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邓恩的死亡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死亡是约翰·邓恩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众多的死亡意象表达了他对死亡豁达与坦然的态度。死亡是完整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死而生、死生一体是邓恩的死亡哲学,起伏的人生经历让他重新思考再生與救赎的可能。本文将从死生一体,重生与救赎两方面剖析邓恩的死亡观。
  关键词:约翰·邓恩;死亡观
  作者简介:魏凤姣(1989.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学历,邵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1.引言
  死亡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17世纪玄学派大师约翰·邓恩在诗歌、书简、布道文中都有对死亡的深刻思考。无论爱情诗,宗教诗抑或是赞美诗都不乏丰富的死亡意象,足以见得他对这一主题的钟爱。乔·纳特曾说“没有任何其他的英国文人在这方面比邓恩更甚。即便是常在诗歌中流露抑郁情感的托马斯·哈代也没有邓恩那么对死亡着迷”(转引自张敏亚,白陈英 2014:75)。邓恩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因不被世俗接受的爱情铃铛入狱,婚后虽伉俪情深,但所生子女大都夭亡,因壮志难酬、屡屡受挫不得不改信英国国教。这一切使他重新审视死亡,邓恩的死亡书写“摆脱了死亡的悲苦和宿命的无奈之藩篱”(ibid),他藐视死亡,更将死亡看成完整生命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死生一体,重生与救赎两方面解读邓恩的死亡观。
  2.死生一体、向死而生
  死亡是邓恩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在《断气》和《赠别:莫伤悲》这两首诗中,邓恩将死亡喻为“走”,表达了诗人不惧死亡,洒脱豪迈的气概;在《遗产》这一诗中,“死亡”就如与情人“离别一样频繁”;在《最甜蜜的爱》中,“死亡”只是“转向一侧去睡”。在邓恩的作品中,死亡大多意味着再生,死生一体、向死而生,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肉体与灵魂,是邓恩审视人生意义的重要渠道与窗口。在《病中歌颂上帝:我的上帝》这一赞美诗中,邓恩阐述了死亡与再生的关系。诗人将医生比作“宇宙地理学家”,重病患者“我”则成为“他们的图纸”,“通过热病的海峡”我看到我的“西方”,西方是日落之处,象征着死亡,反之,东方是日升之地,代表着重生。诗人此时虽已病入膏肓,但他视死如归,没有丝毫畏惧,大胆向死亡提出质问“我的西方又将伤害我什么?”原来他找到了重生的途径,在地图中,东方与西方本为一体,那么“死亡与复活也相衔接联系”。生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与周期,死亡意味着再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超然豁达、积极乐观的死亡观。死生一体、向死而生的哲学精神与中国古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庄子思想具有共通之处(ibid:76)。在人生这一生命周期中,生与死是一体两位,二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3.重生与救赎
  邓恩曾将“世界”比喻为“海”,海通往“一个住人的地方”,即“未来的永恒的城”,这里的“城”意指天国,它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此世获得荣光与神恩才能在天国得到再生与救赎。《紧急时刻的祷告》探究了个体与社会、人类与上帝、生与死的关系,其著名诗句“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体现了诗人的悯世情怀。在《圣十四行诗之10》中,诗人直呼死神之名,称它没什么可骄傲的地方,只是“命运、机遇、帝王和亡命之徒的奴隶”,更与“毒药、战争、疾病同居作伴”。诗人对死神不屑一顾,甚至高亢直白地表达自己对死亡的蔑视与挑战。“休息”和“睡眠”是死亡的影像,我们既然能从睡眠与梦境中获得快乐,那么从死亡那里获得的快乐则会更多。在邓恩眼中,死亡不再是恐惧、焦虑、惶感的代名词,它摇身一变,竟是快乐的源泉。死神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和威力无穷,那些被死神打败的人们并没有真正死亡,即使“随你而去”,他们的“骸骨得以休息,灵魂得到解脱”,并在“一次短暂的睡眠过后”,人们得到永生,死亡将不复存在(施春霞,叶少晖 2014:81)。诗中“soul’s delivery” 与“wake eternally”都取自于基督教中“超度”、“复活”“永生”等教义,诗人以慷慨之态面对死亡,希望得到来世的重生与上帝的救赎,这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密切相关。诗人虽在后来听命于英国国教,并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但对自己弃离天主教一直耿耿于怀,“宗教信仰上的改弦易章使他对上帝充满困惑和迷茫”(胡伶俐 2009:180)。他的后期诗歌作品充满着宗教思想,探索人类与上帝的关系,死亡主题中也不乏重生与救赎的描述。
  4.结语
  约翰·邓恩坎坷的人生际遇使他重新审视死亡问题,他以死亡意象表达自己的死亡观、宗教观及人生观。面对死亡,他无所畏惧,死亡让灵魂得以解脱与升华,实现真正意义的超越。但同时邓恩对诸如人死将去往何地或能否实现重生与救赎这样的问题依旧疑虑重重,他急切渴望自我救赎,内心的矛盾,灵魂的挣扎使邓恩式的死亡书写充满智慧与魅力,这也启发读者对死亡及死亡的意义进行沉思与探究。
  参考文献:
  [1]胡伶俐. 约翰·邓恩:矛盾的统一体[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2):180-82.
  [2]施春霞,叶少晖. 从认知视角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J].现代语文,2014,(2):80-82.
  [3]张敏亚,白陈英. 约翰·邓恩死亡书写的生态意蕴[J].现代语文,2014,(9):75-77.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美国建国初期,用小说评论家伊恩*乌斯理的话说,当时的美国作家总体上“借用欧洲的文化,阅读和模仿当时英国的时髦小说。”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也不出其外。因为他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美国本土意义的职业作家,尽管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把这个头衔已经灌给了诸如夏洛特*莱诺克斯、托马斯*阿特伍德*狄格思、威廉
摘 要:从屈原曲折坎坷的一生看,屈原的作品,大抵是发愤之作。屈原一生经历了少年得志,正欲大展宏图之际,小人进谗,遭楚怀王疏远,再谏流放汉中。继顷襄王即位后,境遇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流放江南,永不召回,最终国破之际自沉汨罗。屈原的悲剧人生对于其创作起了决定性作用,内心愤懑却无法纾解,只能通过创作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橘颂》、《离骚》、《渔父》等作品是屈原人格精神、美政理想、生命意识的生动体现,对中华民
摘 要:现今全球化时代,文艺美学的延伸和发展受到了新兴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与此同时,“媒介”亦代表着一种特殊文化,象征着某个时代文化价值的符号。文艺美学是文艺与美学的融合,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中,新兴媒介文化给予了文艺美学新的研究观点和探索方向,因此,文艺美学和媒介文化之间拥有许多的关联与共通之处,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对当前文艺美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媒介文化;文艺美学;新媒体;信息时
摘 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
摘 要:中古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演进阶段,在从汉末到唐代的这几百年间,中国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术研究著作《地狱观念与中古文学》以一个独特而有趣的视角,展现了在中古时期宗教、文学和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通过详实的文学和宗教材料,提供了一个关于“地狱”这一重要主题的文学作品和与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考证。  关键词:地狱观念;中古文学;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德國,一个以军工制造领衔世界的国家,以认真严谨的民族性格给世界留下刚毅父性形象的国家,它的文学却是细腻、深邃的,德国文学以其精致的写作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由格林兄弟收集出版的《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简称为《格林童话》)最为世界读者熟知。《格林童话》继承了德国文学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日古代紫色的分析阐明了紫色是权力的象征。根据分别对《万叶集》、《枕草子》、《源氏物语》一系列作品进行研究,认识到紫色所表现出来的美丽、神秘、高贵、优雅以及权力。最后对江户紫和现代日本中存在的紫色进行分析,证实了紫色经久不息的高贵,以此探索出日本人的紫色情结。  关键词:紫色;万叶集;紫式部;枕草子;江户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今夜,窗外依然飘着小雨,夏虫不停地在耳边呢喃,忙完了白天的事务,我又坐在窗前读起了禾睦先生的诗词。品读先生的诗词,如饮甘醇,不知不觉醉入其中。尽管刚刚对其《长相思·橘花》作了札记,还是忍不住再次添足,固执地想把自己的感想在笔端发泄下,权作一个读者的随心、随性而为吧!  长相思·临海东魁杨梅  花匆匆。果匆匆。墨染梅山十日容。画梁巢燕空。  酸情浓。蜜情浓。硕硕东魁诉曲衷。相思风雨中。  《橘花》与
摘 要:词汇学习在二语习得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块的不同论述,主要是语块的界定及分类。从中发现,以语块为单位的词汇教学,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避免中式语言的干扰。  关键词:语块;词汇习得;界定;分类  作者简介:周颙(1976-),女,硕士,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诗歌是“留白”最多的文学体裁,每位读者调动已有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读当代诗便可以获得极佳的审美体验。诗歌不是实用类文本,诗歌本身语言的美、韵律的美是极为动人的,只有以纯粹审美为归宿,才更接近于诗歌的本质。  关键词:诗歌阅读;个人经验;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杨贝贝,201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任教至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