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是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能力的教学;而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这种既有系统又分阶段的划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克服了偏科现象,为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但如何搞好其中每两个阶段化学教学的“衔接”,尤其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却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1)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②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③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④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⑤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⑥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⑦物质的溶解过程;⑧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⑨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⑩碱式碳酸铜的分解;自燃的定义;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Cl-、SO42-的检验方法;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①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④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⑤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⑥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⑦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⑧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等等。
(3)高一年级时需對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③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④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⑤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拓展延伸: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适当时候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的衔接。
一、研究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衔接
(1)原大纲上有,但新课标删去的知识点有:
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仅要求能识别);②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③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④H2的化学性质(还原性);⑤共价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⑥酸、碱的定义;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及相互反应;⑦物质的溶解过程;⑧元素的存在状态(游离态和化合态);⑨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⑩碱式碳酸铜的分解;自燃的定义;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合物的介绍;Cl-、SO42-的检验方法;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和原理等。
(2)新课标中有,但比原大纲降低了要求的知识点有:①新课标要求“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纲要求“掌握”O2和CO2的实验室制法;②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在新课标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两处教材有点文字体现,而原大纲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③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而原大纲中要求“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硫酸,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④新课标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酸三条、碱两条)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而原大纲要求“掌握”盐酸、稀硫酸的性质,“常识性”介绍浓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条),“掌握”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了解”碱的通性(四条);⑤新课标要求“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大纲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们的应用,对离子的要求是“了解”;⑥关于元素,新课标要求“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而原大纲要求“记住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⑦关于化合价,新课标要求“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原大纲要求“了解”化合价的含义,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⑧关于化学式,新课标要求“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而原大纲要求“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并“掌握”其应用等等。
(3)高一年级时需對初中某些知识加深、完善。在教授以下内容时,应注意加以补充,以免让学生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观点简单的介绍有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①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②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形成。③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④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⑤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4)有关化学计算内容及方法的拓展延伸:①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初中只要求了解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解度三者之间的换算。但温度改变,溶解、结晶问题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类型,也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可在高中适当时候补充。②“差量”法的应用。此法在中学基础计算中应用较广。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该法,在高一时可结合有关新课内容补充讲解并使学生逐步掌握。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织的衔接,特别是新课标淡化的“双基”,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理解把握初中化学知识,对今后继续学习化学有所帮助。
三、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虽然教师们都在尝试探究式的教学,但受应试的影响,较多的还是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自“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四、抓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学习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予学生具体指导。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
综上所述,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多方面的,但重点是抓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能力培养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