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内需是一剂固本培元的中成药,那么外需就是紧急救护的输液吊针。
扩大内需是我国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锐减的情况下,我们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对此,笔者建议采取“输出经济特区”的方法,改良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模式,向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出口买方信贷,以拓展外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跟非洲国家合作开办“飞地”型经济特区,解决百万就业。
巨额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跌,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涨,原因何在?从最基本的供求分析看,因为我们买进和卖出的数量规模都太大了。
我们的出口模式,走的是低价路线,例如鞋子、衣服、家具、玩具等,完全以规模创造利润。我们在付出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沉痛代价以后,却只能用8亿件衬衣换回1架飞机。
由于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我们的外汇储备规模近年迅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实际拥有2.3万亿美元的外汇,其中包括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的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840亿美元的其他外汇资产,加上国有银行和中国投资公司经营的2000亿美元。
这么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也有弊。“利”是有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弊”是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和机会成本损失,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如何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才能够在安全和效用之间取得均衡呢?除了购买黄金、油气以及其他大宗商品,投资于全球500强企业的股票等。之外格都特-格林斯潘-IMF规则也建议政府设置海外长期投资基金或向本国所需项目注资,以降低国内的外汇储备规模。
同时,我们也尝试性地投资了股票,但是根据公开信息看,结果并不理想,赶上了世界股市大跌,在高位被套牢。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最理想的外汇储备投资思路是,大力开展出口买方信贷和输出经济特区。
出口买方信贷
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2009年安排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100亿美元。
所谓出口买方信贷,是指国家为支持本国产品出口,通过采取提供保险、融资或利息补贴等方式,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向进口国政府、银行或进口商提供的优惠贷款,一般用于国外进口商购买本国的船舶、飞机、电站、汽车等成套设备以及其他机电产品。
例如,2008年5月,中国开发银行向印度第二大移动运营商Reliance通信公司提供金额为7.5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贷款期限为10年,其中5亿至6亿美元用于Reliance通信公司向华为支付的GSM设备采购订单。
出口买方信贷最大的特点是专款专用,见物不见钱。买方信贷是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优惠性的政策贷款,所以这一贷款用途限制是严格的,进口商必须将这笔款项用于购买贷款银行所在国制造的货物。从流程上看,这笔款项实际是由出口国银行直接交给了出口商拿走,然后由进口国的进口商来还。
规模需求理论已经证明,被限制用途的货币,既有流动性也有指向性,其实是具有货现率的子币。也就是说,买方信贷的贷款,应该买到比名义价格更多一些的货物。这种优惠就是货现率,体现为货物市场价格、贷款利率的优惠折扣或者定金(如同按揭首付,至少15%)的比例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优惠利率低于一般商业市场贷款利率的差价,可以获得政府财政补贴。事实上,这更应该由出口商负责。因为在外部需求萎缩的形势下,出口商获得了额外的“前置一规模”需求,消化了过剩产能,降低了运营成本,理应做出特定货物价格优惠,不应再让政府财政负担。当然,考虑到目前出口商的困难,政府财政和出口商一起负担货现率也无不可。
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等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外需,并且通过刺激外需拉动内需。在放贷的同时,输出产能,相当于把过剩产能变成国家债权,减少刺激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化被动储备、短期高风险投资为超长期的、主动的、增值性投资;为布局全球经济战略打基础埋伏笔……
当然,开展出口买方信货,肯定需要注意控制风险。除了企业和银行的商业风险以外,尤其应该注意政治风险。
输出经济特区
输出经济特区,针对特定的非洲国家,属于出口买方信贷的升级版。
输出经济特区的战略,简单说就是我们与非洲友好国家协商,比照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多种形式,通过租用或购买的方式,取得成片土地的开发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大规模派遣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农民,并同当地居民合作,从事现代农牧渔业生产、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科技研发等经济活动。土地面积可大可小,几十平方公里(相当于蛇口工业区)或几百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经济特区)就行、几千(相当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几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海南省)更好。
这一战略得以实行的前提是,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非洲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互信关系,同时我国的经济情况与非洲欠发达国家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我们注意到,以往的经济特区,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构以发展工业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工贸结合,继而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基本思路是国际资本到目标国投资,使用目标国廉价劳动力,向美国市场为主的发达国家输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从当年的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新兴经济体,都是如此。
但是输出到非洲的经济特区,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经济特区的产品主要面向我国国内市场,另一个是输出经济特区的同时也输出劳动力。
面向我国内需市场,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正在持续急剧下滑,已经靠不住了。而我国内需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很大。当然在输出经济特区的前期,内需的充分有效释放还需要更多努力,加之物流运输成本的存在,从非洲特区回到国内市场销售,的确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一方向的积极前景。
只要我们充分整合全球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异域文化元素和国际化的设计、标准、理念,并采取免除进口关税、政府采购优先等系列措施,扶持这一经济战略制高点,很快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造以我为主的“走出去”新模式,以替代目前零散的、弱势的高风险模式。
输出劳动力,则是一个双赢的现实选择。非洲当地的劳动力,尽管非常廉价,但是难以满足经济特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尽管专业技能有优势,但是劳动力成本很高。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正是我国输出经济特区所独有的优势。
一个经济特区,相当于一个超大型城市,足以容纳千百万人。即使在城市兴建早期,也需要大量的建筑产业工人、农牧渔业从业人员和高层次的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人员,这正是解决当前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新出路。
扩大内需是我国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稳定外需对于增加就业,进而拉动国内消费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锐减的情况下,我们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稳定外需。
对此,笔者建议采取“输出经济特区”的方法,改良巨额外汇储备的管理模式,向周边发展中国家提供出口买方信贷,以拓展外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同时跟非洲国家合作开办“飞地”型经济特区,解决百万就业。
巨额外汇储备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跌,中国进口什么,什么东西价格就涨,原因何在?从最基本的供求分析看,因为我们买进和卖出的数量规模都太大了。
我们的出口模式,走的是低价路线,例如鞋子、衣服、家具、玩具等,完全以规模创造利润。我们在付出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沉痛代价以后,却只能用8亿件衬衣换回1架飞机。
由于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我们的外汇储备规模近年迅速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3月底,我国实际拥有2.3万亿美元的外汇,其中包括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的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1840亿美元的其他外汇资产,加上国有银行和中国投资公司经营的2000亿美元。
这么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有利也有弊。“利”是有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弊”是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和机会成本损失,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如何管理巨额外汇储备,才能够在安全和效用之间取得均衡呢?除了购买黄金、油气以及其他大宗商品,投资于全球500强企业的股票等。之外格都特-格林斯潘-IMF规则也建议政府设置海外长期投资基金或向本国所需项目注资,以降低国内的外汇储备规模。
同时,我们也尝试性地投资了股票,但是根据公开信息看,结果并不理想,赶上了世界股市大跌,在高位被套牢。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最理想的外汇储备投资思路是,大力开展出口买方信贷和输出经济特区。
出口买方信贷
2009年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6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2009年安排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100亿美元。
所谓出口买方信贷,是指国家为支持本国产品出口,通过采取提供保险、融资或利息补贴等方式,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向进口国政府、银行或进口商提供的优惠贷款,一般用于国外进口商购买本国的船舶、飞机、电站、汽车等成套设备以及其他机电产品。
例如,2008年5月,中国开发银行向印度第二大移动运营商Reliance通信公司提供金额为7.5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贷款期限为10年,其中5亿至6亿美元用于Reliance通信公司向华为支付的GSM设备采购订单。
出口买方信贷最大的特点是专款专用,见物不见钱。买方信贷是以促进出口为目的的优惠性的政策贷款,所以这一贷款用途限制是严格的,进口商必须将这笔款项用于购买贷款银行所在国制造的货物。从流程上看,这笔款项实际是由出口国银行直接交给了出口商拿走,然后由进口国的进口商来还。
规模需求理论已经证明,被限制用途的货币,既有流动性也有指向性,其实是具有货现率的子币。也就是说,买方信贷的贷款,应该买到比名义价格更多一些的货物。这种优惠就是货现率,体现为货物市场价格、贷款利率的优惠折扣或者定金(如同按揭首付,至少15%)的比例等方面。
一般情况下,优惠利率低于一般商业市场贷款利率的差价,可以获得政府财政补贴。事实上,这更应该由出口商负责。因为在外部需求萎缩的形势下,出口商获得了额外的“前置一规模”需求,消化了过剩产能,降低了运营成本,理应做出特定货物价格优惠,不应再让政府财政负担。当然,考虑到目前出口商的困难,政府财政和出口商一起负担货现率也无不可。
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等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外需,并且通过刺激外需拉动内需。在放贷的同时,输出产能,相当于把过剩产能变成国家债权,减少刺激经济政策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进一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化被动储备、短期高风险投资为超长期的、主动的、增值性投资;为布局全球经济战略打基础埋伏笔……
当然,开展出口买方信货,肯定需要注意控制风险。除了企业和银行的商业风险以外,尤其应该注意政治风险。
输出经济特区
输出经济特区,针对特定的非洲国家,属于出口买方信贷的升级版。
输出经济特区的战略,简单说就是我们与非洲友好国家协商,比照经济特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多种形式,通过租用或购买的方式,取得成片土地的开发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大规模派遣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农民,并同当地居民合作,从事现代农牧渔业生产、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科技研发等经济活动。土地面积可大可小,几十平方公里(相当于蛇口工业区)或几百平方公里(相当于深圳经济特区)就行、几千(相当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甚至几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海南省)更好。
这一战略得以实行的前提是,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同非洲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互信关系,同时我国的经济情况与非洲欠发达国家有着极强的互补性。
我们注意到,以往的经济特区,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机构以发展工业为主,然后在此基础上工贸结合,继而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基本思路是国际资本到目标国投资,使用目标国廉价劳动力,向美国市场为主的发达国家输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从当年的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再到新兴经济体,都是如此。
但是输出到非洲的经济特区,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一个是经济特区的产品主要面向我国国内市场,另一个是输出经济特区的同时也输出劳动力。
面向我国内需市场,是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市场,正在持续急剧下滑,已经靠不住了。而我国内需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很大。当然在输出经济特区的前期,内需的充分有效释放还需要更多努力,加之物流运输成本的存在,从非洲特区回到国内市场销售,的确会遇到一定困难。但是我们应该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一方向的积极前景。
只要我们充分整合全球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强异域文化元素和国际化的设计、标准、理念,并采取免除进口关税、政府采购优先等系列措施,扶持这一经济战略制高点,很快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创造以我为主的“走出去”新模式,以替代目前零散的、弱势的高风险模式。
输出劳动力,则是一个双赢的现实选择。非洲当地的劳动力,尽管非常廉价,但是难以满足经济特区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尽管专业技能有优势,但是劳动力成本很高。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正是我国输出经济特区所独有的优势。
一个经济特区,相当于一个超大型城市,足以容纳千百万人。即使在城市兴建早期,也需要大量的建筑产业工人、农牧渔业从业人员和高层次的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人员,这正是解决当前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