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这说明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数学生活的过程。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的来源、数学的探索与实践、数学的应用等各个环节,使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通过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努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生活。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一是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二是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三是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两个人比,谁捡得多。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去思考“为什么”,去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另外,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三、引用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四、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力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再如,教学《旅游中数学》后,我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钱要到三个旅游点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一是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二是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三是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来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两个人比,谁捡得多。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去思考“为什么”,去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发现事物的联系。另外,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去选取素材。例如,数数全班学生人数,计算爸爸比自己大几岁,为妈妈折生日纸鹤等。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
三、引用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教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四、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我安排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第二天,一张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的统计表呈现在教师眼前。更为可贵的是,有一组学生别出心裁,去收集行人、自行车、助力车遵守交通法规与违规的信息。
再如,教学《旅游中数学》后,我在周末安排了这样一道作业:“如果你是一个旅行家,有500元钱要到三个旅游点旅游,怎么样安排可以既经济又实惠。”当星期一在课堂上讨论这题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双休日,有的去旅行社询问旅游价格;有的打电话询问火车与轮船的价格;有的询问住宿的价格……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当具体讨论线路时,又常常为线路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而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提的:“生活即教育”,要是学生的生活才是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