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省、市、区各级培训的展开,河北省正式跨入了高中课改的行列。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主战场是学校,推行者和推进者则是教师。如果教师不改变思路,课改的推行,也只能是空谈。以下就教师如何改变思路,全面展开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新教材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指导者。
当然,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网络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勇于创新,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几个月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重视自主探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新课的导入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便意味着课堂成功了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虽然导入占整个课堂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但是却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在新课程教材中的每一节新课中都设有“问题探讨”这一栏目,而且每个“问题探讨”当中的问题都与新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一资源,也可以将“本节聚焦”中的问题作为新课导入中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重视问题的设计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3.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调控作用
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4.重视探究活动后的小结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
新课程推行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合格的指导者。
(石家庄二十二中学)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新教材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指导者。
当然,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网络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
二、勇于创新,探索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几个月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重视自主探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新课的导入
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便意味着课堂成功了一半,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虽然导入占整个课堂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但是却起着关键的作用。课堂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探究性教学的导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在新课程教材中的每一节新课中都设有“问题探讨”这一栏目,而且每个“问题探讨”当中的问题都与新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一资源,也可以将“本节聚焦”中的问题作为新课导入中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设问,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新知识强烈渴求,这样就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了前提条件。
2.重视问题的设计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
3.重视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调控作用
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4.重视探究活动后的小结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
新课程推行刚刚开始,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学生”,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合格的指导者。
(石家庄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