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市场部的朋友戏称四季度是“死季度”,为了改出一个能让老板点头的年度市场计划,或许死的心都已经有了。
年关又到,这是市场部经理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原因只有一个:赶制年度计划。
前两天,一个朋友向我诉苦:从10月开始编制第二年的年度计划到现在,已经改了近10个版本了,可始终看不到老板有一丝罢休的迹象。用他的原话讲:死的心都已经有了,
但话又说回来,年度计划作为指导来年市场运作的纲领性文件,老板多方斟酌、百般挑剔,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从成本角度而言,动辄千万元计的费用支出,那可都是老板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心疼啊?从预期收益来讲,它又关乎企业的市场目标,花一千万挣两千万,那能叫本事么?
对老板负责:一分掰成两半花
市场部经理就是个花钱的主儿?
每个老板都懂得只有花钱才能挣钱的道理,这不用你脸红脖子粗地和他理论,老板并不怕花钱,怕的是市场部经理没有把他的钱当钱在花。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理儿一点都不拗:该花的,千儿八百万绝不含糊,不该花的,就算千儿八百块,也不签字。老板都这脾气。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整明白第一个问题:年度预算的钱从哪里来?
钱?明年销售目标额的比例提成啊!我相信90%以上的企业都是这样回答。
再追问一句:明年的销售目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板和销售部一起拍出来的啊!我依然相信有90%以上的企业,会继续保持高度一致。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老板和销售部商定指标,市场部按照指标比例提取市场费用,这样的预算制订流程,硬生生给市场部扣上了“花钱”的“罪名”。
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老板认定了你是手心向上跟他要钱花的主,那市场计划也不能再叫市场计划了,那是花钱计划!花钱嘛,自然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而销售部作为“挣钱”部门,为了好跟经销商、渠道商交代,有时候也会来横插一杠子(多抢些渠道、促销的线下费用)。
于是市场部就像一个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哪还谈得上什么“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判力”?
所以,市场部经理要想“扬眉吐气”,年度市场计划要想让老板痛快签字,首先就要为自己“正名”,清晰地告诉老板:明年,我能帮你做多少销量!
按预期销售目标的一定比例提取市场费用,这样的预算制定方式简单易行,尤其适合于渠道高速扩张的成长型企业——由终端容量、终端数量,得出单一类型渠道的产出,合计的渠道产出即是某一市场的预期销量。
但市场一旦进入稳定发展期,以渠道为中心的销量预测,由于漠视了消费行为变化,往往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时,就需要市场部来主导预测市场增长:有效知名度是多少?滲透率是多少?忠诚度是多少?单次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又是多少?
通过这些市场参数,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出一个市场的销量,而你的市场计划,正是支持实现这些预期销量的最佳途径。
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变老板的思维定式——市场部不是一个“花钱,的部门,而是,主导挣钱”的核心部门。
然后,你需要给老板吃颗“定心丸”:为什么你的市场计划可以实现上述市场增长?
“经验是检验策略的第一标准”,大凡老板,都已经在行业里厮混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了,吃过的亏比小经理们吃过的饺子还多,所以,你要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去挑战老板的经验。
如果你的营销计划太过四平八稳,估计第一稿就被枪毙了:没有创新,市场岂能突破?如果方案的创新性超过了老板的接受范围,估计几轮讨论下来还是逃不出被毙的命运:风险太大,希望再慎重评估一下!
“既要省钱,还要办事”是第一要义
某年,一位老板对笔者说:花钱做市场不算你本事,你要是能够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不花钱也能够做市场,那才真正算你本事!
话音未落,笔者顿觉眼前一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若干年后,挨了无数记闷棍之后,我终于悟透一个道理:老板满意的计划不一定是个好计划,但老板不满意的计划,肯定不是一个好计划。而好计划的标准之一就是:省钱!
大家千万别小看了“省钱”二字,葛大爷都说了:这小实惠里面透着大道理。本来打算投30秒广告的,现在改成15秒,这不叫省钱,为了价格而牺牲路演质量的,那就更不能叫省钱了。
那什么才是老板满意的“省钱”呢?
第一,现有的资源你是否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例如许多企业都有的内刊,以往一直只是在企业客户、会员间赠阅。是否可以再增加些许费用,扩大发行渠道、创新发行方式,以传播品牌?这一点有必要向《方太厨房》好好学习一下。
第二,计划中的营销组合,在经济有效性上,是否已经是最佳选择?例如为提高消费者的渗透率,有广告、路演、终端推广等多种形式。但显然,在品牌知名度不存在问题的前提下,老板肯定更乐意选择终端推广。笔者大胆揣测,舒蕾当年玩的“决胜终端”,十有八九是被“省钱”二字逼出来的。
“中国特色”的年度计划通过守则
笔者在经历了无数次残忍被“毙”的命运后。在无数次和老板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年度计划通过守则”——市场症结人尽皆知,成功案例有目共睹、市场提升理所当然。
所谓“市场症结人尽皆知”,指的是无论通过SWOT分析,还是TOWS分析得出的市场问题,都必定是能被高层们普遍认同的。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一个曲高和寡的市场策略,除了证明你的市场洞察力有问题外,唯一的收获就是一堆口水。
而“成功案例有目共睹”,指的是当市场部经理采取一些比较创新的营销推广方式时,最好能够收集一些类似的案例,佐证预期效果。老板属于一类只关注结果的特殊物种,当他对创新举棋不定时,我们尤其需要通过一些类似的成功案例,现身说法以提升他的信心,加快其决策过程。
至于“市场提升理所当然”,更多的则是一种意识引导:市场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解决方向是能够达成普遍共识的,而在具体的营销方式组合上,又能兼顾创新性和实效性,最终从消费者行为数据上,去支撑预期的销量目标。
最后,你还要清晰而无比坚定地向老板传达一个信息:在实现预期市场目标的前提下,目前的营销组合是最经济的选择。
和坤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做能臣,必先做弄臣。“年度计划通过守则”便是“做弄臣”——不涉及计划核心,但决定计划的命运。
对市场负责:策略要一针见效
这一节说的则属于能臣部分:如何让营销计划真正对市场产生影响力。
你要弄清楚,市场的增长机会在哪里? 市场增长机会有两大类:一类是渠道纵向和横向增长带来的,另一类是消费者渗透率和忠诚度提高带来的。
其实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列为年度计划中的市场增长点,为什么一定要把渗透率的提高作为增长机会点呢?现有消费者购买频率的提升行不行?忠诚度的提升可不可以?都可以!
而市场部经理要去做的,就是用数据和经验来评判,你选定的机会点,是不是在目前阶段就可以带来销量?这个销量回报是不是能和市场投入成正比?
这就好比女孩子找男朋友,你不能指望一下子就捞着一个“德艺双馨,财色两全”的——那都是琼瑶阿姨小说里的事儿,先挑个可心的潜力股,再慢慢把他培养成为绩优股,这才符合市场规律嘛!
以家纺行业为例,家纺行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国市场三足鼎立,区域市场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从消费者行为调查的数据来看,知名度、渗透率、忠诚度这三个决定市场份额的参数,三大品牌各有优劣,而笔者所服务的品牌在知名度和渗透率上略弱,忠诚度则长出竞品一大截。
从传统营销思维看,加大传播投入,建设知名度,大幅提高新消费群渗透率,就能推动销量有效增长——市场是由购买人口和购买力组成的,新消费群在不断增长,而老的消费群又稳定购买,销量岂有不增之理?
但进一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诱因,我们意外地发现:由于行业特殊性,朋友,亲戚等意见领袖的推荐,在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诱因排序中占据第二顺位,其量化数据甚至和第一因素——广告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也就是说,知名度和渗透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比例递进关系。如果因为知名度,渗透率偏低,而一味把营销费用砸到知名度建设环节,极有可能换来“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这样的先烈并不少见。
再加上家纺行业门店资源在品牌知名度传播小的强大辅助作用——即终端就是最好的广告,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年度市场增长点,直接定位在了消费者渗透率建设上。
你选择的营销组合,必须是最最简捷有效的!
笔者十年市场职涯中,最反感一句话:市场效应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作为市场从业人员,说这样的话一是对自己的市场策略极度缺乏自信,二是对老板的钱袋极度缺乏责任。一个优秀的市场策略,必须像电线杆子上的“老军医广告”一样,立竿见影!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羡慕别人:羡慕统一润滑油借助海湾战争的事件营销,羡慕蒙牛借助超女的娱乐营销,羡慕脑白金高举高打的傻瓜营销,羡慕联想借助奥运火炬的公关营销……但这种临渊羡鱼的阿Q式感叹,往往遮盖了这些优秀品牌的营销精髓——即营销策略和市场目标之间的高度统一。大家甚至都没有去考虑,为什么是“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而不是“蒙牛超级女声”?
什么是最简洁有效的营销策略?离消费者最近的,最能产生品牌吸引力的营销活动,LV等奢侈品为什么热衷于投放高端杂志广告,以及举办发布秀、鉴赏酒会、私人派对什么的?要的就是保持这种品牌尊崇感,以吸引持续不断的“虚荣式消费”——有统计显示,中国是LV全球版图中拥有最年轻消费人群的国度。
再回到笔者目前所服务的家纺行业。
前文讲到我们基本确定了以提高品牌渗透率作为年度的市场增长点,这时可供我们选择的营销策略有很多,譬如口碑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等。但考虑到消费者购买家纺产品时,往往是在终端的比较中确定选购方向,品牌对于购买的决定性比重很低,而且意见领袖的建议又会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硬广传播模式,大胆启用体验式营销,通过节目、活动、终端特殊视觉等环节,让传播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
譬如将在12月中旬推出的“温暖家纺星光慈善会”,我们邀请了苏有朋、李若彤、吕良伟、黄健翔,赵琳、黄梅冰、桑雪等八位艺人,让明星们为消费者设计了四款爱心产品,井在终端进行慈善义卖,让消费者在终端直接体验品牌的强大号召力。
再譬如作为2008年的重磅炸弹,我们将在年初开播一档量身订制的卫视综艺节目,以明星和普通人进行软装PK的形式,让观众在娱乐中体验选购产品,使用产品的生活乐趣。
……
最后,送所有还在艰难待产中的市场部经理们一句话:使劲憋、第二年舒服一点!
编辑:陈思廷
年关又到,这是市场部经理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原因只有一个:赶制年度计划。
前两天,一个朋友向我诉苦:从10月开始编制第二年的年度计划到现在,已经改了近10个版本了,可始终看不到老板有一丝罢休的迹象。用他的原话讲:死的心都已经有了,
但话又说回来,年度计划作为指导来年市场运作的纲领性文件,老板多方斟酌、百般挑剔,自然也有他的道理:从成本角度而言,动辄千万元计的费用支出,那可都是老板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心疼啊?从预期收益来讲,它又关乎企业的市场目标,花一千万挣两千万,那能叫本事么?
对老板负责:一分掰成两半花
市场部经理就是个花钱的主儿?
每个老板都懂得只有花钱才能挣钱的道理,这不用你脸红脖子粗地和他理论,老板并不怕花钱,怕的是市场部经理没有把他的钱当钱在花。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拗口,但理儿一点都不拗:该花的,千儿八百万绝不含糊,不该花的,就算千儿八百块,也不签字。老板都这脾气。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要整明白第一个问题:年度预算的钱从哪里来?
钱?明年销售目标额的比例提成啊!我相信90%以上的企业都是这样回答。
再追问一句:明年的销售目标又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板和销售部一起拍出来的啊!我依然相信有90%以上的企业,会继续保持高度一致。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老板和销售部商定指标,市场部按照指标比例提取市场费用,这样的预算制订流程,硬生生给市场部扣上了“花钱”的“罪名”。
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老板认定了你是手心向上跟他要钱花的主,那市场计划也不能再叫市场计划了,那是花钱计划!花钱嘛,自然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了,而销售部作为“挣钱”部门,为了好跟经销商、渠道商交代,有时候也会来横插一杠子(多抢些渠道、促销的线下费用)。
于是市场部就像一个逆来顺受的小媳妇,哪还谈得上什么“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判力”?
所以,市场部经理要想“扬眉吐气”,年度市场计划要想让老板痛快签字,首先就要为自己“正名”,清晰地告诉老板:明年,我能帮你做多少销量!
按预期销售目标的一定比例提取市场费用,这样的预算制定方式简单易行,尤其适合于渠道高速扩张的成长型企业——由终端容量、终端数量,得出单一类型渠道的产出,合计的渠道产出即是某一市场的预期销量。
但市场一旦进入稳定发展期,以渠道为中心的销量预测,由于漠视了消费行为变化,往往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这时,就需要市场部来主导预测市场增长:有效知名度是多少?滲透率是多少?忠诚度是多少?单次购买量和购买频率又是多少?
通过这些市场参数,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出一个市场的销量,而你的市场计划,正是支持实现这些预期销量的最佳途径。
只有这样,才可能改变老板的思维定式——市场部不是一个“花钱,的部门,而是,主导挣钱”的核心部门。
然后,你需要给老板吃颗“定心丸”:为什么你的市场计划可以实现上述市场增长?
“经验是检验策略的第一标准”,大凡老板,都已经在行业里厮混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了,吃过的亏比小经理们吃过的饺子还多,所以,你要有足够的胆量和智慧去挑战老板的经验。
如果你的营销计划太过四平八稳,估计第一稿就被枪毙了:没有创新,市场岂能突破?如果方案的创新性超过了老板的接受范围,估计几轮讨论下来还是逃不出被毙的命运:风险太大,希望再慎重评估一下!
“既要省钱,还要办事”是第一要义
某年,一位老板对笔者说:花钱做市场不算你本事,你要是能够把现有资源整合起来,不花钱也能够做市场,那才真正算你本事!
话音未落,笔者顿觉眼前一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
若干年后,挨了无数记闷棍之后,我终于悟透一个道理:老板满意的计划不一定是个好计划,但老板不满意的计划,肯定不是一个好计划。而好计划的标准之一就是:省钱!
大家千万别小看了“省钱”二字,葛大爷都说了:这小实惠里面透着大道理。本来打算投30秒广告的,现在改成15秒,这不叫省钱,为了价格而牺牲路演质量的,那就更不能叫省钱了。
那什么才是老板满意的“省钱”呢?
第一,现有的资源你是否已经充分利用起来了?例如许多企业都有的内刊,以往一直只是在企业客户、会员间赠阅。是否可以再增加些许费用,扩大发行渠道、创新发行方式,以传播品牌?这一点有必要向《方太厨房》好好学习一下。
第二,计划中的营销组合,在经济有效性上,是否已经是最佳选择?例如为提高消费者的渗透率,有广告、路演、终端推广等多种形式。但显然,在品牌知名度不存在问题的前提下,老板肯定更乐意选择终端推广。笔者大胆揣测,舒蕾当年玩的“决胜终端”,十有八九是被“省钱”二字逼出来的。
“中国特色”的年度计划通过守则
笔者在经历了无数次残忍被“毙”的命运后。在无数次和老板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年度计划通过守则”——市场症结人尽皆知,成功案例有目共睹、市场提升理所当然。
所谓“市场症结人尽皆知”,指的是无论通过SWOT分析,还是TOWS分析得出的市场问题,都必定是能被高层们普遍认同的。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一个曲高和寡的市场策略,除了证明你的市场洞察力有问题外,唯一的收获就是一堆口水。
而“成功案例有目共睹”,指的是当市场部经理采取一些比较创新的营销推广方式时,最好能够收集一些类似的案例,佐证预期效果。老板属于一类只关注结果的特殊物种,当他对创新举棋不定时,我们尤其需要通过一些类似的成功案例,现身说法以提升他的信心,加快其决策过程。
至于“市场提升理所当然”,更多的则是一种意识引导:市场的短板是客观存在的,解决方向是能够达成普遍共识的,而在具体的营销方式组合上,又能兼顾创新性和实效性,最终从消费者行为数据上,去支撑预期的销量目标。
最后,你还要清晰而无比坚定地向老板传达一个信息:在实现预期市场目标的前提下,目前的营销组合是最经济的选择。
和坤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做能臣,必先做弄臣。“年度计划通过守则”便是“做弄臣”——不涉及计划核心,但决定计划的命运。
对市场负责:策略要一针见效
这一节说的则属于能臣部分:如何让营销计划真正对市场产生影响力。
你要弄清楚,市场的增长机会在哪里? 市场增长机会有两大类:一类是渠道纵向和横向增长带来的,另一类是消费者渗透率和忠诚度提高带来的。
其实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列为年度计划中的市场增长点,为什么一定要把渗透率的提高作为增长机会点呢?现有消费者购买频率的提升行不行?忠诚度的提升可不可以?都可以!
而市场部经理要去做的,就是用数据和经验来评判,你选定的机会点,是不是在目前阶段就可以带来销量?这个销量回报是不是能和市场投入成正比?
这就好比女孩子找男朋友,你不能指望一下子就捞着一个“德艺双馨,财色两全”的——那都是琼瑶阿姨小说里的事儿,先挑个可心的潜力股,再慢慢把他培养成为绩优股,这才符合市场规律嘛!
以家纺行业为例,家纺行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全国市场三足鼎立,区域市场群雄逐鹿”的市场格局。从消费者行为调查的数据来看,知名度、渗透率、忠诚度这三个决定市场份额的参数,三大品牌各有优劣,而笔者所服务的品牌在知名度和渗透率上略弱,忠诚度则长出竞品一大截。
从传统营销思维看,加大传播投入,建设知名度,大幅提高新消费群渗透率,就能推动销量有效增长——市场是由购买人口和购买力组成的,新消费群在不断增长,而老的消费群又稳定购买,销量岂有不增之理?
但进一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诱因,我们意外地发现:由于行业特殊性,朋友,亲戚等意见领袖的推荐,在消费者的品牌选择诱因排序中占据第二顺位,其量化数据甚至和第一因素——广告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也就是说,知名度和渗透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比例递进关系。如果因为知名度,渗透率偏低,而一味把营销费用砸到知名度建设环节,极有可能换来“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果——这样的先烈并不少见。
再加上家纺行业门店资源在品牌知名度传播小的强大辅助作用——即终端就是最好的广告,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年度市场增长点,直接定位在了消费者渗透率建设上。
你选择的营销组合,必须是最最简捷有效的!
笔者十年市场职涯中,最反感一句话:市场效应需要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作为市场从业人员,说这样的话一是对自己的市场策略极度缺乏自信,二是对老板的钱袋极度缺乏责任。一个优秀的市场策略,必须像电线杆子上的“老军医广告”一样,立竿见影!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羡慕别人:羡慕统一润滑油借助海湾战争的事件营销,羡慕蒙牛借助超女的娱乐营销,羡慕脑白金高举高打的傻瓜营销,羡慕联想借助奥运火炬的公关营销……但这种临渊羡鱼的阿Q式感叹,往往遮盖了这些优秀品牌的营销精髓——即营销策略和市场目标之间的高度统一。大家甚至都没有去考虑,为什么是“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而不是“蒙牛超级女声”?
什么是最简洁有效的营销策略?离消费者最近的,最能产生品牌吸引力的营销活动,LV等奢侈品为什么热衷于投放高端杂志广告,以及举办发布秀、鉴赏酒会、私人派对什么的?要的就是保持这种品牌尊崇感,以吸引持续不断的“虚荣式消费”——有统计显示,中国是LV全球版图中拥有最年轻消费人群的国度。
再回到笔者目前所服务的家纺行业。
前文讲到我们基本确定了以提高品牌渗透率作为年度的市场增长点,这时可供我们选择的营销策略有很多,譬如口碑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等。但考虑到消费者购买家纺产品时,往往是在终端的比较中确定选购方向,品牌对于购买的决定性比重很低,而且意见领袖的建议又会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摒弃了传统的硬广传播模式,大胆启用体验式营销,通过节目、活动、终端特殊视觉等环节,让传播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
譬如将在12月中旬推出的“温暖家纺星光慈善会”,我们邀请了苏有朋、李若彤、吕良伟、黄健翔,赵琳、黄梅冰、桑雪等八位艺人,让明星们为消费者设计了四款爱心产品,井在终端进行慈善义卖,让消费者在终端直接体验品牌的强大号召力。
再譬如作为2008年的重磅炸弹,我们将在年初开播一档量身订制的卫视综艺节目,以明星和普通人进行软装PK的形式,让观众在娱乐中体验选购产品,使用产品的生活乐趣。
……
最后,送所有还在艰难待产中的市场部经理们一句话:使劲憋、第二年舒服一点!
编辑:陈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