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民事诉讼程序前置问题探讨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恶意透支和其他类型信用卡诈骗的区别
  
  信用卡诈骗罪从本质上还是一种诈骗犯罪,具有诈骗犯罪的典型特征,例如主观上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方面都是采用虚构事实或是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信用卡犯罪五种行为方式,就会发现信用卡诈骗的前四种行为方式和第五种行为方式一一一恶意透支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前四类信用卡诈骗不论是从犯罪的主观恶意还是客观行为,都有着诈骗犯罪的典型特征,而恶意透支则并非如此。我们可以把前四类信用卡诈骗称之为典型的信用卡诈骗,而恶意透支则可以称为非典型的信用卡诈骗。恶意透支和典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持卡人的主体身份不同
  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四種类型的信用卡诈骗来说,持卡人手中用来准备实施诈骗的信用卡并非是他们自己采用合法手段从银行申领来的信用卡,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或是非法的手段获取的;而且他们手中的信用卡本身或者是伪造的,或者是作废的,这两类信用卡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合法持卡人;对于骗领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这两类信用卡的合法持卡人也不是持卡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然而对于恶意透支的持卡人来说,他们的信用卡是以自己的身份证明和证明文件向银行申领的,他们持有信用卡并透支使用是他们和银行签订的申领协议所确认的,他们是信用卡的合法持卡人。
  2、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不同
  对于前四种类型的信用卡诈骗来说,他们实施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较早,可以说在犯罪分子刚接触到信用卡的时候甚至更早的时候,其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就已经产生了。例如对于那些自己去银行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并使用的犯罪分子,他们在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时候,其在以后并不打算归还银行透支款的企图就已经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其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在骗领信用卡的时候就已经产生。这类犯罪分子在骗领到信用卡之后往往大肆取现、套现或是刷卡消费,一旦行为被识破,即逃之天天。银行凭借其申领信用卡时使用的虚假身份证明、住址等资料,根本无法找到持卡人,也很难追回透支款。对于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三种类型来说,他们的情况和使用骗领的信用卡类似,其犯罪故意也是早早就产生了。但是对于恶意透支,恶意透支人的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正常的透支使用到恶意透支的过程。
  3、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
  前四类信用卡诈骗,他们使用信用卡实施诈骗的行为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利益,也可能损害了他人(合法持卡人)的利益,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而对于恶意透支,恶意透支人持有的是自己通过银行合法办理的信用卡,他们的欠款行为损害的仅有银行的利益而无他人的直接利益,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
  4、银行追讨欠款的难度不同
  前四类信用卡诈骗,他们实施诈骗时或持别人的卡,或持伪造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持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卡,在诈骗得手之后,银行很难通过自身的力量找到他们,通过民事途径追讨欠款几乎成为不可能;而对于恶意透支,恶意透支人是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身份证明和地址、证明文件等申领的信用卡,银行相对来说找到他们要容易得多,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上门等方式催讨,或者诉诸于公力救济,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途径催讨欠款。因此,银行追讨欠款的难度要相对低一些。
  
  二、恶意透支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提出
  
  从上述恶意透支和典型信用卡诈骗的区别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四类信用卡诈骗不论是对银行、对他人还是对国家的金融秩序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是刑事法律应该严厉和重点打击的对象。而对于恶意透支来说,不论是从其本身产生的原因,还是从对金融秩序造成的破坏等社会危害性来说,和其他四种类型的信用卡诈骗都不可同日而语。实施恶意透支的犯罪分子并非是罪大恶极的诈骗犯,很多人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例如在透支使用信用卡之后失业,或是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收入和支出,或是不正确的消费观念等等,超过规定期限或规定限额透支,结果使得自己欠银行的透支款越来越多,超出了自己的还款能力,经银行催收未能及时清偿欠款,触犯了刑法的规定。
  从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些数据分析来看,实施信用卡诈骗的人群有文化层次低、社会层次低的特点。他们对相关法律了解较少,对拖欠银行欠款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有的人还存在着侥幸心理,觉得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实在拖不过了再还也不迟。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他们和银行之间的事情,顶多是民事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使拖欠一段时间,银行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根本想不到自己有可能触犯刑法。由于有了以上的认识和态度,使得他们和银行之间的民事债权债务关系逐渐向刑事转化,一旦达到了刑法规定的标准: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经银行催收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数额较大(5000元以上),就构成了犯罪。到了这个时候,欠款人即使能还上银行欠款也已经是于事无补了。
  目前,银行在催讨欠款的时候,除了采用电话、信函、上门催讨等方式之外,在上述方式无效的情况下,还会通过诉诸于人民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来催讨欠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事实证明,这样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采取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银行仅以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以自力救济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时的力度缺乏、非强制性等缺陷之外。还可以使欠款人在面对民事诉讼时悬崖勒马、及时归还欠款,从而避免了触犯刑律、身陷图圄的悲剧。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程序,使得银行在通过自身的力量催收未果且欠款人催收不还的时间尚未满三个月的时候,必须先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催讨欠款。如果通过民事程序仍然不能使欠款人还款,再通过刑事手段对其进行制裁。这样就可以使得相当一部分欠款人在法律规定期限之前及时归还银行欠款,而不至于因拖欠银行欠款时间过长而触犯刑法的规定、身陷牢狱之苦,既可以节约大量司法资源、体现出刑法的谦抑性,还可以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对恶意透支进行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必要性分析
  
  1、恶意透支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必要性
  恶意透支和其他四种信用卡诈骗有很多的不同,并不符合诈骗犯罪的基本特征。恶意透支是和正常的透支相对应的,是由正常的透支行为转化而来的。而透支行为从本质上讲是持卡人和银行之间的一个贷款协议,银行允许持卡人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先进行消费,以后再由持卡人补足资金,并按银行的规定支付一定的利息。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鼓励正常的、善意的透支行为。而透支后没有及时还款的行为,性质上应该属于违约行为。《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欠款人应该依约向银行承担返还透支款并支付透支利息、滞纳金、超限费的违约责任。而银行在欠款人未按约定履行还款协议的情况下及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不仅可以追回本金,还可以追讨利息、滞纳金、超限费等费用,这对银行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2、刑法的谦抑性决定了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必要性
  刑法的谦抑性要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一一一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银行在催收未满三个月时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可以使得刑法不会过于频繁地介入原本属于民事领域的社会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
  3、节约司法资源的要求决定了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必要性
  相比于民事诉讼程序而言,进入刑事程序会消耗更多的司法资源,不仅仅包括法院,公安机关(包括看守所)、检察机关、监狱都会介入,这样会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而银行在催收未满三个月时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可以使一部分人及时还款而免于进入刑事程序,减少司法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4、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决定了民事诉讼程序前置的必要性
  银行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可以使得大量的欠款人及时警醒,悬崖勒马,通过积极的手段归还银行的欠款,而不至于身陷囹囵,沦为阶下囚。这样的话社会矛盾通过温和的方式得到化解,减少了大量的社会对立面,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他文献
据笔者统计,基层检察院近1/3的案件是涉及盗窃犯罪。因此,掌握好该罪的相关要件对办理此类案件至关重要。    一、关于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对于哪些财物可以成为盗窃罪的对象,中外刑法理论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但是,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财物都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要成为该罪的犯罪对象,笔者以为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经济价值性。盗窃罪的认定是通过被盗窃财物的价值金额来予以判定的。即使存在盗窃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规划部门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职权影响力不断增强,规划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但有碍于城市的长远经营,而且极大地伤损了民生,潜埋下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反映出的问题    2008以来,我院共查办的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2件2人(规划局党组书记、原局长杨某,副局长黄某),案件反映出以下突出问题:  1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政治性,决定了检察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涤荡下,检察干警思想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践
期刊
当前,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管理问题是司法界乃至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监外执行罪犯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我们只有弄清监外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监外罪犯(简称监外“五种人”)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才能使监外执行罪犯得到有效地控管,进而维护好社会稳定。    一、存在的问题     监外执行是我
期刊
一、案情及证据情况    2008年7月12日23时许,犯罪嫌疑人盂××酒后驾驶北京现代轿车,在北京市通州区通惠河北岸无故挑逗事主叶×,在叶×男友石×到来后离开。当晚盂××驾车带女网友王××再次遇见石×、叶×后发生纠纷,孟×x不顾石×趴在汽车前车盖的危险性,驮着石×从新华北路经滨河路卧虎桥南行驶到北大街北口,后石×用拳头打碎汽车前挡风玻璃与孟××反复争夺档把,强行推至空档后使车停驶,盂××弃车逃跑
期刊
摘 要:引入检察监督是民事执行工作的必由之路。立法赋权是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必经途径。赋权检察机关进行民事执行监督,能够有效彰显权力制约价值、权利救济价值和权力补强价值,促进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守护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路径选择    法律的生命在于判决,而法律的威信则在于执行。民事执行引发的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立法缺陷、理论分歧、实务冲突等因索的制约
期刊
摘 要:要实现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优化配置。就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找准职务犯罪侦查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完善相关制度的关键。侦查机构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侦查权的配置缺乏统一性、侦查权的运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侦查手段单一、侦查过程中人权保障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都是职务犯罪侦查权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职务犯罪;侦查权;侦查措施;监督    我国的职务犯罪侦查是我国刑事侦查制度的一部分,
期刊
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法院司法警察管理工作正处在一个大转变时期,必须根据形势、任务和队伍素质的变化。不断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司法警察职能运用及机构设置的现状,同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法院司法警察管理的意见。  关键词:法院;司法警察;管理    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中具有准武装性质的特殊群体,是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审判和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坚强力量,也是展示人民法院形象的一个窗口。如何加强
期刊
案例一:孙某,某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曾多次收受供应商周某好处费。2000年,孙某多次向周某表示,其准备装修房屋手头有点紧。后周某给孙某15万元,孙某收到15万元之后,并未装修使用,而是一直藏于其房间的天花板上。2005年,该国有企业其他人员案发,孙某找到周某,孙某向周某补写了一张借条,将15万元退给周某并让其写了一张收据。经判决,孙某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受贿款包括上述15万元“借款”
期刊
摘 要:当前反腐形势不容乐观,许多犯罪分子大肆贪污贿赂之后仍然逍遥于法律之外的同时,案件大量积压,办案效率低下,成为困扰我国检察机关贪污贿赂犯罪侦壹部门的重要问题。近些年,中西方法律文化有诸多交流,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法治化道路上借鉴了西方不少先进的体制和制度。“辩诉交易”这一制度开始引起中国法学人士的关注。笔者从“辩诉交易”本身,结合侦查特点,来论述该制度对于反贪侦查的真正意义所在。 关键词:辩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