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云南农村也渐渐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作为云南的一名农村学校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去关注和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现状,并积极解决有关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近几年这个问题越显突出尖锐。
2010年,我从鹤庆县草海镇石朵河学校调入鹤庆县草海镇新华学校,从事六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班主任。三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我对我校学生现状有了充分了解,我发现我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约占到学生人数的60.5%(全校学生465人,留守儿童281人),随着“银都水乡”新华四A级景区的发展及本村银器手工业、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数量还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更发现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还发现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叛逆、孤僻、冲动、不听长辈教诲等。我还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多是隔代监护,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祖辈对孙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缺少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行为习惯上的管束,道德上的引导。二是祖孙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二、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没办法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都不认识字,根本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因此学习情况较为一般。更有甚者,由于观念过于守旧,大部分的老人将儿童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更突显出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存在家庭经济两极化的问题。
我经过走访得知,一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虽然家长在外面打工,但是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治疗,这样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而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做生意而家庭较为富裕,这部分家长只是单纯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足的问题,导致这类孩子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甚至用钱去做不该做的事。结果是金钱贻害了这些孩子。
四、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有待加强。
虽然现实中人们对留守儿童有一些关心,但是大多限于物质上,情感上帮助的很少。对整个社会而言,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是很不够的,虽然有很多爱心措施,但大多流于形势和表面,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如今,云南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迅速崛起。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农民工问题更加重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云南也渐渐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云南的农村学校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留守儿童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提醒父母尽力承担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努力构筑完整的家庭体系。完整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问题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虽说是社会发展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形成是由父母主观上不满足于现有经济状况导致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沟通说服的方式提醒父母,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特别快,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照看和引导,改变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教育一旦错过了关键时期,将带来终身的遗憾,钱可以以后再挣。以此来解决孩子在留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方面还是有父母做得较好的案例。
我六年级班的学生王志钊同学,父母亲一直在外做手艺,王志钊和他的弟弟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六年级下学期,王志钊明青春期表现明显,对爷爷奶奶的话根本听不进,顶撞长辈,在学校里也经常违纪。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他的父母亲回家了一趟,并决定让王志钊的母亲留在家里照看兄弟俩,母亲在家的一小段时间后王志钊的成绩得到提高,行为习惯也得到了改善。今年5月份他的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的教育,关键的就是这么几年,挣钱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由此看来,改变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让父母多花一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虽说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但是老师还是应该提醒父母采取多种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比如多用电话与自己的孩子联系,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互联网来与孩子进行沟通。
作为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留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提醒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如果不能常回家,则应该向孩子的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以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学校教师也不能单纯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包括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动态和观念等,为家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二、学校应该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因该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并落实“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各项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失问题得到弥补。
我校在每年开学之初,就要求各班主任、科任老师以班为单位进行家访和调查,快速掌握在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的情况。一方面总体把握留守儿童在我校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在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之后,学校还定期召开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会,要求家长再忙也要参加会议。重点提醒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多与子女沟通交流。
学校还通过开办了一些“家校联系日”之类的活动,让家长理解学校,共同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来。学校在平时管理中要有目的的进行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提醒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追求,什么是高雅的情趣。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校不泛泛而谈,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教师还要身兼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教会学生劳动,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交往,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教会学生生活。总之,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教师不能把教育单纯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把教育理解为塑造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三、学校要不断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上报,争取教育部门及上级党政部门的支持。
留守儿童问题表面上看是学校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基层村民委员会取得一致的意见,与基层村民委员会一道,共同解决一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比如,学校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如果有麻烦和困难,可以争取村委会的支持,有一次,我校一名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在晚睡前偷偷喝了两瓶啤酒而酒醉,值班教师在发现之后,及时与村委会取得了联系,村主任找到了该学生的爷爷,并陪伴家长(留守儿童的爷爷)一起将学生送去医院治疗。这类麻烦村委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使这类事情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导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各类资助,来缓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困难问题。我校在平时争取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的支持,还争取到了“爱心小站”、“银都水乡公司”、“希望工程”等项目的支持。这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也使一部分家长回到了子女身旁,让很多儿童不再留守。
2、缺少实践指导,学生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加之山区就本来比较闭塞,甚至一些寄宿制学校因为安全要求的禁锢,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多少年来,农村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积累少,没有丰富的体验,作文就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无物,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作文,写母爱就是黑夜背自己看病,写感动就是给老奶奶撑伞,写难忘就是拾金不昧,没有新意,枯乏无味。
3、平时课堂重视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作文训练量普遍偏少。
平时课堂重视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作文训练量普遍偏少,这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阅读教学课堂容易组织,学生上课也兴趣浓厚,且上级安排的教学观摩或者示范课往往都放在阅读教学上,而且对于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仍然以期终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考评依据,甚至,在教师年终考核、绩效工资的发放中,成绩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从教学“实惠”角度出发,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指导课见效不大,指导的多寡,写作次数的多少,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初中阶段,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没有“成果”的“无底洞”中,倒不如“扎扎实实”地把时间用在“一针见血”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上,从而大大压缩了作文指导课和写作课时间,作文往往成为“放羊式”教学。
4、学生课外书籍少、阅读量小也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成果。
首先家长经济投入有限,家庭读书气氛不浓。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他们认识不到大量阅读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考好数理化就足够了,对学生看课外书加以制止。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收入较低,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大多数家长认为给子女买课外书是一种浪费,更有甚者,个别同学阅读课外书还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几乎不买课外阅读。
其次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缺人力、缺建筑、缺书籍、缺规范管理、缺领导重视,这“五缺”直接导致农村学校没个像样的甚至是能正常运用的图书室,即使上级部门给配套点图书,也只是摆在那里让上级检查时看看,平时很少投入使用。且农村孩子没有一些好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即使有点空余时间都喜欢在操场、校园里跑跑跳跳、吵吵闹闹,很少有学生能专心致志的去读读有价值的书籍。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每个在农村工作的语文教师,不由得深感忧虑和痛心,那么该如何来扭转这一局面呢? 二、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1]
首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且,作文教学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过程,还能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知识基础掌握及语文技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之也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点,是语文学科内部其他部分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是书面文字的表达,也是思想的表露。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说实话,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树立良好的文德文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丰富情感,陶冶性情,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来都不单纯是校内课内教和学的结果。它常要冲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扩展和延伸。在日常教学组织的种种活动:如组织业余创作小组、报道小组、评论小组,办板报、办手抄报,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课外活动中,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有关。
2、遵从作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重视作文教学,熟悉学情,教师不能把作文教学看成可有可无,也不能因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课外阅读少,书写习惯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而束手无策。在中学起始阶段,我们教师面对这样的学情,就要以退为进,降低要求,先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如有一个好的书写习惯,喜欢阅读课外书,勤做摘抄,然后循序渐进。在作文教学中按照“命题、研究、指导、写作、评改、后记”六个科学规律环节,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难写,主要是无材料,如果有了“米”,相信大部分学生是可以成为“巧妇”的。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写作范围,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研究、搜集、整理材料,接着指导学生哪些材料为文所用,进入写作,之后是评改,最后是学生对本次作文训练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后记”环节也很重要,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一次作文训练的时间虽是长了些,但效果很好。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面对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边缘山区学校,“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究其原因,学生的写作兴趣淡漠,写作积极性不够不可小视。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课标也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好作文。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描写时,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或喜爱的人物形象,如父母、同学、老师、孙悟空、猪八戒等等,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同学们就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的,就会把人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当自己的灵感出现时,就及时的把它写下来,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要善于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让学生懂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对自己了解的人、事、物才容易写得生动具体。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种菜摘茶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作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真实而有农村特点的文章就完成了。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郁郁青青的山林、一望无际的庄稼,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农村生活有利于学生收集农村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长此以往,慢慢地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来了。
3、同生活密切结合,注重积累,严格训练。
在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可成为学生写作冲动的契机,成为学生提炼思想、构思文章的客观基础,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尽可能地具体了解学生的情况,致力于疏通学生作文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写真感,说真话,积累写作素材,在学校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有效积极开展,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写作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当"教练",而不是当“讲师”,更不是“甩手掌柜”,作文训练要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与阅览室的作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三昧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拓宽教学的处延,让生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一个学期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作文训练外,平时应要求学生经常练笔。
4、以说促写、写评结合,创新作文教学模式。[2]
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在作文评改中要创新评阅方式,由老“一支笔”向多种方式转变,如可以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为农村初中来说,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路还很长,而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松元《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几点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留守儿童”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近几年这个问题越显突出尖锐。
2010年,我从鹤庆县草海镇石朵河学校调入鹤庆县草海镇新华学校,从事六年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兼任班主任。三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我对我校学生现状有了充分了解,我发现我校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约占到学生人数的60.5%(全校学生465人,留守儿童281人),随着“银都水乡”新华四A级景区的发展及本村银器手工业、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数量还有逐年增加的势头。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更发现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们知道,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还发现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叛逆、孤僻、冲动、不听长辈教诲等。我还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多是隔代监护,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祖辈对孙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缺少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行为习惯上的管束,道德上的引导。二是祖孙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
二、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困难的问题。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没办法天天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都不认识字,根本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因此学习情况较为一般。更有甚者,由于观念过于守旧,大部分的老人将儿童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更突显出留守儿童教育困难的问题。
三、留守儿童存在家庭经济两极化的问题。
我经过走访得知,一部分的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的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虽然家长在外面打工,但是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治疗,这样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而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做生意而家庭较为富裕,这部分家长只是单纯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足的问题,导致这类孩子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甚至用钱去做不该做的事。结果是金钱贻害了这些孩子。
四、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有待加强。
虽然现实中人们对留守儿童有一些关心,但是大多限于物质上,情感上帮助的很少。对整个社会而言,对于留守儿童的关心是很不够的,虽然有很多爱心措施,但大多流于形势和表面,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如今,云南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壮大,迅速崛起。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农民工问题更加重了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云南也渐渐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为云南的农村学校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留守儿童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改变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提醒父母尽力承担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努力构筑完整的家庭体系。完整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问题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虽说是社会发展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形成是由父母主观上不满足于现有经济状况导致的,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沟通说服的方式提醒父母,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变化特别快,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照看和引导,改变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教育一旦错过了关键时期,将带来终身的遗憾,钱可以以后再挣。以此来解决孩子在留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方面还是有父母做得较好的案例。
我六年级班的学生王志钊同学,父母亲一直在外做手艺,王志钊和他的弟弟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六年级下学期,王志钊明青春期表现明显,对爷爷奶奶的话根本听不进,顶撞长辈,在学校里也经常违纪。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他的父母亲回家了一趟,并决定让王志钊的母亲留在家里照看兄弟俩,母亲在家的一小段时间后王志钊的成绩得到提高,行为习惯也得到了改善。今年5月份他的父亲对我说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的教育,关键的就是这么几年,挣钱的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做!”。由此看来,改变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在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让父母多花一一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另外,虽说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但是老师还是应该提醒父母采取多种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比如多用电话与自己的孩子联系,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互联网来与孩子进行沟通。
作为学校的教师,一定要留意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沟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提醒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如果不能常回家,则应该向孩子的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以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学校教师也不能单纯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割裂开来,而应该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师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联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包括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动态和观念等,为家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孩子教育方面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二、学校应该不断加强教育管理,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制度。
农村小学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因该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并落实“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各项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学校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失问题得到弥补。
我校在每年开学之初,就要求各班主任、科任老师以班为单位进行家访和调查,快速掌握在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的情况。一方面总体把握留守儿童在我校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另一方面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在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之后,学校还定期召开的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会,要求家长再忙也要参加会议。重点提醒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多与子女沟通交流。
学校还通过开办了一些“家校联系日”之类的活动,让家长理解学校,共同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来。学校在平时管理中要有目的的进行学生文明礼仪方面的教育,提醒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追求,什么是高雅的情趣。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中,学校不泛泛而谈,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教师还要身兼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角色,教会学生劳动,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交往,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教会学生生活。总之,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教师不能把教育单纯理解为“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把教育理解为塑造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三、学校要不断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和上报,争取教育部门及上级党政部门的支持。
留守儿童问题表面上看是学校教育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要创造条件与基层村民委员会取得一致的意见,与基层村民委员会一道,共同解决一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比如,学校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如果有麻烦和困难,可以争取村委会的支持,有一次,我校一名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因为思念父母,在晚睡前偷偷喝了两瓶啤酒而酒醉,值班教师在发现之后,及时与村委会取得了联系,村主任找到了该学生的爷爷,并陪伴家长(留守儿童的爷爷)一起将学生送去医院治疗。这类麻烦村委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事件时有发生,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使这类事情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对于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导致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各类资助,来缓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困难问题。我校在平时争取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的支持,还争取到了“爱心小站”、“银都水乡公司”、“希望工程”等项目的支持。这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困难问题,也使一部分家长回到了子女身旁,让很多儿童不再留守。
2、缺少实践指导,学生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惜老师为应试教育所累,整日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加之山区就本来比较闭塞,甚至一些寄宿制学校因为安全要求的禁锢,语文教学成了狭隘的封闭式教育。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的写作积累过程中才能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也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作灵感的。多少年来,农村教师上作文课都是一支粉笔打天下。作文教学的程序无非是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作文题目老套的为数也不少。教师关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可见,改革作文教学方法,变换作文训练形式,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积累少,没有丰富的体验,作文就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无物,就出现了千篇一律的作文,写母爱就是黑夜背自己看病,写感动就是给老奶奶撑伞,写难忘就是拾金不昧,没有新意,枯乏无味。
3、平时课堂重视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作文训练量普遍偏少。
平时课堂重视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作文训练量普遍偏少,这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阅读教学课堂容易组织,学生上课也兴趣浓厚,且上级安排的教学观摩或者示范课往往都放在阅读教学上,而且对于一位教师的教学效果仍然以期终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考评依据,甚至,在教师年终考核、绩效工资的发放中,成绩的好坏起决定性作用。从教学“实惠”角度出发,许多教师认为,作文指导课见效不大,指导的多寡,写作次数的多少,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初中阶段,难以见到明显的成效。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没有“成果”的“无底洞”中,倒不如“扎扎实实”地把时间用在“一针见血”的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上,从而大大压缩了作文指导课和写作课时间,作文往往成为“放羊式”教学。
4、学生课外书籍少、阅读量小也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成果。
首先家长经济投入有限,家庭读书气氛不浓。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他们认识不到大量阅读对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他们眼里,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考好数理化就足够了,对学生看课外书加以制止。另一方面,农村家庭收入较低,再加上农村学生的大多数家长认为给子女买课外书是一种浪费,更有甚者,个别同学阅读课外书还被家长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几乎不买课外阅读。
其次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缺人力、缺建筑、缺书籍、缺规范管理、缺领导重视,这“五缺”直接导致农村学校没个像样的甚至是能正常运用的图书室,即使上级部门给配套点图书,也只是摆在那里让上级检查时看看,平时很少投入使用。且农村孩子没有一些好读书的习惯和兴趣,即使有点空余时间都喜欢在操场、校园里跑跑跳跳、吵吵闹闹,很少有学生能专心致志的去读读有价值的书籍。
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每个在农村工作的语文教师,不由得深感忧虑和痛心,那么该如何来扭转这一局面呢? 二、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转变观念,明确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1]
首先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而且,作文教学以其独有的教学内容、训练方式和训练过程,还能集中反映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语文知识基础掌握及语文技能运用等方面的情况。因之也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这点,是语文学科内部其他部分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作文是书面文字的表达,也是思想的表露。俗话说:“文如其人”。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学生做人。在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感受生活,说真话、说实话,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操,树立良好的文德文风,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丰富情感,陶冶性情,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从来都不单纯是校内课内教和学的结果。它常要冲破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扩展和延伸。在日常教学组织的种种活动:如组织业余创作小组、报道小组、评论小组,办板报、办手抄报,调查考察、参观访问等课外活动中,写作占有重要地位,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有关。
2、遵从作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重视作文教学,熟悉学情,教师不能把作文教学看成可有可无,也不能因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课外阅读少,书写习惯不好,表达能力不强而束手无策。在中学起始阶段,我们教师面对这样的学情,就要以退为进,降低要求,先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如有一个好的书写习惯,喜欢阅读课外书,勤做摘抄,然后循序渐进。在作文教学中按照“命题、研究、指导、写作、评改、后记”六个科学规律环节,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作文难写,主要是无材料,如果有了“米”,相信大部分学生是可以成为“巧妇”的。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写作范围,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研究、搜集、整理材料,接着指导学生哪些材料为文所用,进入写作,之后是评改,最后是学生对本次作文训练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后记”环节也很重要,这对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一次作文训练的时间虽是长了些,但效果很好。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面对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边缘山区学校,“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究其原因,学生的写作兴趣淡漠,写作积极性不够不可小视。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课标也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好作文。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形象描写时,让他们写自己熟悉的人或喜爱的人物形象,如父母、同学、老师、孙悟空、猪八戒等等,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同学们就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的,就会把人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当自己的灵感出现时,就及时的把它写下来,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要善于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要让学生懂得,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对自己了解的人、事、物才容易写得生动具体。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种菜摘茶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
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作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篇富有生活气息、真实而有农村特点的文章就完成了。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郁郁青青的山林、一望无际的庄稼,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农村生活有利于学生收集农村素材。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长此以往,慢慢地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来了。
3、同生活密切结合,注重积累,严格训练。
在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可成为学生写作冲动的契机,成为学生提炼思想、构思文章的客观基础,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尽可能地具体了解学生的情况,致力于疏通学生作文同生活的渠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日记的习惯,写真感,说真话,积累写作素材,在学校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有效积极开展,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写作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当"教练",而不是当“讲师”,更不是“甩手掌柜”,作文训练要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与阅览室的作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三昧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拓宽教学的处延,让生活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一个学期除了完成教材要求的作文训练外,平时应要求学生经常练笔。
4、以说促写、写评结合,创新作文教学模式。[2]
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在作文评改中要创新评阅方式,由老“一支笔”向多种方式转变,如可以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为农村初中来说,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路还很长,而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松元《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几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