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个性更张扬、更叛逆。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学生顶撞教师、师生间发生冲突的情况,此时若不能正确处理,可能会让教师在学生面前无法下台或引发更大的冲突而不好收场。至今仍然难忘自己经历过的一个教学案例:一次我在课堂上检查某学生的作业,发现一位学生的字写得张牙舞爪,一生气就把他的作业本丢在了地上。学生看着我不敢言语,但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了一种不服气、不屑一顾的态度。心里那股无名火腾得升起,大声呵斥其把作文本捡起来。不料他无动于衷,第二次命令他,他依然不动,第三次再也按捺不住,拉过去让他捡本子。谁料想他推了我一把对着我大声说:“谁丢的谁捡!”当时我有孕在身,冷不防的一推差点令我跌倒,一身冷汗的同时恨得我直咬牙。幸亏当时同事路过,把这位学生叫出去教育了。
这样的师生冲突事件在平常教学中是非常多见的,有时教师由于恨铁不成钢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极易和学生发生不良冲突,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师生间的冲突是如何产生的,怎样缓解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冲突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如此,当这些想法或意见产生冲突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矛盾。
1.冲突的界定。
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社会学者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的。”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课堂中师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师生课堂冲突之解析。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地位、角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或价值观、目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双方之间隐蔽的或公开的对立、对抗的社会互动过程。相对于一般社会冲突而言,师生冲突限于具有独立意识的成人与有待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之间。由于年龄、能力、阅历、学识、所处社会环境、地位以至于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等都有所不同,他们观察同一事物或问题的角度自然发生差异,他们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不可能一致。这种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大,甚至激化,就会上升为冲突。
二、冲突类型
师生冲突是师生双方在正式或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紧张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按冲突产生的原因划分,有学生过错冲突和教师过错冲突。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产生错误,学生如此,老师也如此,老师也有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的时候。此时,他们往往顾及面子,未能及时矫正,引起学生不满而导致冲突,再加上学生自控能力差,特别容易和教师发生矛盾,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2.按冲突发生的环境划分,有课堂冲突和课下冲突。
课下冲突一般在课间或校外因偶发事件而发生。实质上,这类冲突往往是课堂冲突的延伸,即由于师生课堂上发生过冲突或由于长期隔膜形成的偏见、成见,在课外某一特定场合或环境中因某一事端而引发。
3.按冲突涉及的范围划分,有师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冲突。
个体冲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影响范围小,但对学生及教师个人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更深刻。群体冲突包括一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冲突、一个学生与教师群体的冲突、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冲突。
4.按冲突形成的过程划分,有持续性冲突和偶发性冲突。
持续性冲突分为酝酿、触发和极化三个阶段;偶发冲突没有复杂的过程,大多因教师让步或学生收敛不良行为避免事态继续发展或扩大。
正如沃勒所言,“教师和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求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程度如何隐而不显,它总是存在。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与儿童自发性的生活欲望是相对的”。教师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会着重于严格控制,不惜采取批评、斥责、谩骂甚至体罚的手段维持班级纪律。这样,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
三、冲突的影响
由于师生之间角色地位的差距,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地位,在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对表达方式不能接受,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引起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唯一办法就是“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而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成人、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家长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呈现。但很多教师对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殊心理现象认识不足,不能客观看待,更缺乏预设的应对策略。
不管在什么课堂上,我们时常观察到许多学生存在问题行为。如吃零食、讲话、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干扰其他学生听课;还有对老师不满故意做出挑衅行为等,学生有了这些行为后,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维护课堂纪律,因而必须采取一些适当的控制方法,如命令、训斥、惩罚、监督等,对学生加以管教。在管教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服或教师不理智的行为,导致师生冲突由一般性冲突升级为对抗性冲突。
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丰富、超前消费、自我中心的影响冲击着青少年一代,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有时甚至情绪紧张、焦躁不安,导致心理疾病。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数量增加,使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面临新问题。
师生的对抗性冲突行为容易造成师生双方的对立情绪,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波动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冲突中的对抗行为容易使冲突双方的身体健康遭到伤害。教师一时的非理智行为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终身遗憾。 在对抗性冲突中,教师如果不慎给学生造成伤害,则免不了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的制裁。这样教师不仅没有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反而使自己犯了另一个错误,造成终身遗憾。
课堂上的师生对抗性行为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是师生课堂冲突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将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
原本属于课堂内的教育问题,可能会因师生的对抗性冲突而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管理资源的付出。此外,师生的对抗性冲突可能给学校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影响学校声誉和形象。
四、解决冲突的策略
如何解决师生冲突,创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主要策略有:
1.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老师的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通过生活上关心学生,学生感到学校就像自己的家,老师就像自己的家长。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爱老师。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下解脱出来,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谐的沟通促进缓解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特别高年级学生,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教师,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已有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接受程度不同。教师个人素质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更在师生关系上决定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的,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步。从细节上看,教师一个得体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语、一脸灿烂的微笑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学生赏心悦目。
3.制定完善的课堂常规。
授课中必须组织教学,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要有积极应对的技巧,对违纪事件的发生要有预见性。教师执行课堂常规时要注意:①自己率先垂范;②公平公正;③不要过于敏感苛求。
4.转变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教师只需运用眼神、手势就可以制止一些违纪行为;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演变成一场课堂冲突。学生是一个有感情、需要、愿望和尊严并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难免有缺点。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珍视学生的价值,不能从情感和人格上随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5.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能够教会学生处理自己的事情,处理班级的事情,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堂违纪这一棘手问题。教师如能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正确处理冲突,减少负面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
以下几种控制、处理课堂纪律的技术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尝试使用。
教师通过注视、摇头、手势,讲课过程中突然停顿、咳嗽,走近违纪学生或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利用暗示控制法控制课堂纪律对教学进程的影响最小,其使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敏感性及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对处理刚发生的轻微的课堂纪律现象效果最佳,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最小。
这样的师生冲突事件在平常教学中是非常多见的,有时教师由于恨铁不成钢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极易和学生发生不良冲突,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师生间的冲突是如何产生的,怎样缓解冲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冲突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如此,当这些想法或意见产生冲突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矛盾。
1.冲突的界定。
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美国社会学者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冲突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的。”社会冲突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课堂中师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师生课堂冲突之解析。
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地位、角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或价值观、目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双方之间隐蔽的或公开的对立、对抗的社会互动过程。相对于一般社会冲突而言,师生冲突限于具有独立意识的成人与有待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之间。由于年龄、能力、阅历、学识、所处社会环境、地位以至于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等都有所不同,他们观察同一事物或问题的角度自然发生差异,他们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不可能一致。这种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大,甚至激化,就会上升为冲突。
二、冲突类型
师生冲突是师生双方在正式或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紧张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按冲突产生的原因划分,有学生过错冲突和教师过错冲突。
每个人都有缺点,都会产生错误,学生如此,老师也如此,老师也有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的时候。此时,他们往往顾及面子,未能及时矫正,引起学生不满而导致冲突,再加上学生自控能力差,特别容易和教师发生矛盾,冲突自然就产生了。
2.按冲突发生的环境划分,有课堂冲突和课下冲突。
课下冲突一般在课间或校外因偶发事件而发生。实质上,这类冲突往往是课堂冲突的延伸,即由于师生课堂上发生过冲突或由于长期隔膜形成的偏见、成见,在课外某一特定场合或环境中因某一事端而引发。
3.按冲突涉及的范围划分,有师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冲突。
个体冲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影响范围小,但对学生及教师个人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更深刻。群体冲突包括一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冲突、一个学生与教师群体的冲突、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冲突。
4.按冲突形成的过程划分,有持续性冲突和偶发性冲突。
持续性冲突分为酝酿、触发和极化三个阶段;偶发冲突没有复杂的过程,大多因教师让步或学生收敛不良行为避免事态继续发展或扩大。
正如沃勒所言,“教师和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求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程度如何隐而不显,它总是存在。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与儿童自发性的生活欲望是相对的”。教师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会着重于严格控制,不惜采取批评、斥责、谩骂甚至体罚的手段维持班级纪律。这样,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
三、冲突的影响
由于师生之间角色地位的差距,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地位,在交往中处于优势地位,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学生对表达方式不能接受,从而产生对立情绪,引起师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许多教师认为管束“问题学生”的唯一办法就是“狠”,必须压服他们,务必把他们的锐气“磨平”。而处于叛逆期的学生对成人、与之发生冲突的教师、家长普遍抱有成见,主要以逆反心理呈现。但很多教师对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殊心理现象认识不足,不能客观看待,更缺乏预设的应对策略。
不管在什么课堂上,我们时常观察到许多学生存在问题行为。如吃零食、讲话、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干扰其他学生听课;还有对老师不满故意做出挑衅行为等,学生有了这些行为后,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维护课堂纪律,因而必须采取一些适当的控制方法,如命令、训斥、惩罚、监督等,对学生加以管教。在管教过程中,由于学生不服或教师不理智的行为,导致师生冲突由一般性冲突升级为对抗性冲突。
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丰富、超前消费、自我中心的影响冲击着青少年一代,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有时甚至情绪紧张、焦躁不安,导致心理疾病。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数量增加,使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面临新问题。
师生的对抗性冲突行为容易造成师生双方的对立情绪,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波动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冲突中的对抗行为容易使冲突双方的身体健康遭到伤害。教师一时的非理智行为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的终身遗憾。 在对抗性冲突中,教师如果不慎给学生造成伤害,则免不了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的制裁。这样教师不仅没有使学生认识到错误,反而使自己犯了另一个错误,造成终身遗憾。
课堂上的师生对抗性行为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这是师生课堂冲突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它将使整个课堂教学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
原本属于课堂内的教育问题,可能会因师生的对抗性冲突而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增加社会管理资源的付出。此外,师生的对抗性冲突可能给学校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影响学校声誉和形象。
四、解决冲突的策略
如何解决师生冲突,创建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研究,主要策略有:
1.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老师的爱心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通过生活上关心学生,学生感到学校就像自己的家,老师就像自己的家长。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学生觉得老师爱他、重视他,才敢接近老师,才乐意接近老师,才能真正爱老师。每一位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下解脱出来,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心声,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谐的沟通促进缓解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特别高年级学生,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教师,对老师的一言一行已有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接受程度不同。教师个人素质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更在师生关系上决定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的,这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步。从细节上看,教师一个得体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语、一脸灿烂的微笑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学生赏心悦目。
3.制定完善的课堂常规。
授课中必须组织教学,对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要有积极应对的技巧,对违纪事件的发生要有预见性。教师执行课堂常规时要注意:①自己率先垂范;②公平公正;③不要过于敏感苛求。
4.转变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教师只需运用眼神、手势就可以制止一些违纪行为;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演变成一场课堂冲突。学生是一个有感情、需要、愿望和尊严并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自身身心发展特点的人,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难免犯错误,难免有缺点。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珍视学生的价值,不能从情感和人格上随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5.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如果能够教会学生处理自己的事情,处理班级的事情,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堂违纪这一棘手问题。教师如能掌握一些化解冲突的技巧,正确处理冲突,减少负面影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
以下几种控制、处理课堂纪律的技术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尝试使用。
教师通过注视、摇头、手势,讲课过程中突然停顿、咳嗽,走近违纪学生或轻敲桌子等方法暗示学生。利用暗示控制法控制课堂纪律对教学进程的影响最小,其使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敏感性及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对处理刚发生的轻微的课堂纪律现象效果最佳,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