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团队在急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探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急诊护士团队在急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衰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90例。参照组由常规急诊科室进行护理,研究组由急诊护士团队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急救措施落實时间、抢救成功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护理管理效果各项评分与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参照组,各项急救措施落实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团队对急性心衰患者实施急诊护士团队护理的效果十分良好,在有效改善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急诊护士团队;急性心衰;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223-02
  急性心衰主要是因人体心功能不全,心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以及肺循环压力迅速上升等多种因素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具体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绀,咳出痰液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1]。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诱发肺水肿,严重的情况下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基于此,对急性心衰患者实施高效的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急诊护士团队在急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随机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衰患者展开了深入的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衰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90例。其中,参照组男46例,女44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5.0±15.0)岁;研究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为(65.5±14.5)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由常规急诊小组实施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具体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肺复苏、气道与静脉通路管理以及用药指导等。
  研究组患者由急诊护士团队进行抢救护理。首先要组织本院急救科室的医护人员组建专业的急诊护士团队。该团队由5名护士与1名医生共同组成,在急性心衰的急救护理中要密切配合[2],首先,由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职责定位与急救护理工作的协作分工,站在患者床尾;副组长要站在患者头侧,主要负责患者的呼吸复苏护理工作;轮转护士要站在患者的右侧,主要是负责患者心脏复苏与心电监护连接护理;低年资护士则要站在患者左侧或者是右侧,分别负责静脉通道建立、药物复苏管理以及患者病情的记录与状态观察。而医生则要站在患者的右侧,主要负责指挥抢救工作,下达医嘱,协作抢救[3]。其次,要对急诊护士团队的成员进行统一的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为急救知识、急救流程的优化等,同时也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急救护士团队也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急性心衰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1)体位护理:要帮助患者调整到半卧位,双腿自然下垂、四肢放松,以此来有效减少体位对静脉回流的影响,缓解患者的心脏负荷;(2)吸氧护理:要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氧流量要每分钟控制在4~6L)。在吸氧前,要把吸氧面罩连接有酒精湿化液的湿化瓶上,并适当调整[3]。(3)在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要优先选择上肢静脉进行穿刺、留针,针对水电解质失衡的患者,要给予其双通路用药,并合理控制滴速,以此来有效减少患者的不适感;(4)心理护理:在急救护理期间,护士要根据与意识清晰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消除其内心的恐惧感。同时也要详细讲解急性心衰的治疗方法、不良反应以及预后情况,以此来有效减少负性情绪对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与急救护理效果所造成的不良影响[4]
  1.3 观察指标
  (1)利用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护理质量考核表对急救护士团队人员的护理效果进行评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护士的护理效果越好;(2)比较两组急救措施落实时间,具体包静脉通道的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气道管理时间以及总抢救时间。(3)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两组护理管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各项护理指标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值见表1。
  2.2 两组急救措施落实时间比较
  研究组各项急救措施落实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衰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痰液呈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因此就要给予该类患者较高的抢救标准与高效的护理干预。
  急救护士团队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合理分配护理职责,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急救护士团队的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抢救护理工作的有序性、时效性与有效性,以此来大大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抢救成功率。在急救护士团队模式中,组长通过合理量化工作量,人尽其才等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年轻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并在与他人协作的过程中提高抢救效率与护理质量。另外,急救护士团队通过统一的培训与定期的考核可以不断提升护士个人的抢救技能、抢救实效,同时也能够大大改善护理质量,进而确保急性心衰患者的急救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管理效果各项评分与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参照组,各项急救措施落实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明,急诊护士团队可以大大提升急性心衰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抢救成功率,同时也能够有效缩短急救措施落实时间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此,急诊护士团队这种模式在我国临床急救护理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余锦玲,陈齐凤.急性左心衰患者优化急救护理措施探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1):220-221.
  [2]海宁静,颜惠民.急诊护理中实施结构化团队管理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4):174-176.
  [3]戢星辉,毕晓丽.结构化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流程及时效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32(07):769-770.
  [4]杨静.急性左心衰的诱因分析及整体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28-12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水合氯醛灌肠在不同时间段的镇静效果对婴幼儿肺功能检查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8.4-2019.12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需行肺功能检查的婴幼儿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于早上(8:00-12:00)行肺功能检查的婴幼儿当做研究A组,另将50例于下午(14:00-17:00)行肺功能检查的婴幼儿当做研究B组,比较两组的镇静效果。结果 研究A组的镇静总有效率与肺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护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3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儿,按就诊先后分成观察组(n=15)与对照组(n=15),对照组采用早期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采用延期营养支持护理,观察两组开始营养支持时间、ICU治疗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进展性闭塞的病理变化和脑梗死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从重度狭窄到闭塞而无神经功能损害病例的影像结果和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平均(66.00±10.93)岁,所有患者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患者MRA,CTA和DSA结果显示从狭窄到闭塞平均时间需要(13.86±4.44)月。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积极药物治疗也可以达到血管闭塞而无神经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护理期间阶梯式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接治的微创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阶梯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门诊采取健康教育和规范管理后的效果。方法 对2018年07月-2019年12月在本单位门诊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简称GDM)孕妇203例和在外院产检到本单位住院分娩的GDM孕妇1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建档,本单位的GDM孕妇作为观察组,给予问卷评估、发放相关知识手册、个体化健康教育、体重管理、血糖控制等措施。此类孕妇还通过微信群进行相关知识咨询
期刊
摘要:目的 分析在剖宫产产妇实施优质护理在促进其切口恢复中的效果;方法 将106例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结果 观察组产妇切口甲级愈合所占比例58.49%高于常规组33.96%,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且P<0.05;结论 针对剖宫产产妇,在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下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关键词:剖宫
期刊
摘要:目的:对西藏地区婴儿颅内出血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的特点以及患儿预后进行分析,从而对患儿预后做出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30例颅内出血患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结果,并收集同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其他无神经系统病症累及患儿30例,并对这60名患儿出院后进行1-3个月随访。结果:1年半时间内诊断颅内出血患儿34例,行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与无淋巴结转移型(pN0)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402例pTXN0M0 CRC患者。CEA水平的截点采用X-tile分析,计算出截止点为5.5ng/ml。按此截点进行分组:高CEA水平组(n=101;CEA> 5.5ng/ml)、低CEA水平组(n=301;CEA≤ 5.5ng/ml)。使用Pearson的χ2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全面发育迟缓患儿通过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同期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2组患儿入组时精细动作、粗大动作、社交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适应性方面的DQ值均较低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精细动作、粗大动作、社交能力、语言能力、以及适应性方面的DQ值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腹膜透析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抽取观察对象20例,均在本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从2019年6月开始研究,为期7个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方法不同,观察组为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評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要更优P0.05,差异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