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之行

来源 :科幻世界·译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个男人坐在岩石上。这是块湿润的花岗岩,积雪微融,恰好露出岩石顶,周围裹着的积雪向四面八方铺散开去。东边,积雪一直蔓延到林木线;西边,积雪攀上一面高耸入云的岩壁。三个男人坐着的圆石是林木线到岩壁之间唯一裸露的落脚处,雪地靴的足印从北边横穿山坡,一直延伸到岩壁。三个男人沐浴在阳光下,活像三只土拨鼠。
  一个男人嚼着雪块——他下巴方短,胳膊腿儿粗壮——伸手调整缠在靴子和小腿上的蓝色尼龙绑腿。他穿着灰色运动短裤,大腿裸露,俯身把一只靴子系在橘色塑料雪地靴上。
  坐在他身边的男人开口了:“布莱恩,我觉得我们该去吃午饭了。”这个男人身形高大,戴着按医生的方子定制的墨镜,镜片上镶着金属圈。
  “彼——得,”布莱恩慢吞吞地说,“我们在这儿吃不舒坦,几乎都没地方坐。只要我们绕过了山肩”——他指向南边——“穿行就结束了,我们就到山口了。”
  彼得深吸一口气,又吐出来:“我得休息。”
  “好的吧,”布莱恩说,“你休息。我要绕去山口,我坐腻了。”他拎起另一只橙色雪地靴,把脚上的靴子塞进行囊。
  第三个男人身高中等,十分瘦削,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粘在靴子上的雪霰。此刻,他正拿着一只黄色雪地靴在地上磕着,想穿上它。彼得看着他的动作,叹了口气,弯下腰,把他深陷在积雪里的铝制缚绳雪地靴揪出来。
  “看那只蜂鸟。”第三个男人欢喜地指着。
  他指着空无一物的积雪。两个同伴向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不安地交换了个眼神。彼得摇摇头,看着自己的靴子。
  “我都不知道,塞拉斯山脉有蜂鸟,”第三个人说,“可真漂亮!”他犹疑地看向布莱恩,“塞拉斯山脉有蜂鸟吗?”
  “这个嘛,”布莱恩说,“其实我觉得有,不過……”
  “不过这次不是,乔。”彼得截断话头。
  “啊,”乔盯着雪地上那个圆点,“我可以发誓……”彼得忧心忡忡地绷着脸,看着布莱恩。“也许只是光在那块雪上照了个洞。”乔十分困惑,“唉,算了。”
  布莱恩站起身,拎起一个捆得结结实实的蓝色背包扛在肩头,迈下圆石,踏进雪中。他俯身调整鞋带:“我们走吧,乔,”他说,“别想那个了。”又对彼得说:“这春雪感觉不错。”
  “如果你是只天杀的北极熊。”彼得说。
  布莱恩摇摇头,他的镀银太阳眼镜中闪出积雪和彼得的倒影。“如果你一月或二月跟我们来,就会知道,现在是山上最好的时候。”
  “夏天!”彼得一边说,一边拎起他那长长的内架型背包,“我喜欢夏天——晒晒太阳看看花儿,随心所欲到处走,不用穿这该死的笨鞋——”他晃荡着背包把它挎在肩上,赶紧后退几步以维持平衡(铝鞋撞上花岗岩,发出“咔咔”的声音)。他姿势扭曲地系上腰带,看着日头。快中午了。他抹抹额头。
  “夏天的时候你也不跟我们来,”布莱恩一针见血,“多久了,四年了吧?”
  “时间啊,”彼得说,“我压根没时间,这是实话。”
  “一辈子都这样。”布莱恩嗤之以鼻。彼得皱着眉头,恼火地甩着头不理会,伸腿踏上雪地。
  他们转身看着乔,他还在使劲眯着眼观察雪地。
  “嘿,乔!”布莱恩说。
  乔挪挪身子,抬起头。
  “该走了,还记得吗?”
  “哦,记得,马上就好。”乔开始准备动身。
  三个男人穿着雪地靴,一步一个脚印。
  布莱恩打头阵,每一步都往积雪里陷一英尺深。乔紧随其后,仔细地把黄色雪地靴搁在布莱恩的脚印上,因此他几乎不会下陷。彼得却对脚印毫不在意,雪地靴有时落在洞里,有时落在雪上。他的雪地靴向左歪,下山的时候经常滑脚。
  山坡陡峭起来,三个男人都汗涔涔的。布莱恩总是左侧滑,于是停下来脱掉了雪地靴。山坡太过峻峭,他们连上面的岩壁也看不到了。布莱恩把雪地靴系在自己的背包上,又背起背包。他右手戴了一只手套,这样在斜着身子前进时就能把拳头插进山坡石缝里。
  乔和彼得也在布莱恩刚刚停住的地方停住脚,以便做些调整。乔指着前面的布莱恩,他正穿过一段角度超过四十五度的陡坡。
  “奇异的三腿山地生物,”乔笑着说,“吃雪兽。”
  彼得在包里翻着找手套:“为什么我们不下山去树林里,非要横穿这操蛋的山坡呢?”
  “那儿风景没这么好。”
  彼得唉声叹气。乔一边等,一边摩挲着积雪,好奇地看着彼得。彼得之前在脸上涂了晒黑油,汗水从前额飞流直下,带着胡茬的脸颊油亮亮地反着光。他说:“是我的错觉,还是我们真的走得很费力?”
  “我们走得很费力,”乔说,“横穿山脉很难的。”
  他们看向布莱恩,他已经到了最陡峭路段的中间。“你俩搞这种雪地活动就是图个乐?”彼得问。
  片刻之后,乔开口了:“不好意思,”他说,“我们刚才在说什么?”
  彼得耸耸肩,仔细地审视着乔。“你没事吧?”他问,把戴着手套的手放上乔的胳膊。
  “没事。没事。我只是……忘了。又忘了!”
  “有时候每个人都会忘。”
  “我知道,我知道。”乔沮丧地叹口气,踩着布莱恩的脚印继续出发,彼得跟在后面。
  俯视山区,他们只是几个小点,是黑白汪洋中唯一移动的物体。皑皑积雪映在墨镜中,射出棱形的光芒。他们擦拭着前额,时不时停下歇口气。布莱恩遥遥领先,彼得落在后面。乔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谨慎地迈出每一步。他们的手套都湿了,在手腕处凝成一圈冰环。山坡上没有一丝风,甚至有点热,山脚下,林木线处孤零零的几棵树却在微风中摇曳。
  坡度变缓,他们已过了山肩。布莱恩放下背包,拿出坐垫坐上去,仿佛在背包上扎了根。少顷,乔也坐了过来。“呼!”乔长出一口气,“这次穿行真不容易。”
  “其实不难,”布莱恩答道,“只是无聊而已。”他吃着几粒M&M巧克力豆,一扬手,在山脊上撒了一把。“不过,我对横穿山区腻了倒是真的。我要上山脊去,这样我就能沿着它下到山口。”   乔看着通往山脊的雪墙。“是啊,那个,我想彼得和我要继续绕着走,经多丽丝湖去山口。从这里开始几乎是平路了。”
  “的确。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去那儿。”
  “好吧,等下我们在山口见。”布莱恩看着乔,“你没问题吧。”
  “放心。”
  布莱恩背起行李,转身继续上山,向前弓着身子,缓缓迈出每一大步。乔看着他,自言自语道:“驼背外八脚背包怪,没错。背着房子的生物,巨型雪蜗牛,呦吼向大山出发,啷里格啷,啷里格啷里格啷。”
  彼得出现在山肩处,漫不经心地缓步走来。他铺开坐垫,坐在乔身边。过了一阵,他的呼吸慢了下来:“布莱恩去哪儿了?”
  “那儿。”
  “我们也要去那兒?”
  “我想我们可以绕去小路穿过的那个山口。”
  “谢天谢地。”
  “我们会经过多丽丝湖。”
  “大名鼎鼎的多丽丝湖。”彼得嘲弄道。
  乔冲他挥着手指,责备道:“它很美,你懂吗。”
  乔和彼得走着,他们的呼吸很快就恢复了平常的节奏。他们穿过一片草地——它像露台一样镶嵌在山脊一侧,上面覆盖着满满一层球果和积雪融化的小坑洼,走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
  “我的脚冻僵了。”彼得跟在乔身后几英尺处。
  乔回过头答道:“这是种降温机制。我大部分的血都很温热——热到把雪握在手里,手却不会冷。但我脚冷,它把血都变冷了。我觉得膝盖附近有个点平衡得很完美。我的膝盖感觉好极了。只要念着它,一切都舒坦。”
  “我的膝盖痛。”
  “唔,”乔说,“那这成了个问题。”
  积雪嘎吱作响,和着靴子和雪地靴相互摩擦的声音填满了一阵沉默,彼得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么累,我可是整个冬天都在打全场篮球。”
  “山地可不像球场那么平整。”
  乔的脚步比彼得稍快一些,慢慢地领了先。他看向左边树木茂密的山谷,却滑了几次脚,于是收回目光,盯着前方的雪地。呼吸粗糙地磨着喉咙,他抹去眉毛上的汗珠。他先是不成曲调地哼唱,不一会儿又用呼吸打节拍,每跨一步就喃喃地吐出一个词: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炫目的雪面上斑斑点点地长着小孔,他看着自己的雪地靴在坑坑洼洼的雪地上踩出花纹,太阳镜框周围射出刺眼的白光。他停下来系紧鞋带,接着抬头看向前方——几十码外有一棵树。他以此为目标调整路线,继续向前走。
  过了一阵,他到了那棵树跟前。他看着它——那是一棵又粗又矮的老杜松,四周散落着数百根松针,都各自深陷在小雪窝中。乔张了几次口,说:“卢格旺普?”他摇摇头,走到树跟前,用一只手抚着它:“我不知道,你是谁?”他向前俯身,鼻尖离树皮只有几英寸。树皮剥落,斑斑驳驳,看上去像面团皴了的表皮。他伸出胳膊,环住树干:“树——”他说,“树——”
  当彼得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到他身边时,他还在自言自语。乔绕着树踱步,指着树前远方的一滴水面——在高耸的山脊一侧有个小缺口,就像一口碗。
  “那就是多丽丝湖。”他笑着说。
  彼得看着那小碗中心漂浮的一块圆形积雪,无动于衷。“夏天比较常见,”乔说。彼得瘪着嘴点点头。“但那不是山口。”乔指着西面,补了一句。
  碗沿西面是山脊——积雪中露出一排乌黑的峰尖——略微向下探入,伸进深处的U型冰川道。这冰川道极标致,极对称,几乎是个完美的半圆,道上铺着湛蓝的天空。乔微笑着:“那是石抱山口。那里的景色让人触目难忘。我想我看到布莱恩了,我要上去和他会和。”
  他向西进发,绕着湖边一直走,直走到可以从湖泊通往山口的山坡。这座山坡上的积雪薄一些,塑料雪地靴在裸露的花岗岩上摩擦,嘎吱作响。他动作迅速,跨着大步,配着深呼吸。坡度逐渐放缓,可以看得到山口隆起的山脊。山风吹过面颊,每一股都比之前更强劲。等他到了半山口马鞍型的平凹处,更是狂风大作。他的衬衫被风吹得冰冷,紧贴在身上,眼中也满是泪水。他感到山风慢慢吹干了他脸上的汗水。布莱恩正在山口更高处沿着北面的山脊下山,狂风裹挟着他的喊声向乔扑过来。乔扔下行李,把双臂伸得笔直,向西边大力挥舞。他已经到了山口。
  俯瞰四周,西边的地势像马戏团环形的碗状场地,冰川在碗沿上挖了一道,又把它雕成了山口。环形山壁上几乎没有雪,一层层硕大的花岗岩在太阳下熠熠生辉。一串湖泊——光滑的白色圆点——标记出从环形山向西伸出去的山谷,海拔较低的一排排山脉向着朦朦胧胧的地平线绵延而去。
  往身后看,碗状的多丽丝湖挡住了身后深谷的景色。乔转身向西回看,狂风又劈头盖脸地砸过来。布莱恩跳下鞍形凹地,向他走来,乔大声呼喊:“又是个大风天。”
  “山口总是风多。”布莱恩大声喊道。他脱下背包,喘着粗气向乔走来,一边四下打量:“老兄,有一阵子,大概是一年前,我觉得我们再也不会来这儿了,”他拍拍乔的后背,声色动容地说,“你能来,我真是太高兴了。”
  乔不住地点头:“我也是,我也是。”
  彼得也来会和了。“看看这景色,”布莱恩喊道,一边向西挥手,“叹为观止吧?”彼得看了这环形地势一阵,点点头。他取下背包,坐在一块岩石背后,挡住山风。
  “很冷。”他说。打开背包时,他的双手不停颤抖。
  “套件运动衫,”布莱恩语气尖锐,“吃点东西。”
  乔脱掉雪地靴,在离布莱恩和彼得有一些距离的山口处徘徊。裸露的岩石支离破碎,是棕褐色花岗岩,上面覆盖着斑斑点点的地衣,橘红、黢黑、草绿。乔蹲着仔细观察一道裂缝,又捡起一块三角形的石片向西掷去,石片在空中划出一道长长的弧线。
  布莱恩和彼得靠在挡风的巨石背后吃午餐,两人坐着的地方很温暖。布莱恩吃着从一大块奶酪上切下来的薄片;彼得膝盖上放着块玉米饼,把塑料管里的花生酱挤上去,又拿起一瓶液体黄油在花生酱上喷了一股。   布莱恩看着这一坨混合物,眯起眼睛:“看起来像屎。”
  “嘿,”彼得说,“不要侮辱食物。我还以为你是个实用主义呢。”
  “我是,但是……”
  彼得狼吞虎咽地解决玉米饼,布莱恩则继续专注于他的切奶酪事业。
  “你觉得早上的徒步之行怎么样?”布莱恩问。
  彼得道:“我读到过,雪地靴是平原印第安人发明的,为了在平地上用。在山区,横穿” ——他咬一口玉米饼——“横穿山区太可怕了。”
  “你以前很喜欢山上的。”
  “那是在夏天。”
  “现在好多了,这里没有其他人了。在雪地上,你想去哪儿都成。”
  “我注意到你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喜欢雪,太多工作要做了。”
  “工作,”布萊恩奚落道,“彼得,之前那间律师事务所扭曲了你对工作的看法。”
  彼得躁怒地把牙齿磨得咯咯作响,似乎受到了冒犯。两个人继续咀嚼食物,耳边飘来乔胡乱哼唱的调子。
  “说到扭曲的想法。”彼得说。
  “是啊。你一直在关注他?”
  “差不多吧。不过他失去神智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布莱恩向后拱拱身子,转身越过石头看去。“嘿,乔!”他喊,“过来吃午饭!”他们都看到乔被布莱恩的声音吓了一跳,但他环顾四周片刻,又回去耍弄那些岩石块了。
  “他又神游了。”布莱恩说。
  “那小伙子,”彼得说,“是病了。都是那些医生,真是祸害他。”
  “是那次车祸害的他,医生救了他的命。你没在医院见过他那副样子,但我见过。天呐,要是十几二十年前受那么严重的伤,他一定会变成个植物人!我见到他的时候,觉得就是个活死人。”
  “是啊,我知道,我知道。砸穿他挡风玻璃那个人。”
  “但你不知道他们对他做了什么。”
  “他们对他做了什么?”
  “唉,他们刺激了他大脑里神经连接受损的区域,让什么轴突发芽了——也就是说,差不多,他们让他的脑子长了回来!”
  “让它长出来?”
  “没错!当然只是长一部分——坏掉的连接,你懂的。就像海星的腕子,知道不?”
  “不知道,但我相信你说的话。”彼得越过岩石看着乔,“我真希望他们让一切都长回来了,哈哈。也许他就能想起那些忘掉的日子,从悬崖边上走过去。”
  “不是。据我观察,他只是忘了怎么说话。大脑重组结果的一部分,我想。在这里,没啥大不了的。”布莱恩又站起身子:“嘿,乔!来吃饭!”
  “没太大妨碍,”彼得说,“比如说他忘记了悬崖这个词,忘了它的概念。他对自己说我要下去那个湖边,结果哦豁,掉下了悬崖边。”
  “不是,”布莱恩说,“事情不是那样的。概念不需要语言。”
  “什么?”彼得大叫,“概念不需要语言?你开什么玩笑?我还以为乔才是这儿精神不正常的人呢。”
  “不,说真的。”布莱恩说,突然从平时缄默内敛的状态变得兴致勃勃。“感官输入已经是一种想法了,我们处理它的方式是概念性的,这足以保护你不掉下悬崖了。”尽管嘴上这么说,他还是回头看了看。乔站着点头,好像在赞同他说的话。
  “没错,语言是隐形眼镜。”乔说。
  彼得和布莱恩对视一眼。
  “是在眼球后的隐形眼镜。里面有彩色滤片,是铭文玻璃做的,把物体反射到大脑的对应区域,比如树区域,或者岩石区域。”
  彼得和布莱恩回味着他的话。
  “所以,你的隐形眼镜掉了?”布莱恩小心翼翼地问。
  “没错!”乔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差不多。”
  “那现在你脑袋里有什么?”
  乔耸耸肩:“我也想知道。”片刻之后,他试着表述:“我感知事物。我感觉有什么东西不对劲。也许我能用另一种语言吧,但我不确定。什么都不对劲,一切都只是……颜色,没有名字。你明白吗?”
  布莱恩摇摇头,脸上带着不自觉的笑容。
  “呃,”彼得说,“听起来你要更新驾照的话,怕是会有点问题。”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布莱恩站起来,把塑料袋塞回背包,对另外两个人说:“准备好山脊之行了吗?”
  “等会儿,”彼得说,“我们才到这儿,再休整一会儿不好吗?这山口应该是这趟旅程的高光时刻,我们到这儿才半个小时。”
  “不止半个小时。”布莱恩说。
  “还不够久,我很累!”
  “我们今天才走了大概四英里,”布莱恩不耐烦道,“我们都付出了一样的努力。现在我们有一整个下午走下山脊,这是很棒的事!”
  彼得从牙缝中吸进一口气,憋起来,决定再不说一个字,然后也把袋子塞进了背包。
  他们都站起身背起背包和雪地靴,准备离开山口。布莱恩对腰带最后做了些调整,彼得抬头看着他们即将攀登的山脊,乔俯瞰着西边那只岩石和积雪塑就的大碗。午后的太阳光彩炫目,一团云翳快速跨过环形山壁向他们飘来,跳上山口西侧,有那么一阵,他们都被笼罩在其中。
  “看!”乔指着山口南侧的山壁大喊,布莱恩和彼得齐齐看过去——
  一道褐色的光,一对尖角,模糊不清的四肢,远远传来岩石噼啪掉落的声音。
  “一只大角羊!”布莱恩惊叹道,“哇!”他一边不停向上看,一边飞速穿过山口凹地,登上南边的山脊:“又出现了,在那儿,快看!”
  乔和彼得匆匆跟在他身后。“反正你们也不可能抓得住它。”彼得说。
  南边山壁多有断层且圆石密布,为了避开一个个小雪堆,他们只好弯弯绕绕地前进。他们牢牢地抓着突出的岩石,拳头紧紧地插进岩石缝,卖力地登上齐腰高的山阶。山风贴着山脊刮过,吹得他们身上凉飕飕的。他们大口喘着粗气,时时停下脚步。布莱恩打头阵,彼得落在后面,布莱恩和乔仿佛喊叫一般,讨论着那只大角羊。   布莱恩和乔攀上山脊,手脚并用爬上逐渐平缓的斜坡。山脊边缘——一堆破碎的岩石,二十至二十五英尺宽,像一条公路——角度接近水平,但仍然很高,足以严严实实地挡住向南的视线。他们手脚麻利地攀上山脊的平坦处,南边的视野豁然开朗至几英里以外。
  他们停下来观望,只见山脊起伏,海拔骤低处紧接着一座高峰。高峰远处,山体陡然下落,又耸起,起起伏伏,终于结成在一簇黑色顶峰。东边,陡峭的雪坡和山脊平行,绵延落入山谷;西边,马刺般的群峰和环形山交替往复,积雪和岩石构成一片支离破碎的荒原。
  高耸的山脊在中间切断一切,放眼看去,周围没有什么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乔在坚硬的岩石上轻轻磕着靴子,念念有词道:“脊柱化石,属于原始地球生物。”
  “我觉得我还是能看见那只羊,”布莱恩指着远处说,“彼得呢?”
  彼得出现了,面容憔悴。他被一块岩石绊了脚,为了站稳,赶紧挪了几步。走到布莱恩和乔身边后,他猛地把背包砸在地上。
  “太荒唐了,”他说,“我必须得休息。”
  “巧了,我们不能在这儿扎营。”布莱恩拍着垫屁股的乱石块,讥讽地说。
  “我不管。”彼得说着,一屁股坐下来。
  “午饭后我们只不过走了一个小时。”布莱恩反对道,“而且我们在试图追上那只大角羊!”
  “累了,”彼得说,“我得休息。”
  “你最近很容易累!”
  一阵愤怒的沉默。
  乔用温和的声音说:“你俩总是对对方撒泼。”
  一阵长久的沉默。布莱恩和彼得各自看着不同方向。
  乔指着山脊上的第一处洼地,那里有一小块平整的花岗岩,角落里积着砂砾:“为什么我们不去那儿扎营呢?布莱恩和我可以丢下背包去山脊上散散步,彼得可以休息,如果能找到木头,等下也许还能生点火。”
  布莱恩和彼得都同意这个计划,于是三个人一起去这鞍形凹地里扎营。
  两个男人在山脊上奔跑,沿着山脊顶部凌乱的道路在平稳抬升的坡地上快速移动。他们跨过被冰雪和闪电撕成碎块的裸露的岩石,黑色花岗岩中突出的棕褐色球状岩石碎成了同心圆碎片。他们对山上的圆石啧啧称奇——看起来好像自山脉诞生之日起,它们就端坐在那儿了似的。他们从一块岩石跳上另一块岩石,肆意挥舞着从背包中解放的臂膀。布莱恩看到了大角羊的身影,指着前方大喊:“你看到了吗?”
  “当然看到了。”乔头也不抬地答道。布莱恩见状,不满地哼了一声。
  山脉在东侧山谷投下巨大的阴影,光线黯淡。乔从一处跃到另一处,在布莱恩身后几码的地方不停地唠唠叨叨:“给它起名字,给它起名字。你给他起个名字。名——字。好主意。我脚上起了三个水泡,我给左脚后跟那个起名叫阿摩司。”他暂时停住,爬上一块齐肩高的花岗岩。“我把右脚跟的起名叫克劳奇。然后还剩右脚踝前面那一個,我给它起名阿喀琉斯。这样一来,我感受到的就不是疼痛,而是像小玩笑。我脚后跟的刺痛”——他喘着粗气说——“是小问候,每走一步就问候一次。我是阿摩司,你好啊,乔。我是克劳奇,你好啊,乔。真奇妙。这么一想,我可能根本不用穿靴子,我应该把它们脱掉!”
  “你最好还是穿上。”布莱恩一本正经地说。乔咧嘴笑着。
  山坡越来越陡,山脊边缘越来越窄。他们放慢脚步,越发小心谨慎起来。大块断裂的山体,碎石块散落在一边。他们四肢并用,叉着腿攀在山脊上,左脚在山坡东侧,右脚却在西侧。两侧的山坡角度都遽然变陡,西边更甚。太阳替陡坡描上金线,乔的手抚过山脊边缘。
  山脊又宽阔起来,他们又能行走了。地上全是又硬又脆的岩石碎片,上面覆盖着地衣。“这花岗岩真好,”乔说。
  “这其实是闪长岩,”布莱恩说,“闪长岩或者是辉长岩,是由长石和一些颜色更深的物质形成的。”
  “哦,别跟我说那些,”乔说,“我只记花岗岩也没问题。而且,地质学家给这些玩意儿命名之前它们早就是花岗岩了,他们不能用那样的名字来瞎搞。”他仍然仔细观察着岩石,只是凑得更近了。“辉长岩,辉长岩……听起来像我说的词。”
  他们在岩石和层出不穷的陡坡间穿来绕去。他们遇到一块从黑色花岗岩中冒出头的石英,这簇石英已支离破碎,好像曾被一把巨锤劈头砸下。“蔷薇石英。”布莱恩说,然后继续前行。乔盯着这一摊石头,嘴巴大张。他跪下来,捡起几片石英,凝视着它们。看到继续往前走的布莱恩,他站起来,自言自语道:“我要是无所不知就好了。”
  顷刻之间,他们登上了顶峰,万物都在脚下。乔停在布莱恩身边,两人静静地站着,只相隔几寸,山风围着他们呼啸盘旋。往南看去,山脉依旧连绵起伏,连接着他们第一次登上山顶时看到的巨大的顶峰群。四面八方的山峰海拔都逐渐下降,白色的积雪带着褶皱在地平线上铺开。除了山风,万物纹丝不动。布莱恩说,“我想知道,那只羊去哪儿了。”
  两个男人坐在山顶上。布莱恩在一堆石头里挖出一个生锈的锡盒。“啊,”他说,“那只羊给我们留了线索。”他从盒子里拿出一张纸:“它的名字——黛安·亨特。”
  “嗨,胡说八道!”乔大喊,“这算什么名字,让我看看。”他从布莱恩手中抓过盒子,盒子底朝天,一二十张纸片雨水般倾泻而出,在风中打着旋儿,往东飞去了。乔扯下一页还卡在盒子里的纸读道:“罗伯特·斯宾塞,2014年7月20日。这是个姓名盒,是为那些想给自己的登山之旅留点纪念的人准备的。”
  布莱恩笑道:“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东西呢?尤其是在这种能直接走上来的山上。”他再次笑起来。
  “我想我应该尽力复原一下。”乔看着山峰陡峭的那一侧,犹豫地说道。
  “为了什么?这又不会抹去他们的经历。”
  “你怎么知道,”乔说,自顾自地笑着,“很有可能啊。想想吧,在整个美国,二十个人脑海中对这座山峰的记忆‘噗’地消失了。”他向东挥手,“永别了……”   他们静默地坐着,山风呼啸,云朵飘过,太阳消失在地平线上。乔说着短促的话语,挥动着双臂。布莱恩一边侧耳听,一边看着云彩。某一刻,布莱恩说:“你是全新的存在,乔瑟夫。”听到这话,乔高高地昂起脑袋。
  接着,他们只是坐着、看着。开始冷了。
  “鹰,”布莱恩声音沉静。他们看着一点黑色在山脉附近的上升气流中翱翔。
  “是那只羊,”乔说,“它是变形生物,能改变外形。”
  “不是,活动方式都不一样。”
  “我觉得它是。”
  那黑点在风中调转方向,在世界上空绕着圈越飞越高。它不停地微调双翼,随着上升气流滑行,直到那满是棱角的巨大顶峰上空时仍在不停盘旋。突然,它向山顶一个俯冲,比自由落体坠得更快,最终隐没在了如犬牙般交错的山峰背后。“鹰,”乔吸着气,“鹰翔潜底。”
  他们看了看彼此。
  布莱恩说:“我们明天要去那儿。”
  他们从宽敞的雪地上滑下来。他们双腿僵直,每走一步就要滑行五到十英尺,因此很快回到了营地。他们一左一右一摇一摆地下坡时,整个人仿佛在梦中行走。
  “那只大角羊呢?”乔问,“我一丝踪迹也没看到。”
  “或许我们出现了同一种幻觉吧,”布莱恩说,“他们是怎么说这种现象的?”
  “会传染的‘二连性精神病’。”
  “我不喜欢这种说法。”他们顿了顿,从高高的雪堆上滑下来,双腿打直,像在滑雪似的。“希望彼得已经把火生起来了,这儿太他娘的冷了。”
  “心灵景观的一个特征。”乔又开始自说自话,“当然了,怎么会不是呢?我跟你说,它看上去和我预想的差不多。怪不得我总是把事情搞混。你看到的或许只是我一时的想法,正在逃离荒原。大角羊,当然啦。”
  不久,他们看到了彼得所在的鞍形凹地,远远地在下面宽阔的岩石上,还有一抹雀跃的橙黄。他们号叫着:“火啊!火!”
  营地在花岗岩斜坡之间的沙地上。他们向彼得打完招呼,便饿虎扑食般冲向背包,在里翻面找。乔拿出汤锅,塞满雪,架在火上,然后在彼得身边坐下。
  “你俩去了好久,”彼得说,“找到那只羊了吗?”
  乔摇摇头:“它变成了一只鹰。”他把锅向大火上挪了挪。“你生了火,我太开心了,”他说,“在这种大风里,生火肯定很不容易。”他开始脱靴子。
  “也没多少木头,”彼得说,“但我在那儿找到了一棵枯树。”
  乔皱着眉头,把一根燃烧的树枝往里捅了捅。“杜松,”他满意地说,“好木头。”
  布萊恩也来了,穿着羽绒服、羽绒裤和羽绒短靴。彼得又沉默了。乔一直盯着彼得,因此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又皱起了眉头。他僵硬地站起来,去取背包里的羽绒短靴。随后回到火堆边,脱掉靴子。他双脚雪白,闷出了褶皱,还长着几个红色水泡。
  “看起来很痛。”彼得说。
  “不痛。”他大口咽下锅里融化得越来越多的雪水,接着又穿上靴子。
  他们沉默地看着火焰。
  乔开口了:“还记得那次你俩在我们公寓的客厅里打架吗?”
  “记得,我们把地毯都烧了。”
  “还摔了那盏从没亮过的台灯——”
  “然后你就像疯了一样!”布莱恩笑道,“你疯了,还想把我的耳朵咬下来。”他们都笑了,彼得点着头,尴尬又得意地咧嘴笑着。
  “那次是彼得赢了。”乔说。
  “没错,”布莱恩说,“把我的肩膀按在垫子上——那次是按在地毯上。全世界的疯子都是这么赢的。”
  彼得缓缓点头,一副官方批准的模样:“但是今晚我没法揍你,”他坦白道,“我太累了,我觉得我没法子胜任这次雪地露营。”
  “你这些天都很健壮,”布莱恩对他说,“但我跟你说,今天你跟我们走的是激进路线。老实说,据我所知,没几个人愿意跟我们来。”
  “那乔呢?去年大部分时间他可都卧床不起。”
  “是啊,但他现在疯了。”
  “我之前是疯了!”乔不满道,他们都笑起来。
  布莱恩把通心粉倒进锅,挪到彼得身边的一块岩石上坐下,好看着锅。他们开始聊学生时代同住的往事,乔一边听一边咧嘴笑着。他差点把锅打翻,惹得另外两人惊呼不已。彼得说:“这黑色的玩意儿是锅,乔瑟夫,这橙黄色的是火——要记住。”乔咧嘴笑着。蒸汽从锅上腾起,在习习晚风中向东飘去。
  三个男人在火堆边团团而坐。乔缓缓站起身,小心翼翼地去了背包边。他展开防潮地席,拉出睡袋,又直起身。夜晚的星子高悬在西天,天色越来越暗。身后,他的老朋友布莱恩正被彼得的话逗得阵阵发笑。
  东方也有明星高悬,仍有一片天空是浅浅的蓝天鹅绒色,山风吹拂着,十分轻柔。乔捡起一块石头,仔细打量:“岩石。”他把岩石紧握在拳中,冲着晚星晃一晃,把它抛向天空:“岩石!”他俯视着山脉:像从蓝白之间挣脱的黑龙的脊梁,像混沌之中的一抹意识,是牢不可破的连绵群峰——
  “嘿,乔瑟夫!你这个呆子!”
  “空间工程!”
  “——快来看你的锅,不然它要把火压灭了。”乔咧嘴笑着,走到木堆边,取出更多木头架在火上,直到火焰在薄暮中闪出耀眼的橙黄。
  【责任编辑:龙 飞】
其他文献
在谈这部小说本身之前,咱们先来简单聊聊九尾狐。  九尾狐传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的《山海经》当中就有﹁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的记述。从各种资料上来看,至少到两汉魏晋时期,九尾狐主要还是以﹁祥瑞﹂的形象出现。东汉赵晔所撰《吳越春秋》记载了大禹之妻涂山氏女娇为九尾白狐的传说;曾为《山海经》作注的晋朝文学家郭璞也曾写过一首《九尾狐赞》称赞九尾狐是﹁有道翔见,出则衔书﹂的瑞兽。  然而
期刊
加拿大作家A. C. 怀斯专辑  A. C. 怀斯身兼作家、编辑、书评人等数个身份,从 2005 年开始从事创作。作品曾发表在《克拉克世界》《不可思议杂志》等主流科幻刊物上,并多次 被收录进年度佳作。她的灵感来自很多地方——别人的闲谈、歌词、艺术创 作、媒体资讯、历史故事、旅行见闻、都市传说、鬼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未解之 谜……或者是某个乡村集市上听到的歌,或者是电影《彼得·潘》和《飓风奇 袭》的结
期刊
马里希站在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田中。这里的向日葵田足有一人多高,绿色茎秆上顶着朵朵金黄色的花盘,宽阔的叶片被血迹染成了黑色。  附近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马里希强忍着疼痛的双腿,蹲下来屏息凝视。只见一只刺猬拱着鼻子从茎秆之间钻了出来,探头探脑地四处嗅了嗅。  忽然,一阵汹涌的饿意像刀一样向马里希袭来。自从见到自家房屋变成支离破碎、一片焦黑的废墟以来,他已经三天粒米未进了。  那只刺猬匆忙窜过茎秆,
期刊
加拿大作家A. C. 怀斯专辑  银幕之梦影业,1987 年8 月乔治·哈伍德独自坐在办公室,屏幕上放着日间节目,而她就站在背景画面里。这么多年后重新见到这张脸,他几乎以为是自己出现了幻觉,或者是喝高了。此时,手边还摆着一杯拉弗格威士忌,因为放了许久,冰块开始融化破裂。但他清醒得很,她就在那儿,他的玛丽。乔治是个怀旧的人,用贝尔-豪威尔放映机和16 毫米胶片看电影。办公室空出来一面墙,家具全被挪开
期刊
加拿大作家A. C. 怀斯专辑  一颗死去星星的心脏沉睡在幽灵飞船黄色誓约号里,为飞船提供动力驶向黑暗。幽灵飞船的船长——安提莫妮·琼斯,身穿红色外套,高视阔步地沿着甲板走来。周遭狐火闪烁,人声嘈杂。最近死去之人、早已死去之人、即将死去之人,全都在窃窃私语:她才主掌飞船三个多月,一切就都要完了。  “都给我闭嘴。”安提莫妮摆出海盗船长的架势,厉声喝道。  话音未落,一名活着的船员赶紧窜到一边,后背
期刊
自从1965 年将自己第一部小说卖给《科学幻想》杂志后,布莱恩·斯坦布福德(1948- )几十年来一直在撰写各类作品,包括50 部小说及25 本其他书籍。他的小说包括11 部长篇和7 部“生物技术革命传记”短篇小说集, 探讨生物技术潜在的创新可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后果。1999 年,他因在科幻小说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科幻小说研究协会的朝圣奖,另获得过SFRA 先锋奖(1996 年),国际艺术奇幻协
期刊
老金最可怕的一点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广博:从“ B29轰炸机五年投弹三年模拟”到“与罕见巨浪搏斗时的划船小技巧”,乃至“喜马拉雅雪人交友入门”,“火星殖民技术纲要”等等等等,简直是包罗万象。绝伦的幻想再佐以精妙的文字,他的故事让人简直不忍释卷;可放到译者(譬如在下)的角度来讲的话,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句话:金大侠,快收了你的神通吧!拿本期的几个故事为例:《威尼斯沉没》一文中,威尼斯市和周
期刊
然后他醒了过来,一切只是梦一场。  梦里,阿伯内西站在陡峭的岩脊上,岩屑坡体从山脊上垮塌下来,掉进环抱着一汪小小湖泊的冰川盆地。湖心是钴蓝色,湖边上围着一圈海宝石蓝。山岩上,一块块微微闪光的草皮蔓延生长,斑斑驳驳,好像土拨鼠在上面安了家。周围没有一棵树,灌进喉咙的空气寒冷而稀薄,放眼望去,他能看到数英里之外绵延的山脉。尽管一切都纹丝不动,天地间仍有一股足以横扫一切的力量,像呼啸而过的狂风一般紧紧裹
期刊
好不容易撵走瞌睡虫那会儿,正是黎明时分。娃儿哇哇地哭,茶壶呜呜地叫,屋里一股子炉烟气,水波在底下房间哗哗地拍着墙。卡洛·塔弗尔不情不愿地将自己拔出床单,爬起了床;一眼也没看自己的妻儿,穿过家里另一间房,打开门来到了屋顶。  威尼斯还数黎明时候最美,卡洛一边尿着运河一边思索。可以想象,黯淡的浅紫色晨曦中,成群结队的游客们趁着美好的夏日清晨,一窝蜂涌向大运河……当然,想充分享受这一美景,少不得要忽略周
期刊
“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复制德黑兰大使馆,”伊万·维努申科恼火地揪着头发,这让他看上去带了一丝东方气质,“我们是要唤起这个地方的那种精神。”  “要我说,这儿倒有我们储物仓的那种精神。”  “这儿就是储物仓,约翰。我们的电影全是在这儿拍的。”  “但我记得你说过,我们要把第一版电影里扯的谎全改过来,”约翰·兰德对导演说,“我以为你是说《逃离德黑兰》这部纪实电影太蠢了,只有德·尼罗扮演的杰克逊上校看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