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神灵活应用知识,教师要纠正学生片面的“相异构想”。相异构想在学生的生物学习中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影响,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妨碍,影响学生探究新知识,不利于知识的迁移。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相异构想的转化策略既转化结果评估,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生物知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相异构想”;策略;结果
“相异构想”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之前对知识的一种了解。因为这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有一定的障碍,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容易导致学生输出信号失真。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转化相异构想,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的方式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积极分析,并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变化,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相异构想”转化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使学生主动感知,通过学生思维变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明确规律。为了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自主探究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无花果之所以为成为无花果就是因为它不开花就直接结果了,所以得名“无花果”。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创设情境,视频展示:一个无花果,无花果的果实是它成熟果实的三分之一大小,教师把它切开。学生会看到在无花果的顶端存在着很多小球,最中心有一个小孔,小孔里面有淡红色的小花。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小花分为两层,上边的是雌花,下边的是雄花,只是长到了果实里面,人們看不到,这就是它不开花的奥秘。学生融入情境会产生认知冲突,在情境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形成客观性认识。
2.组织动手实验,带领学生发现错误观念
实验是生物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学生会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发现“相异构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会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体验,积极动手,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很多学生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带了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实验,促进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动手实验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的方式进行逻辑分析,在参与中形成客观性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的测量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会发现白天植物也会释放二氧化碳,说明了白天植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改变认识。
3.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相互关系
生物中的概念是非常多的,而且一个概念与另外一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一定的节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种逻辑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梳理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促进学生在大脑中建立结构化的表征,明确各个概念表达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例如在探究《生物圈中的人》时,学生存在着“相异构想”,很多学生认为人体就是由一个中枢神经控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统一管理者人体的消化吸收,人体的气体交换以及人体的泌尿系统等等。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主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理顺各种概念,明确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系统化知识。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庞大而与规律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有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气体交换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等。每一个系统都是独立的,它们存在着联系,却可以在自己的系统内相互影响。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学生提高了认识,理清了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相异构想”转化结果评估
1.设计问题,引发质疑
为了了解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化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的正确,则说明学生已经纠正了“相异构想”。教师提出问题后会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认识知识本质。例如学习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正好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有光呼吸与光合作用互为可逆反应吗?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会认识到在两个反应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中间步骤,并且为了使反应发生,还需要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才能够完成反应过程。通过学生正确的解答,说明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异构想”的转化。
2.提供练习,检测评估
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供课堂练习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练习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估,了解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化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教师提供的练习,说明学生对知识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反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点拨。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来分析,进行教学指导。
总之,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会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科学、客观、准确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本质。教师要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相异构想”容易出现的地方,围绕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剖析,带领学生消除消极影响,提高 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建鹤.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相异构想成因和转变[J].中学生物教学,2018(21):24-26.
[2]林蔚.浅谈“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6(06):10-11.
◆关键词:初中生物;“相异构想”;策略;结果
“相异构想”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之前对知识的一种了解。因为这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有一定的障碍,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分析,容易导致学生输出信号失真。教师要通过科学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转化相异构想,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的方式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积极分析,并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变化,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相异构想”转化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使学生主动感知,通过学生思维变化的方式来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理解知识,明确规律。为了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自主探究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无花果之所以为成为无花果就是因为它不开花就直接结果了,所以得名“无花果”。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创设情境,视频展示:一个无花果,无花果的果实是它成熟果实的三分之一大小,教师把它切开。学生会看到在无花果的顶端存在着很多小球,最中心有一个小孔,小孔里面有淡红色的小花。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小花分为两层,上边的是雌花,下边的是雄花,只是长到了果实里面,人們看不到,这就是它不开花的奥秘。学生融入情境会产生认知冲突,在情境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形成客观性认识。
2.组织动手实验,带领学生发现错误观念
实验是生物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学生会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发现“相异构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实验会促进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体验,积极动手,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很多学生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带了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验的方式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实验,促进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动手实验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的方式进行逻辑分析,在参与中形成客观性认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白天有氧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的测量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会发现白天植物也会释放二氧化碳,说明了白天植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改变认识。
3.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相互关系
生物中的概念是非常多的,而且一个概念与另外一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联系,通过一定的节点联系起来,建立了一种逻辑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梳理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本质关系,促进学生在大脑中建立结构化的表征,明确各个概念表达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例如在探究《生物圈中的人》时,学生存在着“相异构想”,很多学生认为人体就是由一个中枢神经控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统一管理者人体的消化吸收,人体的气体交换以及人体的泌尿系统等等。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主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理顺各种概念,明确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系统化知识。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人体是一个庞大而与规律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有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气体交换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等。每一个系统都是独立的,它们存在着联系,却可以在自己的系统内相互影响。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学生提高了认识,理清了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二、“相异构想”转化结果评估
1.设计问题,引发质疑
为了了解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化结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如果学生回答的正确,则说明学生已经纠正了“相异构想”。教师提出问题后会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思考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促进学生积极分析,认识知识本质。例如学习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正好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有光呼吸与光合作用互为可逆反应吗?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学生会认识到在两个反应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中间步骤,并且为了使反应发生,还需要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才能够完成反应过程。通过学生正确的解答,说明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异构想”的转化。
2.提供练习,检测评估
教师对学生进行检测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提供课堂练习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练习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检测评估,了解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化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教师提供的练习,说明学生对知识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反之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点拨。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来分析,进行教学指导。
总之,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会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更加科学、客观、准确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本质。教师要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相异构想”容易出现的地方,围绕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剖析,带领学生消除消极影响,提高 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建鹤.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相异构想成因和转变[J].中学生物教学,2018(21):24-26.
[2]林蔚.浅谈“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06(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