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中心”这一概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微中心”的概念及怎样建设“微中心”,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廊坊市建设“微中心”为例,研究分析廊坊市在建设“微中心”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从中抽象出一般理论,助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微中心;廊坊市;京津冀协同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5031
1“微中心”的概念
“微中心”是指和大都市中心城區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通过承担某种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一定的聚集能力、能够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区域性小城市或者功能性板块。
“微中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规划建设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以此来加快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1]
2建设“微中心”的途径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微中心”建设。
在这里要明确的是,“微中心”是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其规划建设要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好国家层面的相关工作,如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强化“微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等。
(2)遵循规律,有层次、分阶段推进“微中心”建设。
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比如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和韩国的首尔等,在其建设“微中心”的过程中,就是遵从了由浅入深、逐步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在“微中心”的选址中,要坚持与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距离,并且需要具有快捷的交通和一定的空间规模。
(3)明确“微中心”的特色功能定位。
“微中心”建设必须明确其功能定位,结合所在地区的综合条件,建设具有特色功能的中小城市,从而达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的。同时,要对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吸引特色产业集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从而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4)加强“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微中心”所在地要想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完善本地的交通、市政等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资源的对接,实现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布局合理化;同时,要配套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本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5)试点先行,强化政策保障。
“微中心”作为京津冀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区域,应坚持先行先试,并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保障,主要包括:一是土地保障,通过国家统筹,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用地比例的合理分配;二是结合“微中心”的特色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个性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对“微中心”运营模式进行创新,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廊坊市建设“微中心”的区位优势
廊坊市位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间,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共享京津两地的资源和市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廊坊市充分利用京津平台,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从而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
廊坊毗邻京津,素有“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的美誉。由于京津两地向廊坊转移部分产业成本较低,较为便捷,同时方便资源协调配合利用,充分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而且廊坊市长期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基础设施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京津廊交通一体化等,不仅使得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还推动了廊坊市当地的发展,促进廊坊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率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同时加快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
(2)产业布局协调,辐射能力较强。
北京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本身具有超强的辐射能力,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北京市在传统产业实力雄厚,工业化程度高的基础上,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并且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北京市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拥有超强的实力,其他城市难以比拟。
相应地,廊坊市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规模,在“高端绿色”模式的带动下,发展环北京产业带,形成了农副产品供应、旅游服务配套等新兴产业,[2]可以说在北京的带动下,廊坊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规模,顺利成为“城郊型”“外向型”“科技型”新兴城市,在同北京合作方面日益密切,领域不断扩大。
(3)资源丰富共享,发展前景广阔。
从整体上来看,廊坊市乃至于整个京津冀区域紧临渤海,为各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背景,在北京这个龙头的带领下,廊坊在知名度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廊坊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源也
较为丰富,同样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环境。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京津冀地区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成果,例如互联通信、人力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扶植等,可以说,整个京津冀将以中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模式带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4)加强市场关联,推动市场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广阔,推动市场一体化将极大地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京津冀区域更好更快发展。廊坊市应当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原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使京津冀区域真正成为一体化的发展区域。
4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微中心”的建设是其中重要一极,而廊坊市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微中心”建设的典型地区,在承接特色功能疏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廊坊市环首都“微中心”建设具有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发展态势良好等的鲜明特点,[3]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提供范例经验,从而达到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弘,何芬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1).
[2]张国华交通产业空间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协同规划[J].人民论坛,2014(16).
[3]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
[关键词]微中心;廊坊市;京津冀协同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5031
1“微中心”的概念
“微中心”是指和大都市中心城區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通过承担某种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与中心城形成功能互补、有机联系,且自身具有一定的聚集能力、能够实现职住相对平衡的区域性小城市或者功能性板块。
“微中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规划建设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以此来加快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1]
2建设“微中心”的途径
(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微中心”建设。
在这里要明确的是,“微中心”是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其规划建设要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好国家层面的相关工作,如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强化“微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等。
(2)遵循规律,有层次、分阶段推进“微中心”建设。
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比如日本的东京、法国的巴黎和韩国的首尔等,在其建设“微中心”的过程中,就是遵从了由浅入深、逐步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在“微中心”的选址中,要坚持与中心城区保持适度的距离,并且需要具有快捷的交通和一定的空间规模。
(3)明确“微中心”的特色功能定位。
“微中心”建设必须明确其功能定位,结合所在地区的综合条件,建设具有特色功能的中小城市,从而达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的。同时,要对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吸引特色产业集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从而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4)加强“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微中心”所在地要想获得充分发展,必须完善本地的交通、市政等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资源的对接,实现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布局合理化;同时,要配套相关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本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
(5)试点先行,强化政策保障。
“微中心”作为京津冀区域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区域,应坚持先行先试,并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政策保障,主要包括:一是土地保障,通过国家统筹,满足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用地比例的合理分配;二是结合“微中心”的特色功能定位,加强区域个性化产业的发展;三是对“微中心”运营模式进行创新,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廊坊市建设“微中心”的区位优势
廊坊市位于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间,区位优势明显,可以共享京津两地的资源和市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廊坊市充分利用京津平台,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从而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
廊坊毗邻京津,素有“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的美誉。由于京津两地向廊坊转移部分产业成本较低,较为便捷,同时方便资源协调配合利用,充分提高了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而且廊坊市长期承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基础设施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京津廊交通一体化等,不仅使得京津两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还推动了廊坊市当地的发展,促进廊坊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率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同时加快了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整体的发展。
(2)产业布局协调,辐射能力较强。
北京市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本身具有超强的辐射能力,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北京市在传统产业实力雄厚,工业化程度高的基础上,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服务等新兴产业,并且已经初具规模。同时北京市在资金和人力等方面拥有超强的实力,其他城市难以比拟。
相应地,廊坊市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规模,在“高端绿色”模式的带动下,发展环北京产业带,形成了农副产品供应、旅游服务配套等新兴产业,[2]可以说在北京的带动下,廊坊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定规模,顺利成为“城郊型”“外向型”“科技型”新兴城市,在同北京合作方面日益密切,领域不断扩大。
(3)资源丰富共享,发展前景广阔。
从整体上来看,廊坊市乃至于整个京津冀区域紧临渤海,为各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背景,在北京这个龙头的带领下,廊坊在知名度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廊坊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源也
较为丰富,同样为京津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环境。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下,京津冀地区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成果,例如互联通信、人力资源共享、产业转移扶植等,可以说,整个京津冀将以中国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模式带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4)加强市场关联,推动市场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广阔,推动市场一体化将极大地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京津冀区域更好更快发展。廊坊市应当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原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使京津冀区域真正成为一体化的发展区域。
4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微中心”的建设是其中重要一极,而廊坊市是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微中心”建设的典型地区,在承接特色功能疏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廊坊市环首都“微中心”建设具有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发展态势良好等的鲜明特点,[3]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提供范例经验,从而达到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弘,何芬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1).
[2]张国华交通产业空间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协同规划[J].人民论坛,2014(16).
[3]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