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这里聚居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1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并与缅甸、老挝等国家相邻,地理位置优越,是近年来国内旅游炙手可热且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而作为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傣族的灿烂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与发展。西双版纳傣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当下的旅游行业碰撞交织,使得傣族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情境下被迅速的开发与重构,在这样的情景下如何进行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成为了一个被重点关注并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通过西双版纳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的开发与发展来对民族文化在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进行探讨,以求对于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这个矛盾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寻求更好地解决方式,使二者能够和谐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舞台化;旅游情境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手段、通讯网络、社交媒体日益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其生活的一分,而旅游与文化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要讨论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我们对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来看待两者的并存问题,通过《勐巴拉娜西》来看待西双版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最后对于这个产业化开发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试图谋求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一.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简介
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尽管如此,西双版纳自治州也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闻名中外。西双版纳有96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最后汇入太平洋。西双版纳不仅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着傣族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并具有其独特性。在那里,存在着傣族极具代表性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艳丽多姿的傣族民族服饰文化;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风味独到的傣族饮食傣味;耐人寻味的文学艺术;独有的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及边境文化;丰富的贝叶经文化等,这个庞大并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傣族文化资源体系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并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他们对于异文化的向往以及猎奇心理。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文化加上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地。
二.文化旅游产业简述
“文化旅游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为消费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空间。旅游者通过对‘异文化’的消费体验,达到休闲、娱乐以及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存在感’”。可见,“异文化”、娱乐、“自我存在感”是人們选择文化旅游时最希望获得的体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他者”的文化体验。
文化旅游也存在一些内在的动因。在当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打破原本存在的空间距离,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出行地点,另外,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大部分人们都能够具有生活和工作之余出行的物质条件基础,旅游行为已经大众化发展。休闲、娱乐、积累经验、自我满足都是人们选择文化旅游的重要动因。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主体希望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感,东道主社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对其地方性文化进行重组与构建,产生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失真感’”。可见,旅游主体想要体验真实的、日常化的文化,例如,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就想要体验地道的傣族(或其他民族的)民俗风情,渴望真实的感受,与傣族文化进行一个真实的互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风俗会令他们感到新奇,同时游客也希望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能够符合自己的对它的想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文化产业的界定
2003年9月,由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因此可以得出,以各类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要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也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最根本的区别。
四.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概况
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是西双版纳地区开发较为成功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曾经一度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王牌名片。它的开发、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转型升级的整个发展历程是探讨西双版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例子,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发展提供了很多视角与思考的空间。
《勐巴拉娜西》旅游公司于2004年元月动工筹建,演出地点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嘎兰中路61号,“勐巴拉娜西艺术宫”内,是景洪市原文化馆。《勐巴拉娜西》创建开发的初衷是向外来游客弘扬傣族主要的传统文化,将傣族传统文化搬上舞台,通过短短两小时左右的舞台化表演向游客集中展示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
《勐巴拉娜西》于4月14日傣历1366年泼水节正式公演开业。每天演出一至三场,至今已有11年多时间,其间从未间断过演出。现在,勐巴拉娜西旅游公司共有舞蹈演员80多人。《勐巴拉娜西》创建至今,也享受到了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支持,比如减免税收等。《勐巴拉娜西》最初创建的时候,享受了三年减免税收的政策,也得到了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商务厅等部门的拨款,先后享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四次,金额分别为100万、30万、30万、10万。《勐巴拉娜西》是云南省重点文化企业,这样的企业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只有一家,也是“景洪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对外交流企业”、“云南省诚信企业”、云南省十佳文化企业”等。除此之外,《勐巴拉娜西》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也非常高,获得过孔雀湖社区首届非公企业职工运动会拔河、板鞋接力、运动球接力的第一名。 《勐巴拉娜西》创建之初发展非常的迅速,获得了众多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如2004年6月30日吴邦国委员长就携其夫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勐巴拉娜西》现任总经理谢总这样介绍这台歌舞晚会鼎盛发展的时期:在《勐巴拉娜西》这场演出发展最好最辉煌的时候,《勐巴拉娜西》的女舞蹈演员会和公安及部队举行联谊,非常受大家的欢迎。甚至演出人员去当地购买物品时,店员如果听说是勐巴拉娜西的演员都会自发给她们折扣,并且如果有活动需要,安排演职人员去机场接机时也会享受直接进入到停机场的特权,还曾组建过专门的篮球队、模特队及高尔夫球队。当时的演员中还有四人被选拔上了空姐,一位男演员后来成为了著名影星成龙的徒弟。可见当时《勐巴拉娜西》的受欢迎程度之高和舞蹈演员综合素质之高,在西双版纳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勐巴拉娜西》的演出分为内场与外场两场,外场的设置是为了接待因观看演出提前到达的游客,并增强游客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为内场表演进行预热,提高观众热情,增进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满足他们对于“异文化”的好奇心理,与少数民族舞蹈演员进行近距离交流。而内场的演出,则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它的主题。这五个章节分别为:版纳神韵、孔雀吉祥、泼水欢歌、圣洁祝福、一江春水。这五个主题都有各自的情境设定,按由古代到现代的顺序排列,“版纳神韵”意在展示在西双版纳这片沃土上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风采,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人民欢聚一堂,欢快活泼,在西双版纳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共存的场景;“孔雀吉祥”这一章节向观众展现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魅力,向观众用舞台化的表演展示了傣族著名叙事长诗《召树屯与婻诺娜》的动人爱情故事;“泼水欢歌”一节向观众展示了融入了傣族人们日常生活的“水文化”,并在其中设置了泼水环节使观众能够参与节目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圣洁祝福”一节则向观众展示了傣族宫廷舞、腊条舞、长甲舞等气势恢宏的傣族舞蹈,表演中烛光闪耀,寓意带给人们幸福与吉祥,展现傣族舞蹈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特点;最后一个章节“一江春水”指的是湄公河,它穿越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注入浩瀚的中国南海。这一场表演以湄公河为这一场景的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和谐共融的西双版纳现代社会,展示了它与领国的友好往来、交流互通及文化融合。在五场表演中间,还穿插了西双版纳著名葫芦丝演奏家的葫芦丝演奏,多方位地向游客展示了西双版纳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绚烂文化,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文化氛圍。
五.《勐巴拉娜西》发展过程的困境
在《勐巴拉娜西》发展之初,就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如何处理原生态傣族文化的保留与舞台化创新的问题、如何展现傣族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化的傣族文化与艺术市场接轨等,也有当地的艺术界大师、民族头人、行业内人士对产业化的傣族文化提出一连串的质疑。
另外,由于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西双版纳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绩,竞争也越发激烈,很多后来兴起的文化产业歌舞演出都迎头赶上,并且在舞台设施的配备、现代科技的应用、歌舞的商业包装与宣传上远远超过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曾经算是大制作大规模的《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渐渐地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对于这样的发展现况,《勐巴拉娜西》的经营团队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今《勐巴拉娜西》正在进行新的产业优化升级中,新的展演场地也已经选址完毕,《勐巴拉娜西》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使用原班创作团队,打造更符合现代旅游市场的新型大型歌舞晚会,在如今混乱及竞争激烈的西双版纳文化产业市场中寻求更好的突破与再一次的发展。
六.从《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看民族文化在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
从这台超级歌舞秀晚会的整个表演流程中可以看出,整台晚会还是建立在傣族基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构想的,整个表演下来已经向观众展示了傣族的贝叶文化、标志性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傣族水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宫廷舞、长甲舞、腊条舞、葫芦丝演奏、包括傣族神话传说与西双版纳傣族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等,这些对于傣族文化的展现能够称得上全面、丰富。但同时,这其中舞台化了的傣族传统舞蹈就被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为了舞台的表演效果有的仅仅只保留了每个舞种中具有标志性与代表性的动作与手势,而节拍、跳舞场景、舞蹈时长都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傣族舞蹈,包括展演时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为了舞台化的夸张和炫目的舞台效果进行了巨大的改动。这些改动对于传统的傣族民族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破坏亦或是另一种形式的发展宣传需要我们接下来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向游客全方位的展示了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与文化底蕴,将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独特民族文化风俗通过舞台化集中展演的形式深深根植于游客心中,向国内外的游客很好的展示了傣族文化,起到了发展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显著效果,如果不以这样与旅游业接轨的产业化的形式对傣族文化进行一个集中的表现,则很难向外来游客“文化他者”展示与宣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谢总经理所说:“产业化的民族文化要保留民族文化的精华,将民族文化精华以舞台的形式展现,保持原生态精华,但单纯的原生态并不适合产业化的表演形式,以现在国内游客的普遍审美眼光来看,原生态及纯艺术性演出并不适合产业长久的发展,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演出,就因该具备商业的性质。”
但是,在旅游的情境下,类似于《勐巴拉娜西》这样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开发越来越多,对傣族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文化逐渐消退,处于商业的目的,很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被进行了大肆的改造,许多传统习俗、节日都有为了吸引游客而大肆改造的趋势,例如“天天泼水节”这一旅游项目,将傣族具有特色的民族节日提取出来,使其脱离了节日原本的文化内涵,将一个原本盛大的节日常态化;(2)传统质朴的民风退去,被浓重的商业气息所掩盖,向外界开放后,西双版纳一些淳朴的民风受到了挑战,看到本民族文化进行改变后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一些本民族者都希望得到利益最大化,从而不注重传统化文化的保护;(3)文化商品缺少民族特色。虽然西双版纳到处都能感受到商业文化的侵扰,但真正要购买文化商品时却没有多少真正值得购买的,文化商品流于一般化,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商品大同小异,民族特色不明显,文化艺术价值不高,难以吸引消费者。
那应该如何将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更好地结合呢?首先,在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保留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这些精华的部分,应该着重保护,因为这些是民族文化的“根”,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为了适应产业化的创新,这样就有效保证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动摇;其次,在进行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的时候,对民族文化资源要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不可过度的消费,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一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大众的青睐时,可以对它进行一定地开发利用,用现代的方式来包装它,必要的进行一些改变,不可由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将传统文化破坏得面目全非。另外,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时,也应向大众强调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能让民族文化产业有一个长远并且良性发展的,不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的炫目包装或花哨的宣传手段,而是民族文化本身,只有在保护好民族文化完整内涵的基础上,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够散发出长远的生命力,促进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七.结语
民族文化产业在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旅游市场应净化旅游环境,采取适合的保护策略,民众也应积极加入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使文化产业有一个规范的循环发展,民族文化再生产也能良性发展,使得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苏平.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2]刘从水.乡村文化产业与傣族园村寨[J].民族艺术研究.2013.
[3]吴兴帜.遗产的抉择[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4]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2006.
[5]刘星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与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2008.
[6]张倩.旅游对傣族物质文化变迁及其资本化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舞台化;旅游情境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手段、通讯网络、社交媒体日益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已经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其生活的一分,而旅游与文化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要讨论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这一问题,首先就需要我们对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来看待两者的并存问题,通过《勐巴拉娜西》来看待西双版纳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最后对于这个产业化开发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试图谋求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一.西双版纳傣族文化资源简介
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尽管如此,西双版纳自治州也是中国大地上一块屈指可数的绿色宝地,境内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闻名中外。西双版纳有966公里的国境线,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邻近,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最后汇入太平洋。西双版纳不仅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着傣族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并具有其独特性。在那里,存在着傣族极具代表性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艳丽多姿的傣族民族服饰文化;诸多的传统节日,例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风味独到的傣族饮食傣味;耐人寻味的文学艺术;独有的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及边境文化;丰富的贝叶经文化等,这个庞大并且充满文化底蕴的傣族文化资源体系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并能够很大程度上的满足他们对于异文化的向往以及猎奇心理。作为旅游文化资源,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文化加上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不可多得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地。
二.文化旅游产业简述
“文化旅游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为消费对象,既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空间。旅游者通过对‘异文化’的消费体验,达到休闲、娱乐以及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存在感’”。可见,“异文化”、娱乐、“自我存在感”是人們选择文化旅游时最希望获得的体验,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他者”的文化体验。
文化旅游也存在一些内在的动因。在当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打破原本存在的空间距离,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的出行地点,另外,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大部分人们都能够具有生活和工作之余出行的物质条件基础,旅游行为已经大众化发展。休闲、娱乐、积累经验、自我满足都是人们选择文化旅游的重要动因。
“在文化旅游中,旅游主体希望获得一种真实的体验感,东道主社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从而对其地方性文化进行重组与构建,产生了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的‘失真感’”。可见,旅游主体想要体验真实的、日常化的文化,例如,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就想要体验地道的傣族(或其他民族的)民俗风情,渴望真实的感受,与傣族文化进行一个真实的互动,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风俗会令他们感到新奇,同时游客也希望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能够符合自己的对它的想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三.文化产业的界定
2003年9月,由文化部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因此可以得出,以各类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要是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是文化产业的社会功能,也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最根本的区别。
四.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概况
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是西双版纳地区开发较为成功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曾经一度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王牌名片。它的开发、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转型升级的整个发展历程是探讨西双版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例子,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保护发展提供了很多视角与思考的空间。
《勐巴拉娜西》旅游公司于2004年元月动工筹建,演出地点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嘎兰中路61号,“勐巴拉娜西艺术宫”内,是景洪市原文化馆。《勐巴拉娜西》创建开发的初衷是向外来游客弘扬傣族主要的传统文化,将傣族传统文化搬上舞台,通过短短两小时左右的舞台化表演向游客集中展示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
《勐巴拉娜西》于4月14日傣历1366年泼水节正式公演开业。每天演出一至三场,至今已有11年多时间,其间从未间断过演出。现在,勐巴拉娜西旅游公司共有舞蹈演员80多人。《勐巴拉娜西》创建至今,也享受到了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支持,比如减免税收等。《勐巴拉娜西》最初创建的时候,享受了三年减免税收的政策,也得到了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商务厅等部门的拨款,先后享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四次,金额分别为100万、30万、30万、10万。《勐巴拉娜西》是云南省重点文化企业,这样的企业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只有一家,也是“景洪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对外交流企业”、“云南省诚信企业”、云南省十佳文化企业”等。除此之外,《勐巴拉娜西》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也非常高,获得过孔雀湖社区首届非公企业职工运动会拔河、板鞋接力、运动球接力的第一名。 《勐巴拉娜西》创建之初发展非常的迅速,获得了众多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如2004年6月30日吴邦国委员长就携其夫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勐巴拉娜西》现任总经理谢总这样介绍这台歌舞晚会鼎盛发展的时期:在《勐巴拉娜西》这场演出发展最好最辉煌的时候,《勐巴拉娜西》的女舞蹈演员会和公安及部队举行联谊,非常受大家的欢迎。甚至演出人员去当地购买物品时,店员如果听说是勐巴拉娜西的演员都会自发给她们折扣,并且如果有活动需要,安排演职人员去机场接机时也会享受直接进入到停机场的特权,还曾组建过专门的篮球队、模特队及高尔夫球队。当时的演员中还有四人被选拔上了空姐,一位男演员后来成为了著名影星成龙的徒弟。可见当时《勐巴拉娜西》的受欢迎程度之高和舞蹈演员综合素质之高,在西双版纳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勐巴拉娜西》的演出分为内场与外场两场,外场的设置是为了接待因观看演出提前到达的游客,并增强游客与演员之间的交流,为内场表演进行预热,提高观众热情,增进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满足他们对于“异文化”的好奇心理,与少数民族舞蹈演员进行近距离交流。而内场的演出,则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它的主题。这五个章节分别为:版纳神韵、孔雀吉祥、泼水欢歌、圣洁祝福、一江春水。这五个主题都有各自的情境设定,按由古代到现代的顺序排列,“版纳神韵”意在展示在西双版纳这片沃土上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的风采,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人民欢聚一堂,欢快活泼,在西双版纳这个大家庭中和谐共存的场景;“孔雀吉祥”这一章节向观众展现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魅力,向观众用舞台化的表演展示了傣族著名叙事长诗《召树屯与婻诺娜》的动人爱情故事;“泼水欢歌”一节向观众展示了融入了傣族人们日常生活的“水文化”,并在其中设置了泼水环节使观众能够参与节目的互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圣洁祝福”一节则向观众展示了傣族宫廷舞、腊条舞、长甲舞等气势恢宏的傣族舞蹈,表演中烛光闪耀,寓意带给人们幸福与吉祥,展现傣族舞蹈端庄、典雅、安静、祥和、虔诚、神秘的特点;最后一个章节“一江春水”指的是湄公河,它穿越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注入浩瀚的中国南海。这一场表演以湄公河为这一场景的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和谐共融的西双版纳现代社会,展示了它与领国的友好往来、交流互通及文化融合。在五场表演中间,还穿插了西双版纳著名葫芦丝演奏家的葫芦丝演奏,多方位地向游客展示了西双版纳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绚烂文化,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文化氛圍。
五.《勐巴拉娜西》发展过程的困境
在《勐巴拉娜西》发展之初,就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如何处理原生态傣族文化的保留与舞台化创新的问题、如何展现傣族文化生活化与艺术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化的傣族文化与艺术市场接轨等,也有当地的艺术界大师、民族头人、行业内人士对产业化的傣族文化提出一连串的质疑。
另外,由于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以来,西双版纳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显著成绩,竞争也越发激烈,很多后来兴起的文化产业歌舞演出都迎头赶上,并且在舞台设施的配备、现代科技的应用、歌舞的商业包装与宣传上远远超过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曾经算是大制作大规模的《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渐渐地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对于这样的发展现况,《勐巴拉娜西》的经营团队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今《勐巴拉娜西》正在进行新的产业优化升级中,新的展演场地也已经选址完毕,《勐巴拉娜西》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使用原班创作团队,打造更符合现代旅游市场的新型大型歌舞晚会,在如今混乱及竞争激烈的西双版纳文化产业市场中寻求更好的突破与再一次的发展。
六.从《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看民族文化在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
从这台超级歌舞秀晚会的整个表演流程中可以看出,整台晚会还是建立在傣族基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与构想的,整个表演下来已经向观众展示了傣族的贝叶文化、标志性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傣族水文化、宗教信仰文化、宫廷舞、长甲舞、腊条舞、葫芦丝演奏、包括傣族神话传说与西双版纳傣族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等,这些对于傣族文化的展现能够称得上全面、丰富。但同时,这其中舞台化了的傣族传统舞蹈就被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为了舞台的表演效果有的仅仅只保留了每个舞种中具有标志性与代表性的动作与手势,而节拍、跳舞场景、舞蹈时长都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傣族舞蹈,包括展演时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为了舞台化的夸张和炫目的舞台效果进行了巨大的改动。这些改动对于传统的傣族民族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破坏亦或是另一种形式的发展宣传需要我们接下来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勐巴拉娜西》超级歌舞秀向游客全方位的展示了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文化风情与文化底蕴,将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独特民族文化风俗通过舞台化集中展演的形式深深根植于游客心中,向国内外的游客很好的展示了傣族文化,起到了发展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显著效果,如果不以这样与旅游业接轨的产业化的形式对傣族文化进行一个集中的表现,则很难向外来游客“文化他者”展示与宣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像谢总经理所说:“产业化的民族文化要保留民族文化的精华,将民族文化精华以舞台的形式展现,保持原生态精华,但单纯的原生态并不适合产业化的表演形式,以现在国内游客的普遍审美眼光来看,原生态及纯艺术性演出并不适合产业长久的发展,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演出,就因该具备商业的性质。”
但是,在旅游的情境下,类似于《勐巴拉娜西》这样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开发越来越多,对傣族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文化逐渐消退,处于商业的目的,很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被进行了大肆的改造,许多传统习俗、节日都有为了吸引游客而大肆改造的趋势,例如“天天泼水节”这一旅游项目,将傣族具有特色的民族节日提取出来,使其脱离了节日原本的文化内涵,将一个原本盛大的节日常态化;(2)传统质朴的民风退去,被浓重的商业气息所掩盖,向外界开放后,西双版纳一些淳朴的民风受到了挑战,看到本民族文化进行改变后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一些本民族者都希望得到利益最大化,从而不注重传统化文化的保护;(3)文化商品缺少民族特色。虽然西双版纳到处都能感受到商业文化的侵扰,但真正要购买文化商品时却没有多少真正值得购买的,文化商品流于一般化,与国内其他地方的商品大同小异,民族特色不明显,文化艺术价值不高,难以吸引消费者。
那应该如何将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保护更好地结合呢?首先,在进行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保留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这些精华的部分,应该着重保护,因为这些是民族文化的“根”,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为了适应产业化的创新,这样就有效保证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可动摇;其次,在进行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创新的时候,对民族文化资源要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不可过度的消费,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一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受到大众的青睐时,可以对它进行一定地开发利用,用现代的方式来包装它,必要的进行一些改变,不可由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将传统文化破坏得面目全非。另外,在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时,也应向大众强调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能让民族文化产业有一个长远并且良性发展的,不是对民族文化进行的炫目包装或花哨的宣传手段,而是民族文化本身,只有在保护好民族文化完整内涵的基础上,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够散发出长远的生命力,促进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七.结语
民族文化产业在旅游情境下的产业化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努力,旅游市场应净化旅游环境,采取适合的保护策略,民众也应积极加入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使文化产业有一个规范的循环发展,民族文化再生产也能良性发展,使得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可持续的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苏平.西双版纳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2]刘从水.乡村文化产业与傣族园村寨[J].民族艺术研究.2013.
[3]吴兴帜.遗产的抉择[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4]罗平,和少英.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2006.
[5]刘星明.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与重构[J].云南民族大学.2008.
[6]张倩.旅游对傣族物质文化变迁及其资本化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