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上来了,都迫不及待地想解决这个问题。
二、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例题9时,要求学生抓住情景图,读懂已知条件,通过“阅读与理解”,知道了出租车收费的标准:3km以内7元,超过3km的部分,每km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还知道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数是6.3km,问题:应付的车费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前面3km应收7元,后面4km按每1km1.5元计算……
7 1.5×4=13(元)
还可以先把7km按每km1.5元计算,再加上前3km少算的。
1.5×7=10.5(元)前3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 2.5=13(元)
回顾与反思: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课堂教学形式,以小组合作为主
教师用几分钟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教学侧重点。小组合作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轮流说一说对新课的理解,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解答了问题,然后小组选一人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三)当堂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非常关键,选择的题目要精练、有代表性,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出课堂的效果,从中找出典型的错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指导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学生在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把3.56×99计算成3.56×(100-1)=356-1=355,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说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中要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
要用慈母般的爱去感化学困生,选择最基础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激励、表扬,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喜欢上数学课堂。例如:我班学生张灵轩,不愿发言,成绩不理想,通过一段时间单独辅导,教给她一些学习方法,时刻关注她听课是否专注,解题是否正确,课堂上让她回答一些能答出的题目,鼓励她在小组中要积极主动学习,不懂就问。现在这位不怎么说话的女同学竟然能在下课时间主动去教另一个学困生,把她自己会做的题目讲给别人听,成绩也比开学时进步很多。
(五)练习拓展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元角分”之后,让学生回家做两个实践活动:1.数数妈妈或爸爸的钱包中的钱有多少,并记下来。2.到超市购物一次,记下你买了什么,物品的单价和数量是多少?这次购物一共花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钱,并找了多少钱?
三、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数学之美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除了课堂还有很多。例如:我在教“圆”这个单元时,先布置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圆。学生汇报有:车轮、纽扣、镜子、钟面、硬币、水杯盖、窗花、蒙古包……在学完了这个单元后又组织了一次班级设计大赛,利用圆规和直尺设计出各种图案。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在教商品打折问题时,我让家长利用周末带学生到超市、商场去观看商场物品的标价打几折,帮助对“打折”有一个初步认识后再来学习解题。
总之,老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爱数学、爱生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家正,沈南山.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6).
[2]汤强,程国忠,高明.小学数学教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