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荣生教授指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闹、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因此,他主张首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作为定篇的选文《桃花源记》究竟应该教什么?王荣生引用了布鲁纳的一个例子来解释。布鲁纳当学生时,曾选修了理查德的课,其中的一次经历使他终身感怀。那一次,黑板上只有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色之树常春。布鲁纳说:“整整三个星期,我们学这两行诗,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我们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句有关的但写得很糟的剧本《托夸图·塔索》。在理查德独自一人讲的时候,师生常常处于一种相互问答的状态。为了这十多个字的诗句,我们学了三周。这是一种对照式的正确的阅读方法;结果我的收获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
在此,我们通过比较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何赐仁老师的课例“抓主轴 拎主线 言义相与析”与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课例“筑梦桃源迷津渡——陶渊明与《桃花源记》专题”,对定篇选文的教学内容选择作进一步分析。
一、“抓主轴 拎主线 言义相与析”课例分析
何赐仁老师的课例围绕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特征,抓住 “问津”这一关键词,结合相关语句,理解具有真实感的虚构故事的内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读透课文”。课例安排两个课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1)理解文言词句,采用了放过、分离和突出的教学策略;(2)熟读课文;(3)抓住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描写的句子,采用引入背景材料、文本细读,理清故事情节,领会课文的主旨。其中,渔人“问津”和刘子骥“问津”的细读都是贴着学情走的,陶渊明“问津”是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由于脱离了对关键词句的互文解读,教学内容没有落到实处。从总体而言,此课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停留在一般理解层面,抓住“问津”这一关节点读懂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难让学生透彻地领会课文。因此,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定篇的功能,充其量只是例文的处理方式。作者虽然认识到文言文具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特征,但教学内容只涉及“文言、文章”两个方面,而“文学、文化”层面基本没有触及。
二、“筑梦桃源迷津渡——陶渊明与《桃花源记》专题”课例分析
王中伟的专题课例共设五个课段,三十个课时,阅读的文本除《桃花源记》之外,选择了基础阅读、拓展阅读和挑战阅读的篇目26篇,其中陶渊明的诗文15篇,在形式上初步具备了定篇功能的教学特征。
第一课段,走进陶渊明:①读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了解并概括出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隐居的生活状态和“性嗜酒”的性格特点;②读懂萧统的《陶渊明传》,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概括萧统眼中陶渊明隐居的状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和思想主张;③阅读钱念孙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园》一文,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第二课段,品味田园诗文:①第一次阅读《桃花源记》,掌握“既”“即”“家”三个常见的文言词语和“鲜美”“开朗”“交通”“妻子”“无论”“不足”六个古今异义词;②阅读描写桃花源的相关语句,想象画面,画成一幅画或连环画;③提供解决问题的流程图,指导自主探究和交流“桃花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问题;④找出《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相照应的语句;⑤提供《如何读懂田园诗》知识短文,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止酒》《移居(其一)》《移居(其二)》等六首田园诗,想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场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续写《饮酒(其五)》,理解“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中的“素心人”的含义,描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场面;⑥阅读《在吟诵中感悟咏怀诗》知识短文,学会吟诵《读山海经》(其一)》《读山海经》(其十)》《杂诗(其一)》《杂诗(其二)》《杂诗(其五)》《咏荆轲》和《自祭文》,初步领会诗文的情感,积累优美的词句,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成语、典故或传说,能从炼字、修辞、用典、主题等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表达感悟。
课段三,精析评论文章:①阅读蒋勋的《〈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春水,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学习区别事实和观点;②找出史峰的《〈桃花源记〉主题另解》的观点并展开讨论;③概括提炼刘伟《〈桃花源记〉寻美踪》,学习提取中心句概括作者主要观点的方法;④结合上述课文内容,通过微写作的形式讨论刘子骥为何没有找到桃花源。
第四课段,探寻理想社会:①阅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大道之行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小国寡民”的画面,体会“小国寡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体会“大同社会”的特点,并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作比较;②阅读张晓风的剧本《武陵人》节选,揣摩剧本中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
第五课段,动笔展露才思:①阅读《〈桃花源记〉与民间传说》和《科幻:玩转科学之美》激活思维,开启科学幻想之门;②围绕陶渊明和《桃花源记》,指导传记、剧本和诗歌三类文体的写作。
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课例,相较于《桃花源记》单篇课文教学课例而言,在阅读篇目、教学内容选择、读写结合三个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围绕《桃花源记》一文选择了异常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对陶渊明和《桃花源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它对《桃花源记》这一定篇功能的发挥,仍有诸多不足。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虽然异常丰富,但核心是指向《桃花源记》的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品味、欣赏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内容基本缺失。(2)教学内容比较分散,不同课段教学内容没有有效关联起来,并指向透彻地领会《桃花源记》,理解其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3)专题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但是缺少《桃花源记》这一经典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4)正如王中伟在教学反思中提到的,专题教学重心是“合理想象”“男耕女织、安宁和谐的精神家园”,选择了田园诗文、咏怀诗文共13篇,品悟其意境和精神境界。由于没能把这些诗文关键词句与《桃花源记》中的关键词句关联起来,因此,最终结果没有指向对《桃花源记》描写的“理想社会”的理解、体验和赏析。(5)读写结合开展传记、剧本和诗歌三类文体的写作,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设计的意图很好,但教学内容内没有围绕透彻地领会《桃花源记》一文展开。(6)从定篇功能发挥的角度而言,专题教学课例中選择了互文解读这一教学内容,但有些选文是不太恰当的,如陶诗《杂诗(其二)》《杂诗(其五)》《咏荆轲》与《桃花源记》的内容基本没有关联,史峰、刘伟的两篇赏析性文章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对《桃花源记》的权威解说。(7)没有紧扣《桃花源记》小说笔法的文体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具备了定篇教学内容选择的特点,但在实质上与定篇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有很大差距。
三、定篇类选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与对策
(一)语文教科书定篇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语文教材如四书五经事实上是作为定篇的,但教学内容往往局限在诵读、默写、训诂等方面。关于定篇选文功能类型问题,王荣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参与编写了如《苏东坡在黄州》《无奈的屈原》《归隐的陶渊明》等单元(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尝试发挥定篇类选文的功能,但在助读和练习方面尚未能充分体现出定篇的特色。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在练习部分设计了六道练习题:练习1、4、5题指向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第2题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画面”“说说感受”,指向文学体验;第3题“依据课文内容”赏析“笔法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指向文学欣赏;第6题“结合《桃花源》诗的相关诗句”,理解“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社会”,指向主旨的理解。六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全面透彻地领会课文,重点是文学体验和文学欣赏,把这篇课文的功能定位为定篇的编写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选择的阅读材料的数量和类型是有很大问题的。
(二)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像《桃花源记》这一类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往往是两到三个课时,教学内容集中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的掌握、读懂课文内容和主题、品味有限的几个关键句,很难达到让学生透彻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涵养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课程目标。
(三)作为定篇的《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的对策
结合国外阅读教学案例和国内专题教学探索的案例,语文教师教学定篇可采用如下策略:
(1)重构语文教科书内容。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重构教科书的权力和使命,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调、换。比如以《桃花源记》为定篇,整合初中阶段的几篇选文如《大道之行也》《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篇目,开展专题教学。
(2)突破课时的限制。定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的篇目比较多,教学课时一定要充分,一般来说一个学期可作为定篇的选文大约是4~6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篇定篇类選文阅读教学可安排6~12课时,相当于微型的专题教学。
(3)紧扣文言文“一体四面”和小说笔法的体式特点,选择丰富而又有不同认知层次的知识。在识记层面,读准文言字词,背诵课文;在理解层面,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汉字文化,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知识,展开合理想象,感受桃花源的生活特点,领悟作品的主题(“历史关怀和现实寓意”);在欣赏层面,领悟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和锤炼语言的表达功力;选择丰富的助读材料,教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互文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透彻地领会选文。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作为定篇的选文《桃花源记》究竟应该教什么?王荣生引用了布鲁纳的一个例子来解释。布鲁纳当学生时,曾选修了理查德的课,其中的一次经历使他终身感怀。那一次,黑板上只有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色之树常春。布鲁纳说:“整整三个星期,我们学这两行诗,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我们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句有关的但写得很糟的剧本《托夸图·塔索》。在理查德独自一人讲的时候,师生常常处于一种相互问答的状态。为了这十多个字的诗句,我们学了三周。这是一种对照式的正确的阅读方法;结果我的收获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
在此,我们通过比较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何赐仁老师的课例“抓主轴 拎主线 言义相与析”与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课例“筑梦桃源迷津渡——陶渊明与《桃花源记》专题”,对定篇选文的教学内容选择作进一步分析。
一、“抓主轴 拎主线 言义相与析”课例分析
何赐仁老师的课例围绕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特征,抓住 “问津”这一关键词,结合相关语句,理解具有真实感的虚构故事的内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读透课文”。课例安排两个课时,选择的教学内容有:(1)理解文言词句,采用了放过、分离和突出的教学策略;(2)熟读课文;(3)抓住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描写的句子,采用引入背景材料、文本细读,理清故事情节,领会课文的主旨。其中,渔人“问津”和刘子骥“问津”的细读都是贴着学情走的,陶渊明“问津”是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由于脱离了对关键词句的互文解读,教学内容没有落到实处。从总体而言,此课例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停留在一般理解层面,抓住“问津”这一关节点读懂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难让学生透彻地领会课文。因此,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定篇的功能,充其量只是例文的处理方式。作者虽然认识到文言文具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一体四面的特征,但教学内容只涉及“文言、文章”两个方面,而“文学、文化”层面基本没有触及。
二、“筑梦桃源迷津渡——陶渊明与《桃花源记》专题”课例分析
王中伟的专题课例共设五个课段,三十个课时,阅读的文本除《桃花源记》之外,选择了基础阅读、拓展阅读和挑战阅读的篇目26篇,其中陶渊明的诗文15篇,在形式上初步具备了定篇功能的教学特征。
第一课段,走进陶渊明:①读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了解并概括出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隐居的生活状态和“性嗜酒”的性格特点;②读懂萧统的《陶渊明传》,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概括萧统眼中陶渊明隐居的状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和思想主张;③阅读钱念孙的《陶渊明弃官归田园》一文,了解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
第二课段,品味田园诗文:①第一次阅读《桃花源记》,掌握“既”“即”“家”三个常见的文言词语和“鲜美”“开朗”“交通”“妻子”“无论”“不足”六个古今异义词;②阅读描写桃花源的相关语句,想象画面,画成一幅画或连环画;③提供解决问题的流程图,指导自主探究和交流“桃花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问题;④找出《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相照应的语句;⑤提供《如何读懂田园诗》知识短文,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止酒》《移居(其一)》《移居(其二)》等六首田园诗,想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场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续写《饮酒(其五)》,理解“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中的“素心人”的含义,描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场面;⑥阅读《在吟诵中感悟咏怀诗》知识短文,学会吟诵《读山海经》(其一)》《读山海经》(其十)》《杂诗(其一)》《杂诗(其二)》《杂诗(其五)》《咏荆轲》和《自祭文》,初步领会诗文的情感,积累优美的词句,理解诗文中包含的成语、典故或传说,能从炼字、修辞、用典、主题等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表达感悟。
课段三,精析评论文章:①阅读蒋勋的《〈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春水,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学习区别事实和观点;②找出史峰的《〈桃花源记〉主题另解》的观点并展开讨论;③概括提炼刘伟《〈桃花源记〉寻美踪》,学习提取中心句概括作者主要观点的方法;④结合上述课文内容,通过微写作的形式讨论刘子骥为何没有找到桃花源。
第四课段,探寻理想社会:①阅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大道之行也》,理解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小国寡民”的画面,体会“小国寡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体会“大同社会”的特点,并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作比较;②阅读张晓风的剧本《武陵人》节选,揣摩剧本中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
第五课段,动笔展露才思:①阅读《〈桃花源记〉与民间传说》和《科幻:玩转科学之美》激活思维,开启科学幻想之门;②围绕陶渊明和《桃花源记》,指导传记、剧本和诗歌三类文体的写作。
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课例,相较于《桃花源记》单篇课文教学课例而言,在阅读篇目、教学内容选择、读写结合三个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特别是围绕《桃花源记》一文选择了异常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对陶渊明和《桃花源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它对《桃花源记》这一定篇功能的发挥,仍有诸多不足。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内容虽然异常丰富,但核心是指向《桃花源记》的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品味、欣赏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内容基本缺失。(2)教学内容比较分散,不同课段教学内容没有有效关联起来,并指向透彻地领会《桃花源记》,理解其超越时代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3)专题教学中,教师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但是缺少《桃花源记》这一经典文本阅读方法的指导。(4)正如王中伟在教学反思中提到的,专题教学重心是“合理想象”“男耕女织、安宁和谐的精神家园”,选择了田园诗文、咏怀诗文共13篇,品悟其意境和精神境界。由于没能把这些诗文关键词句与《桃花源记》中的关键词句关联起来,因此,最终结果没有指向对《桃花源记》描写的“理想社会”的理解、体验和赏析。(5)读写结合开展传记、剧本和诗歌三类文体的写作,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设计的意图很好,但教学内容内没有围绕透彻地领会《桃花源记》一文展开。(6)从定篇功能发挥的角度而言,专题教学课例中選择了互文解读这一教学内容,但有些选文是不太恰当的,如陶诗《杂诗(其二)》《杂诗(其五)》《咏荆轲》与《桃花源记》的内容基本没有关联,史峰、刘伟的两篇赏析性文章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对《桃花源记》的权威解说。(7)没有紧扣《桃花源记》小说笔法的文体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王中伟老师的专题教学,只是在形式上具备了定篇教学内容选择的特点,但在实质上与定篇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有很大差距。
三、定篇类选文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与对策
(一)语文教科书定篇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语文教材如四书五经事实上是作为定篇的,但教学内容往往局限在诵读、默写、训诂等方面。关于定篇选文功能类型问题,王荣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参与编写了如《苏东坡在黄州》《无奈的屈原》《归隐的陶渊明》等单元(王尚文等《新语文读本》),尝试发挥定篇类选文的功能,但在助读和练习方面尚未能充分体现出定篇的特色。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在练习部分设计了六道练习题:练习1、4、5题指向文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第2题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画面”“说说感受”,指向文学体验;第3题“依据课文内容”赏析“笔法简洁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指向文学欣赏;第6题“结合《桃花源》诗的相关诗句”,理解“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理想社会”,指向主旨的理解。六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全面透彻地领会课文,重点是文学体验和文学欣赏,把这篇课文的功能定位为定篇的编写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选择的阅读材料的数量和类型是有很大问题的。
(二)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受教学参考书的影响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像《桃花源记》这一类单篇课文阅读教学往往是两到三个课时,教学内容集中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的掌握、读懂课文内容和主题、品味有限的几个关键句,很难达到让学生透彻深入地领会课文内容,涵养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课程目标。
(三)作为定篇的《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的对策
结合国外阅读教学案例和国内专题教学探索的案例,语文教师教学定篇可采用如下策略:
(1)重构语文教科书内容。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重构教科书的权力和使命,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增、删、调、换。比如以《桃花源记》为定篇,整合初中阶段的几篇选文如《大道之行也》《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篇目,开展专题教学。
(2)突破课时的限制。定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的篇目比较多,教学课时一定要充分,一般来说一个学期可作为定篇的选文大约是4~6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篇定篇类選文阅读教学可安排6~12课时,相当于微型的专题教学。
(3)紧扣文言文“一体四面”和小说笔法的体式特点,选择丰富而又有不同认知层次的知识。在识记层面,读准文言字词,背诵课文;在理解层面,掌握重要文言词语及汉字文化,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知识,展开合理想象,感受桃花源的生活特点,领悟作品的主题(“历史关怀和现实寓意”);在欣赏层面,领悟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和锤炼语言的表达功力;选择丰富的助读材料,教学生运用知人论世、互文解读、文本细读的方法透彻地领会选文。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