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试验与推广,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为顺应时代的潮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须结合教材的特点不断地发展学生、完善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法;学法;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发挥教师的引导与驾驭作用。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使学习变成表现自我,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成长的真正的“园丁”。我就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变了,转向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形式多样,题材新颖;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无论从教具的制作还是到相关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既要研究教法,又要了解学生。新课程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长。新教材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都渗透着思想、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的内容,教师须通过分析和拓展教材中应用性的知识,在智育教育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挑战性,这促使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创新教法,而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常查阅文献、资料、网络;经常听专家讲课;参加学习远程教育课程;与学生一起探究课程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也要不断地学习。”于是学生开始勇敢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能营造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式变了,转向多元化合作式
当拿到教材时,教师想的是该怎么教,怎么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知识,想的是学生该怎么学。从教师以“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从单纯的讲解中走出来,向能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教师要尽量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式变了,趋向多渠道
新课程中学生们开始学会了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课题,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图书馆、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多渠道,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四、评价形式变了,出现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主体,学生可以自评、互评,家长也可参与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通过平时、期中、期末,也可以通过口试、笔试、画画、唱歌、完成一次任务等。每个孩子都成了一位生动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养成,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
五、对教师要求变了,趋向复合型。
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了解,但面对新教材,在讲授教材内容时仍不免沿用旧的教法,因此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极探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对自我价值重新定位,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和谐与创新的理念,凝聚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教师作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新课程的实践者,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成为推进新课程改进的前提,因为教师最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走向。其次,依据教学内容补充教师的综合性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促成对知识的处理与新课程理念的协调一致。第三,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关注前沿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做好预见,同时,重视教材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实际应用,联系实际,分析和拓展知识的应用。第四,新教材还要求教师探求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挥教材优势,真正利用教材进行“弹性”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不断发展学生,完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法;学法;评价方式;教师和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发挥教师的引导与驾驭作用。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使学习变成表现自我,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成长的真正的“园丁”。我就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材变了,转向探究式学习
新教材与学生的心灵更贴近,少了指令性任务,多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融听、说、读、写于一体,形式多样,题材新颖;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无论从教具的制作还是到相关素材的积累,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既要研究教法,又要了解学生。新课程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让师生在彼此交流中一起成长。新教材内容更贴近现代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课文都渗透着思想、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的内容,教师须通过分析和拓展教材中应用性的知识,在智育教育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新课程更强调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挑战性,这促使教师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创新教法,而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常查阅文献、资料、网络;经常听专家讲课;参加学习远程教育课程;与学生一起探究课程中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形成一种印象,“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也有很多不懂的东西,也要不断地学习。”于是学生开始勇敢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能营造出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式变了,转向多元化合作式
当拿到教材时,教师想的是该怎么教,怎么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知识,想的是学生该怎么学。从教师以“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解疑答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从单纯的讲解中走出来,向能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教师要尽量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式变了,趋向多渠道
新课程中学生们开始学会了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课题,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图书馆、社会调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等多渠道,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四、评价形式变了,出现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主体,学生可以自评、互评,家长也可参与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有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通过平时、期中、期末,也可以通过口试、笔试、画画、唱歌、完成一次任务等。每个孩子都成了一位生动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最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养成,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人格健全的有用人才。
五、对教师要求变了,趋向复合型。
课程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而知识是教学行为的基础。虽然教师对新课程有一定了解,但面对新教材,在讲授教材内容时仍不免沿用旧的教法,因此面对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极探索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对自我价值重新定位,新课程体系渗透着全面、和谐与创新的理念,凝聚着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教师作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新课程的实践者,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成为推进新课程改进的前提,因为教师最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现实走向。其次,依据教学内容补充教师的综合性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促成对知识的处理与新课程理念的协调一致。第三,教材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关注前沿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兴趣,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做好预见,同时,重视教材知识在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实际应用,联系实际,分析和拓展知识的应用。第四,新教材还要求教师探求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发挥教材优势,真正利用教材进行“弹性”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自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不断发展学生,完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