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加强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凭借文本语言,达到感悟、移情和益趣的目的。而阅读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础。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实践,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逐步培养其认知视野,情感态度和文化品位,人为精神,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素养;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直达心灵的学科,它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握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和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从而巧妙地掌握语言,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能够凭借精彩的文本语言,达到感悟、移情和益趣的目的。而实施以上目标的基础则是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扎实的语文学习素养,然后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情感态度、文化品味和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担负的职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学生认知的多元性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以及把握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在阅读指导实践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的表象,把握其本质内容,真正经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综合过程。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力求使阅读课堂具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浓浓的情感性,并且具备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自然和谐师生互动情景。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彰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具体来说,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教学的:
一、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富有语文味儿的教学课堂,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巧妙地把握文本的语言。只有立足这个根本,引導学生关注语言的精准或巧妙,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领悟其不同凡响的魅力,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做好铺垫。语文教材则是实施这个目标的根基,因此在语文课上,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好好品读课文,把握语言文字,体悟文章情感的丰富多彩,促进语言的积累内化,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正如语文教学大师崔峦老师曾经说的: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中。
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编排独具匠心,我们应该准确地根据各篇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不可面面俱到。如何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呢?教学中,笔者通过了诸多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品读,想象意境品读,表演体验中品读,模仿迁移中品读等诸多有效的方法。如此以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真正找准了语言的训练基点,凸显了语文学科富有语文味的目标。
例如,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这种方法实施教学时,,就是指能够通过一个词语或者是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分析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和体悟。这样的教学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问题承接上文,引起下文,使整个语文课堂浑然一体。在教学部编本教材《掌声》一文中,笔者便通过关键性的问题:如掌声在本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给小英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串起全文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品悟语言,了解了掌声让英子带来从忧郁孤独到开朗乐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掌声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立足生本,渗透学法
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我们所面向的群体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便决定我们的教学应该具有儿童性,应该深刻地走进儿童的内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真正融入儿童的生活,使阅读生活真正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立足生本,凸显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向他们渗透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阅读课堂应该做到的。
师生是教学的双主体,语文课应该上成生动活泼的对话课。而对话实施的前提则有赖于教师真正能够预设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师生之间的深层对话可以点拨学生,真正从生疑到解疑,能够发挥对文本的独特见解。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必要的等待时间,从而真正的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他们拿到阅读学习的金钥匙。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时,其中对于盘古无私奉献精神的刻画非常生动逼真,通过一系列身体部分的演化,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既充满了悲壮的感情,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你会有哪些独特的发现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文本,迫不及待地想去发现些什么。这种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收获也自然是深刻而全面的。
三、得法课内,拓展延伸
在阅读课堂中,如果仅仅立足于课堂的短短40分钟,仅仅以我们的教材为本,汲取的知识和能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应该在于生活,在于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秉承这样一种思想,即立足于课内,得法于课堂,而花开于课外,有效地拓展延伸,我们应该让学生就像一棵大树,扎根于生活,汲取更多的营养。教材的文本不是孤立呈现的,它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课外资源来帮助学生解读教材文本,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十足,即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也尊重学习主体的自我体悟。
1.巧用资源促理解
在运用资源方面,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对原著作品内容的重现,让学生对教材文本有更全面的把握,同时可以辅助以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的融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课本的精美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对文章主人公的亲切感受,因此笔者补充了相关资料,通过阅读小说《故乡》中我与母亲的对话,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会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寥寥数语,就把闰土和我之间的亲密感情勾勒得非常清晰,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将走进文本来欣赏这样一幅神异的图画。这样便给学生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人物充满了好奇之心。
2.综合实践促解读
除了积极运用课外资源加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达成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如可以通过改编教材文本的形式,训练学生解读教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把这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文本改编成一部课本剧,并安排学生认真排练。学生小组之间精诚合作,确定好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还多加入了一些精彩的台词,通过自我演绎,把西门豹这位为民造福、破除封建迷信的好官形象演绎得非常逼真,其中的配角,如巫婆、官绅头子和老百姓们也都形象鲜明,切实呈现出了一台好戏,也对文本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了全盘的把握,深刻地促进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阅读课堂要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就不仅要有朗朗的读声,还要有学生自我独特的发声,他们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对文本内容的精准把握,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全面感知等。教师只有从语言着手,尊重学生,有效拓展,才能够不脱离语文的基础特色,凸显其教学的独特韵味。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探索,2003(10).
[2]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09.
[3]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例谈[J].改革与开放,2010(2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素养;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直达心灵的学科,它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把握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和运用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律,从而巧妙地掌握语言,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能够凭借精彩的文本语言,达到感悟、移情和益趣的目的。而实施以上目标的基础则是阅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扎实的语文学习素养,然后不断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情感态度、文化品味和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该担负的职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依托学生认知的多元性和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以及把握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独特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可以这样说。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在阅读指导实践中,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现象的表象,把握其本质内容,真正经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综合过程。笔者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力求使阅读课堂具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浓浓的情感性,并且具备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自然和谐师生互动情景。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彰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具体来说,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展教学的:
一、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富有语文味儿的教学课堂,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巧妙地把握文本的语言。只有立足这个根本,引導学生关注语言的精准或巧妙,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领悟其不同凡响的魅力,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起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做好铺垫。语文教材则是实施这个目标的根基,因此在语文课上,笔者通过带领学生好好品读课文,把握语言文字,体悟文章情感的丰富多彩,促进语言的积累内化,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正如语文教学大师崔峦老师曾经说的:咬住语言不放松,主根源在素养中。千方百计学语文,任尔东西南北中。
语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编排独具匠心,我们应该准确地根据各篇文本的特点有所侧重,有所选择,不可面面俱到。如何在阅读课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品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呢?教学中,笔者通过了诸多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品读,想象意境品读,表演体验中品读,模仿迁移中品读等诸多有效的方法。如此以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真正找准了语言的训练基点,凸显了语文学科富有语文味的目标。
例如,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读这种方法实施教学时,,就是指能够通过一个词语或者是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分析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加深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和体悟。这样的教学可以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课堂上通过巧妙的问题承接上文,引起下文,使整个语文课堂浑然一体。在教学部编本教材《掌声》一文中,笔者便通过关键性的问题:如掌声在本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有着怎样深刻的含义?给小英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串起全文的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品悟语言,了解了掌声让英子带来从忧郁孤独到开朗乐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认识到掌声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立足生本,渗透学法
有语文味儿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我们所面向的群体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这便决定我们的教学应该具有儿童性,应该深刻地走进儿童的内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真正融入儿童的生活,使阅读生活真正成为儿童的精神食粮,成为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立足生本,凸显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向他们渗透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阅读课堂应该做到的。
师生是教学的双主体,语文课应该上成生动活泼的对话课。而对话实施的前提则有赖于教师真正能够预设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流于表面,浮光掠影。师生之间的深层对话可以点拨学生,真正从生疑到解疑,能够发挥对文本的独特见解。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必要的等待时间,从而真正的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让他们拿到阅读学习的金钥匙。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时,其中对于盘古无私奉献精神的刻画非常生动逼真,通过一系列身体部分的演化,形成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既充满了悲壮的感情,又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你会有哪些独特的发现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文本,迫不及待地想去发现些什么。这种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收获也自然是深刻而全面的。
三、得法课内,拓展延伸
在阅读课堂中,如果仅仅立足于课堂的短短40分钟,仅仅以我们的教材为本,汲取的知识和能量毕竟是有限的。阅读教学的广阔天地应该在于生活,在于社会。所以我们应该秉承这样一种思想,即立足于课内,得法于课堂,而花开于课外,有效地拓展延伸,我们应该让学生就像一棵大树,扎根于生活,汲取更多的营养。教材的文本不是孤立呈现的,它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课外资源来帮助学生解读教材文本,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十足,即尊重原著,尊重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也尊重学习主体的自我体悟。
1.巧用资源促理解
在运用资源方面,我们在课堂上,通过对原著作品内容的重现,让学生对教材文本有更全面的把握,同时可以辅助以形象生动的视频资料的融合,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课本的精美插图,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对文章主人公的亲切感受,因此笔者补充了相关资料,通过阅读小说《故乡》中我与母亲的对话,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会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寥寥数语,就把闰土和我之间的亲密感情勾勒得非常清晰,这个时候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奇异的图画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将走进文本来欣赏这样一幅神异的图画。这样便给学生理解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人物充满了好奇之心。
2.综合实践促解读
除了积极运用课外资源加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达成对文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如可以通过改编教材文本的形式,训练学生解读教材、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如在学习部编本教材《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把这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生动的文本改编成一部课本剧,并安排学生认真排练。学生小组之间精诚合作,确定好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还多加入了一些精彩的台词,通过自我演绎,把西门豹这位为民造福、破除封建迷信的好官形象演绎得非常逼真,其中的配角,如巫婆、官绅头子和老百姓们也都形象鲜明,切实呈现出了一台好戏,也对文本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了全盘的把握,深刻地促进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阅读课堂要凸显浓浓的语文味,就不仅要有朗朗的读声,还要有学生自我独特的发声,他们对教材个性化的解读,对文本内容的精准把握,对故事人物形象的全面感知等。教师只有从语言着手,尊重学生,有效拓展,才能够不脱离语文的基础特色,凸显其教学的独特韵味。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探索,2003(10).
[2]张筱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观察例谈[J].上海教育科研,2009.
[3]邹木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痼疾例谈[J].改革与开放,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