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导演林墨制作过中国石化、福田汽车、乾隆杯酒、太子奶等一些商业广告,也担任过一些电影的执行导演和编剧,但是他更多的梦想是做出与众不同的类型电影。于是在2008年他和好友云中创立了神经映像,尝试一些新的影像风格。
他选择的摄像机是索尼的PMW-EX1,虽然第一次用这款机型拍片,目的又是要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但是这个未知数X吸引着他去挑战不同的影像表达。
确定机型
首先从故事的主题上来说,整个故事在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基调下,在场景的区别会有很大的反差,从光的角度上考虑,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的光比会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一部宽容度更好的机器。其次,我在整个分镜头组合的设计上,设计了大量的运动镜头,需要一款更轻便更易运动,运动起来质量更高的机器,然后就是这次拍摄的场景主要是以实景为主,而且有很多局促的空间,所以在可利用的实景空间内布光和摄影机体积所占的空间决定了我们不能选择太大的机器,最后决定使用比较轻便的小型高清摄影机。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选择的Panasonic的HVX200,后来听说了这款机器,但是并没有实际使用过,之后身边的一个哥们儿用它拍了个广告,回来在高清监视器上看,画面质量实在是令人惊艳,宽容度、锐度等和其他的小机器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就是和F900比,它也并不差太多,所以这款机器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筹备的时候,我们主要在松下的HVX200和索尼EX1之间选择,后来经过试片,觉得HVX200在低照度上跟SONY的EX1有差距,宽容度上也稍显逊色,所以后来就定了用EX1作为这次拍摄的首选。
电影创作中的便利
我觉得单从机器谈机器的话,未免太过偏颇,但是从实际运用中和布光联系起来说的话,就会比较客观公正。我们拍摄的场景主要是,一个家里,一个车库,然后之间串联起来楼道、电梯间、电梯内和安全通道。故事的发展也是层层递进,由现实到超现实,一点一点地发生空间的变化,所以在开始阶段家里面的戏的时候,我们选择了50mm的标准镜头进行拍摄,也就是EX1镜头刻度10左右,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捎带一点点跟摇,为了更像电影的运动效果,选择了24p的模式,快门速度也调到了相应得1/48每秒,增益调到-3db挡。
在布光设计上以自然写实为主,主要反映的屋子内真实环境,在灯的选择上主要以kinoflo作为环境的主光源,两个650W钨丝灯为辅助。为了适当地加大反差,加强暗部的对比度,选择了Std4的伽玛曲线。
在整个屋子的正、侧、内分别有一面镜子,而且在镜子和镜子在空间上也要有个呼应,在镜头设计中,往往是在这个镜子内要看到那个镜子,镜子和镜子周围的空间又要通过镜子连接起来,所以这个时候EX1小巧的体积可谓帮了大忙,他有效的避免了镜子和镜子之间联系的穿帮,试想如果换一个体积稍大点的摄影机,这些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组合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随着情节的递进到了车库的时候,为了塑造那种极端的空间环境,在整个环境的布光上加大了光比,以强调车库内的明暗对比,在灯的选择上,以一个1.2的镝灯为主光源,通过4个kinoflo做分区域的补光。
在运动中的特写镜头,我们主要以灯笼为主,解决在运动中的脸部补光,因为高清在暗部的层次要比亮部丰富很多,在加大反差中为了得到更好的亮部层次,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了Cine1的伽玛曲线。
在车库的第二部分,我们主要以30多根三级色管灯为主,在车库的顶部每2—3米的距离用管灯布出来一个光区,然后适当的用黑卡控制光区。由于车库实在太大,而且我们的灯又实在有限,EX1低照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把增益调到了+6挡,但是回去看素材的时候,暗部嗓点的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大范围一片一片的颗粒,反倒是在低光下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胶片的轻微颗粒,这样的效果还是有点惊人的。还有就是它的焦点辅助功能,随时可以通过放大功能或者通过焦点颜色辅助功能找到你想要的焦点,尤其是焦点颜色辅助功能在拍摄运动镜头中还是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你随时可以看到焦点的位置,做出适当得调校,但是如果在拍摄全景的时候,我还是建议要zoom in到最长焦段对好焦点再拉出,这样在全景中的焦点才会更加的准确。
快门速率之间画面的区别
我觉得EX1在快门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创新的,尤其快门角度概念,让传统摄影师非常的舒服,这个角度,非常类似于胶片摄影机的叶子板,所以有这样的设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类似于电影的效果的。还有慢快门、逐格、升降格,虽然有限,还是带来了很多快感,你要想拍出王家卫《重庆森林》般的画面效果,EX1没有任何问题,对于独立制片来说,恐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但是,EX1的快门速率之间有一个关系,如果不掌握,可能会让有些朋友失望,我经常听到有些朋友说,为什么这个高清的机器怎么拍出来画面一点都不行,甚至不如标清摄影机。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问题的话,可能就是拍摄习惯造成的误区了,首先高清焦点一定要准,跑焦的事情在标清时代还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但是在高清时代,这就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这个快门速率的关系,速率越高画面越锐利,1/48每秒和1/96每秒所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和运动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选择1/48每秒,因为它是最接近电影的运动速率,拍回来的素材确实会让你有一种电影感。EX1八种预设曲线之间的差别
EX1的预设曲线大体分为两种Std 标准伽玛和Cine电影伽玛,其中每个又分为四种,Std主要是忠实的对场景进行还原,主要用于普通视频和电视的拍摄,而Cine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和层次具有与传统电影拍摄类似的效果,更多地运用于独立制片的创作。
Std伽玛曲线,它能够真实的还原所拍摄的画面,其中又以Std3为标准,相比Std3,Std1预设的暗部的对比度有所降低,中间亮度的对比度有所增加,Std2在暗部的对比度上又不及Std3,Std4又比Std3更加的强调了暗部的对比度。这也是为什么我和摄影师在屋子里柔光的环境中选择Std4的原因。
Cine伽玛曲线是为了拍摄出类似于电影的画面效果,所以它在整体上弱化了画面的暗部对比度,增强了画面亮部区域的层次。但是Cine1让暗部对比度变得更加平滑,亮部的层次变化却被加深,而Cine2与Cine1又极为相似,但是它将视频信号限制在了100%视频电平之下,所以更利于后期调校,cine3对亮部和暗部对比度加深的效果要强于Cine1和Cine2,着重强调黑色区域的层次变化,Cine4对暗部的强化效果要比Cine3更强。有了这些参考就可以在场景中,调用最适当的伽玛曲线。
瑜中微瑕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也确实有一些,它的MACRO的功能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实质作用,而且大特写大到一定程度后,焦点就对不上,所以只能把焦距再回拉。当然拿这个小机器去跟MACRO镜头去比是有些不厚道,但是我们当然要在最大的范围内榨取它的潜能。
还有就是它的广角附加镜VCL—EX0877,0.8×的转换还是有点不够,本来EX1的原配镜头的最广角端转换过来就已经到30mm了,加上个0.8×的广角也才24mm。显然的不够,最讨厌的是广角的焦段没有加多少,反倒是畸变特别大,画面变形得特别严重,色散解决的倒还好,如果真的需要广角,我觉得还可以试下世纪光学的一款0.6×的广角,我没有试过,不过大家可以试试看。
剩下的就是一些小问题了,比如说:开关的设计让人非常不舒服,稍不留意就开过,电池的续航能力有限,机器太费电,一块BC-U60的电池用不到4个小时,一薄一厚也用不到6个小时。另外就是附件太贵,不过也秉承了SONY的一惯传统。
实用EX1的后期体会
后期我用的是Final Cut Pro没有任何问题,不像之前所说的不能剪辑,而且非常的便利,之前需要转挡但是在升级到6.02的log之后,可以直接批转,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我觉得这种无带化的作业,必然是将来的趋势。
但是EX1由于采取帧间压缩,还是不太适合大量的后期特效合成,在经过几次后期折腾后,它的画面的质量明显的发糊,没有以前的锐利,觉得如果要用的大量后期合成的项目,EX1还是不太适合,但是对于独立电影来说,它的质量已经相当的惊人了,所以我们在合理范围内也不能要求得太多,毕竟他还是一个10万以下的小机器啊,不能非得拿F900的素质要求它。
精神
科技的进步使得进入影像的门槛越来越低,再早几年独立制作弄出这么高质量的东西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努力去玩儿,相信这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这么好的条件,还想什么,努力去做吧,没准下一个票房英雄就在我们之间。
他选择的摄像机是索尼的PMW-EX1,虽然第一次用这款机型拍片,目的又是要达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但是这个未知数X吸引着他去挑战不同的影像表达。
确定机型
首先从故事的主题上来说,整个故事在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基调下,在场景的区别会有很大的反差,从光的角度上考虑,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的光比会越来越大,所以需要一部宽容度更好的机器。其次,我在整个分镜头组合的设计上,设计了大量的运动镜头,需要一款更轻便更易运动,运动起来质量更高的机器,然后就是这次拍摄的场景主要是以实景为主,而且有很多局促的空间,所以在可利用的实景空间内布光和摄影机体积所占的空间决定了我们不能选择太大的机器,最后决定使用比较轻便的小型高清摄影机。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还是选择的Panasonic的HVX200,后来听说了这款机器,但是并没有实际使用过,之后身边的一个哥们儿用它拍了个广告,回来在高清监视器上看,画面质量实在是令人惊艳,宽容度、锐度等和其他的小机器简直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就是和F900比,它也并不差太多,所以这款机器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始筹备的时候,我们主要在松下的HVX200和索尼EX1之间选择,后来经过试片,觉得HVX200在低照度上跟SONY的EX1有差距,宽容度上也稍显逊色,所以后来就定了用EX1作为这次拍摄的首选。
电影创作中的便利
我觉得单从机器谈机器的话,未免太过偏颇,但是从实际运用中和布光联系起来说的话,就会比较客观公正。我们拍摄的场景主要是,一个家里,一个车库,然后之间串联起来楼道、电梯间、电梯内和安全通道。故事的发展也是层层递进,由现实到超现实,一点一点地发生空间的变化,所以在开始阶段家里面的戏的时候,我们选择了50mm的标准镜头进行拍摄,也就是EX1镜头刻度10左右,主要以固定镜头为主捎带一点点跟摇,为了更像电影的运动效果,选择了24p的模式,快门速度也调到了相应得1/48每秒,增益调到-3db挡。
在布光设计上以自然写实为主,主要反映的屋子内真实环境,在灯的选择上主要以kinoflo作为环境的主光源,两个650W钨丝灯为辅助。为了适当地加大反差,加强暗部的对比度,选择了Std4的伽玛曲线。
在整个屋子的正、侧、内分别有一面镜子,而且在镜子和镜子在空间上也要有个呼应,在镜头设计中,往往是在这个镜子内要看到那个镜子,镜子和镜子周围的空间又要通过镜子连接起来,所以这个时候EX1小巧的体积可谓帮了大忙,他有效的避免了镜子和镜子之间联系的穿帮,试想如果换一个体积稍大点的摄影机,这些镜头和镜头之间的组合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随着情节的递进到了车库的时候,为了塑造那种极端的空间环境,在整个环境的布光上加大了光比,以强调车库内的明暗对比,在灯的选择上,以一个1.2的镝灯为主光源,通过4个kinoflo做分区域的补光。
在运动中的特写镜头,我们主要以灯笼为主,解决在运动中的脸部补光,因为高清在暗部的层次要比亮部丰富很多,在加大反差中为了得到更好的亮部层次,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了Cine1的伽玛曲线。
在车库的第二部分,我们主要以30多根三级色管灯为主,在车库的顶部每2—3米的距离用管灯布出来一个光区,然后适当的用黑卡控制光区。由于车库实在太大,而且我们的灯又实在有限,EX1低照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把增益调到了+6挡,但是回去看素材的时候,暗部嗓点的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大范围一片一片的颗粒,反倒是在低光下产生了一种类似于胶片的轻微颗粒,这样的效果还是有点惊人的。还有就是它的焦点辅助功能,随时可以通过放大功能或者通过焦点颜色辅助功能找到你想要的焦点,尤其是焦点颜色辅助功能在拍摄运动镜头中还是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你随时可以看到焦点的位置,做出适当得调校,但是如果在拍摄全景的时候,我还是建议要zoom in到最长焦段对好焦点再拉出,这样在全景中的焦点才会更加的准确。
快门速率之间画面的区别
我觉得EX1在快门设计上还是有很多创新的,尤其快门角度概念,让传统摄影师非常的舒服,这个角度,非常类似于胶片摄影机的叶子板,所以有这样的设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类似于电影的效果的。还有慢快门、逐格、升降格,虽然有限,还是带来了很多快感,你要想拍出王家卫《重庆森林》般的画面效果,EX1没有任何问题,对于独立制片来说,恐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但是,EX1的快门速率之间有一个关系,如果不掌握,可能会让有些朋友失望,我经常听到有些朋友说,为什么这个高清的机器怎么拍出来画面一点都不行,甚至不如标清摄影机。我觉得如果是这样的问题的话,可能就是拍摄习惯造成的误区了,首先高清焦点一定要准,跑焦的事情在标清时代还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但是在高清时代,这就是一个必须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就是这个快门速率的关系,速率越高画面越锐利,1/48每秒和1/96每秒所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和运动感觉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选择1/48每秒,因为它是最接近电影的运动速率,拍回来的素材确实会让你有一种电影感。EX1八种预设曲线之间的差别
EX1的预设曲线大体分为两种Std 标准伽玛和Cine电影伽玛,其中每个又分为四种,Std主要是忠实的对场景进行还原,主要用于普通视频和电视的拍摄,而Cine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和层次具有与传统电影拍摄类似的效果,更多地运用于独立制片的创作。
Std伽玛曲线,它能够真实的还原所拍摄的画面,其中又以Std3为标准,相比Std3,Std1预设的暗部的对比度有所降低,中间亮度的对比度有所增加,Std2在暗部的对比度上又不及Std3,Std4又比Std3更加的强调了暗部的对比度。这也是为什么我和摄影师在屋子里柔光的环境中选择Std4的原因。
Cine伽玛曲线是为了拍摄出类似于电影的画面效果,所以它在整体上弱化了画面的暗部对比度,增强了画面亮部区域的层次。但是Cine1让暗部对比度变得更加平滑,亮部的层次变化却被加深,而Cine2与Cine1又极为相似,但是它将视频信号限制在了100%视频电平之下,所以更利于后期调校,cine3对亮部和暗部对比度加深的效果要强于Cine1和Cine2,着重强调黑色区域的层次变化,Cine4对暗部的强化效果要比Cine3更强。有了这些参考就可以在场景中,调用最适当的伽玛曲线。
瑜中微瑕
如果要说缺点的话,也确实有一些,它的MACRO的功能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实质作用,而且大特写大到一定程度后,焦点就对不上,所以只能把焦距再回拉。当然拿这个小机器去跟MACRO镜头去比是有些不厚道,但是我们当然要在最大的范围内榨取它的潜能。
还有就是它的广角附加镜VCL—EX0877,0.8×的转换还是有点不够,本来EX1的原配镜头的最广角端转换过来就已经到30mm了,加上个0.8×的广角也才24mm。显然的不够,最讨厌的是广角的焦段没有加多少,反倒是畸变特别大,画面变形得特别严重,色散解决的倒还好,如果真的需要广角,我觉得还可以试下世纪光学的一款0.6×的广角,我没有试过,不过大家可以试试看。
剩下的就是一些小问题了,比如说:开关的设计让人非常不舒服,稍不留意就开过,电池的续航能力有限,机器太费电,一块BC-U60的电池用不到4个小时,一薄一厚也用不到6个小时。另外就是附件太贵,不过也秉承了SONY的一惯传统。
实用EX1的后期体会
后期我用的是Final Cut Pro没有任何问题,不像之前所说的不能剪辑,而且非常的便利,之前需要转挡但是在升级到6.02的log之后,可以直接批转,效率还是非常高的,我觉得这种无带化的作业,必然是将来的趋势。
但是EX1由于采取帧间压缩,还是不太适合大量的后期特效合成,在经过几次后期折腾后,它的画面的质量明显的发糊,没有以前的锐利,觉得如果要用的大量后期合成的项目,EX1还是不太适合,但是对于独立电影来说,它的质量已经相当的惊人了,所以我们在合理范围内也不能要求得太多,毕竟他还是一个10万以下的小机器啊,不能非得拿F900的素质要求它。
精神
科技的进步使得进入影像的门槛越来越低,再早几年独立制作弄出这么高质量的东西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努力去玩儿,相信这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这么好的条件,还想什么,努力去做吧,没准下一个票房英雄就在我们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