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
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如何使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1 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应当进行有效地备课。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要保证备课内容的科学性。所谓的科学性就是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在备课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材展开。只有保证了备课活动的科学性,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进行。其次,把创新融入到备课过程中来。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都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教材为依托,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其它的内容,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以便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要认真“备学生”。学生之间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因素,要明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只有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以后,才能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产生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新鲜、好奇。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如“鬼火”的产生——自然界磷的自燃现象,礼花、炮竹的生产工艺和燃放原理,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经济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胰岛素的合成)与危害(化学污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魔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网络、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3 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部分一向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努力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十分关键。化学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重点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并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能力的培养上,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按照要求的实验步骤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在这种情境下,能力能不能有所提高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能不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实验步骤,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一些记实验、背实验的实验教学就应运而生了。事实上,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因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旧知识,同时还要探索新知识,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拥有探索思考的机会,才有可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4 有效地对学生发出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却没有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是自顾自地讲课,与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而有些教师则把提问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提问活动。事实上,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明智之举。要想发挥提问的作用,教师就要想办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一般要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所提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倘若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不易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二是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渐渐打开思路,使学生获得发展。
5 有效地创设教学氛围的民主和谐化
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感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化学教学的特点。而《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能与人和睦相处,利用自然、乐于助人,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进行实验。只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师生的能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如何使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1 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就应当进行有效地备课。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要保证备课内容的科学性。所谓的科学性就是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在备课的时候紧紧围绕着教材展开。只有保证了备课活动的科学性,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朝着科学有效的方向进行。其次,把创新融入到备课过程中来。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都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教材为依托,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其它的内容,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以便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要认真“备学生”。学生之间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因素,要明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只有对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以后,才能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
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产生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新鲜、好奇。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如“鬼火”的产生——自然界磷的自燃现象,礼花、炮竹的生产工艺和燃放原理,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经济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益(胰岛素的合成)与危害(化学污染)。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魔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网络、模型、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3 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部分一向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努力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十分关键。化学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就要重点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并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能力的培养上,而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按照要求的实验步骤成功地完成了实验。在这种情境下,能力能不能有所提高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能不能清楚地记得这些实验步骤,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一些记实验、背实验的实验教学就应运而生了。事实上,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因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旧知识,同时还要探索新知识,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拥有探索思考的机会,才有可能取得创造性的成就。
4 有效地对学生发出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却没有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是自顾自地讲课,与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而有些教师则把提问活动贯穿了整节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提问活动。事实上,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明智之举。要想发挥提问的作用,教师就要想办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提问。有效的提问一般要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所提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倘若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不易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只有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二是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由较为简单的问题入手,然后层层递进,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渐渐打开思路,使学生获得发展。
5 有效地创设教学氛围的民主和谐化
实践证明,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是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感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生在此氛围下就能主动建构合作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化学教学的特点。而《化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同生活就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会交往,学会交流,学会关心,学会协调,学会合作,能与人和睦相处,利用自然、乐于助人,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化学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很多,可以进行合作讨论问题,合作进行实验。只要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师生的能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