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对《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这本书的延伸,论述了如何理解“运动的新概念”,如何在学校中利用运动新概念的理论来改造学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好起来,还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风险能力,甚至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而且论述了如何通过运动使得生理激素发生改变,成为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的心理問题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运动;运动极限;神经元;神经元连接;神经递质;激素;最佳运动
有一本书,书名叫《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他是临床精神病医生、跨学科研究专家、畅销书作者,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另一位是美国《户外》杂志的编辑埃里克·哈格曼。为什么这样两个跨学科的人会在一起著书,原因大概是编辑埃里克·哈格曼对教授约翰·瑞迪的研究深信不疑。而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中所阐述的观点更是感觉茅塞顿开,自始至终被它的崭新的思路引领,不时陷入深深的沉思,如何把这些观点和理论与我的教学联系起来呢?
运动新概念
先讲一个关于运动的故事,要从一所高中讲起:年轻的体育老师邓肯正在布置着早晨的任务,1600米跑。他要求每个学生设法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平均心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学生们都很努力,只有落在最后的女生米歇尔好像毫不在意,拖沓着脚步路过邓肯身旁,像漫步一样继续向前。可当米歇尔闲庭信步结束后,邓肯给了她一个A。因为邓肯明白,她一点都没有闲庭信步,她的全程平均心跳是191次,即使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这都是严峻的考验。这是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的一堂“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在这个课上,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他们认为,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体育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但让内珀维尔学区的学生成为全美国最健康的孩子,还让他们成了最聪明的孩子。仅仅是上半学期结束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17%,除了变得更聪明、成绩更好之外,学生们还在体育课上,收获了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具备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在一面高7米、宽3米的攀岩墙上,蒙着双眼的攀爬者依靠同伴的指令到达一个又一个攀爬点,这面墙是学习领导力的绝佳所在。
当内珀维尔高中的经验推广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后,人们又发现了这个课程的新益处:校园暴力等违规事件从每年的228起减少到95起。
内珀维尔高中的案例背后,隐含着生物神经学的原理。研究表明,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运动新概念”这个说法,在原书中是没有的,是我本人希望把“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的观点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达到多高的心率就算是全力跑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计算:220次—实际年龄=个体心率的极限值,这里讲的运动是指心率要达到极限值的80%—90%。
全力运动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以上讲的“全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呢,生物神经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神经元分支间的连接点是突触,突触之间并不真正触碰。神经元工作的机制是:电信号沿着轴突传导到突触,在突触这儿神经递质携带化学信号穿过突触间隙,与另一端神经元树突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就此打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通道,并将这种信号转化为电流。
大脑中约80%的信号是由两种神经递质传送出去的:谷氨酸盐和γ-氨基丁酸(DABA)。前者刺激神经冲动,后者抑制冲动。它们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一起调节大脑的活动。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神经递质执行信息传递,调节大脑平衡,而另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则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自身的基本结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它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以广泛性焦虑症为例,被试者仅仅在两周内进行6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焦虑症状就大为减轻。其中的原理是:当我们在运动背景下增加心率和呼吸时,我们知道这些生理信号只是运动的产物,是可控、安全且有益的,因而不会引发焦虑。这样我们就逐渐适应并喜欢上身体被激发起来的感觉。
在生理上,运动会降低肌肉的静息张力,并增加血清素和抑制神经冲动的γ-氨基丁酸的释放,由此中断传向大脑的焦虑循环。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有一种叫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广受欢迎,它对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静镇作用。很多古典音乐家在演出前会选择服用它,以避免紧张出汗和肌肉僵硬。运动的作用和这种药物如出一辙,而且你自己的身体就能生产。
循序渐进的运动配方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那最好从行走开始。每天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步行1小时,如果还有力气聊天,就可以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而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才会进入全面的应激状态,此时代谢从有氧变成无氧,肌肉直接利用储存于肌肉的肌酸和葡萄糖,所以人会感觉到刺痛。但此时,脑垂体会分泌被称为“青春之泉”的人体生长素。它不仅能平衡大脑内的神经递质,还促进生长因子的成长,让活动、能量和学习协调一致。不过,这一切都要求你必须有牢固的有氧运动基础。
最佳的运动计划是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结合,产生相互之间的互补。瑜伽、舞蹈、太极拳、网球,这些活动的训练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回路的效率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动作的创造性。
原来我们只是知道运动可以让我们强身健体,而生物神经学却依据实验基础向我们证明了运动可以改造大脑,通过达到一种平衡的神经调节来调节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理论再有说服力,如果我们没有行动,不去坚持,一切也都是惘然。运动没有选择,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好的,让我们运动起来坚持下去,相信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运动可以改造大脑》.
[2]戎富春.新的改变 从运动开始——刍议运动改造大脑的新科学理念.《体育师友》2015.04.
关键词:运动;运动极限;神经元;神经元连接;神经递质;激素;最佳运动
有一本书,书名叫《运动可以改造大脑》,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他是临床精神病医生、跨学科研究专家、畅销书作者,国际公认的神经精神医学领域专家。另一位是美国《户外》杂志的编辑埃里克·哈格曼。为什么这样两个跨学科的人会在一起著书,原因大概是编辑埃里克·哈格曼对教授约翰·瑞迪的研究深信不疑。而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这本中所阐述的观点更是感觉茅塞顿开,自始至终被它的崭新的思路引领,不时陷入深深的沉思,如何把这些观点和理论与我的教学联系起来呢?
运动新概念
先讲一个关于运动的故事,要从一所高中讲起:年轻的体育老师邓肯正在布置着早晨的任务,1600米跑。他要求每个学生设法用最快的速度跑完1600米,平均心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学生们都很努力,只有落在最后的女生米歇尔好像毫不在意,拖沓着脚步路过邓肯身旁,像漫步一样继续向前。可当米歇尔闲庭信步结束后,邓肯给了她一个A。因为邓肯明白,她一点都没有闲庭信步,她的全程平均心跳是191次,即使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说,这都是严峻的考验。这是芝加哥内珀维尔高中的一堂“学习准备型体育课”。在这个课上,老师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努力程度,而不是技能。他们认为,尽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
体育老师的这种做法,不但让内珀维尔学区的学生成为全美国最健康的孩子,还让他们成了最聪明的孩子。仅仅是上半学期结束时,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提高了17%,除了变得更聪明、成绩更好之外,学生们还在体育课上,收获了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具备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在一面高7米、宽3米的攀岩墙上,蒙着双眼的攀爬者依靠同伴的指令到达一个又一个攀爬点,这面墙是学习领导力的绝佳所在。
当内珀维尔高中的经验推广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后,人们又发现了这个课程的新益处:校园暴力等违规事件从每年的228起减少到95起。
内珀维尔高中的案例背后,隐含着生物神经学的原理。研究表明,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运动新概念”这个说法,在原书中是没有的,是我本人希望把“全力跑比跑得快更重要”的观点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达到多高的心率就算是全力跑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来计算:220次—实际年龄=个体心率的极限值,这里讲的运动是指心率要达到极限值的80%—90%。
全力运动在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以上讲的“全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呢,生物神经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神经元分支间的连接点是突触,突触之间并不真正触碰。神经元工作的机制是:电信号沿着轴突传导到突触,在突触这儿神经递质携带化学信号穿过突触间隙,与另一端神经元树突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就此打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通道,并将这种信号转化为电流。
大脑中约80%的信号是由两种神经递质传送出去的:谷氨酸盐和γ-氨基丁酸(DABA)。前者刺激神经冲动,后者抑制冲动。它们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一起调节大脑的活动。
失衡的大脑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现有的大多数改善精神状态的药物,都是以调节这些神经递质为目标的。事实上,长跑1600米就能产生和服用药物一样的效果,因为运动提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
神经递质执行信息传递,调节大脑平衡,而另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则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自身的基本结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它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以广泛性焦虑症为例,被试者仅仅在两周内进行6次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后,焦虑症状就大为减轻。其中的原理是:当我们在运动背景下增加心率和呼吸时,我们知道这些生理信号只是运动的产物,是可控、安全且有益的,因而不会引发焦虑。这样我们就逐渐适应并喜欢上身体被激发起来的感觉。
在生理上,运动会降低肌肉的静息张力,并增加血清素和抑制神经冲动的γ-氨基丁酸的释放,由此中断传向大脑的焦虑循环。
在焦虑症的治疗中,有一种叫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广受欢迎,它对交感神经系统具有静镇作用。很多古典音乐家在演出前会选择服用它,以避免紧张出汗和肌肉僵硬。运动的作用和这种药物如出一辙,而且你自己的身体就能生产。
循序渐进的运动配方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那最好从行走开始。每天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步行1小时,如果还有力气聊天,就可以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而在高强度运动中,身体才会进入全面的应激状态,此时代谢从有氧变成无氧,肌肉直接利用储存于肌肉的肌酸和葡萄糖,所以人会感觉到刺痛。但此时,脑垂体会分泌被称为“青春之泉”的人体生长素。它不仅能平衡大脑内的神经递质,还促进生长因子的成长,让活动、能量和学习协调一致。不过,这一切都要求你必须有牢固的有氧运动基础。
最佳的运动计划是有氧运动和复杂运动结合,产生相互之间的互补。瑜伽、舞蹈、太极拳、网球,这些活动的训练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回路的效率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动作的创造性。
原来我们只是知道运动可以让我们强身健体,而生物神经学却依据实验基础向我们证明了运动可以改造大脑,通过达到一种平衡的神经调节来调节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理论再有说服力,如果我们没有行动,不去坚持,一切也都是惘然。运动没有选择,只要是适合你的就是好的,让我们运动起来坚持下去,相信我们都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运动可以改造大脑》.
[2]戎富春.新的改变 从运动开始——刍议运动改造大脑的新科学理念.《体育师友》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