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之后,我国国内理论界和学者们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本文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内涵以及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期待为今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进程提供一些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3
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决定,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提升到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要注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使科学理论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真正做到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解析
任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不例外,其时代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趋势全球化、安全环境复杂化的国际形势中,特别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空前的挫折和重创,并且内部矛盾有所凸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使其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斗争。但是他们试图和平演变的阴谋从未停止过,我们时刻要警惕。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应对国际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政治现象, 不会被敌对的腐朽的文化政治假象所迷惑,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 更好的适应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提高认识,不断开拓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增强对世界局势的洞察力和敏锐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能力。
(二)国内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涌现了很多社会思潮,尤其在大学生中表现活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仅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资料,也使大学生充满了困惑,为什么西方比我国民主,为什么我国贫富差距那么大,党内腐败怎样来避免等问题接踵而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波动期,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刻不容缓。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的关键期, 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界得百家争鸣,使得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当今大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明显,信仰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引导社会思潮良好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只有真正被大学生所理解、所承认、所信仰,他们才会自觉的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
(三)党情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党内情况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党员的思想认识发生明显变化,增大了既得利益者脱离群众的可能性,造成了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一些学者指出:“在一部分党员身上发生了背离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和行为,使党的执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再加上……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团结。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我国亿万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推动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就是抓住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让大学生充分对我们党情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不要被一些片面的现状所迷惑,我们党主流好的,宗旨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与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敢于承认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党根据党情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加强自身的完善和建设。
二、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析
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命题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化。理论界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探索,对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大致从三方面进行思考,其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鲜明特色等三个方面。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含义
如何对一个核心概念下定义,绝非是几个词组的罗列,如果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理论概念,必须对其本身做深入的剖析,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什么“化”、主要“化”什么、给谁“化”的问题。“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就表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重要文件精神,来武装广大青年学生,最终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精神文件。而当代大学生既是“化”的客体,又是“化”的主体,并在“化”的过程中起着双重角色。通俗化就是语言方式上的生活化、简明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要与人民大众的时代生活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活的时代特色,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趣味中。马克思主义只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把它真正当成自己的内在东西,通过开展理论普及教育活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二)高校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要求
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青年学生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被“化”者的真正认知、接受、理解以及内化。因此,“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 。如果在“化”过程中脱离实际的方法途径,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更甚使整个大众化的进程步履维艰、前功尽弃。因此,对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要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途径,适合广大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接受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信任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发挥潜能,把精神力量转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色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应着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生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在宣传普及活动中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我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我国独特的民俗风情联系到一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要想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大众化,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解析
高校是科学理论和学术思想汇聚的摇篮,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地。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青年、重视理论的境界,开展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要实现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就必须不断地探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关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途径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
在高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个载体的建设……”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还有的学者强调:“普及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媒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现代化的舆论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此同时,还有些学者王伶莉认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条线索和‘一以贯之之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通过高校的各种讲座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被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掌握。因此来说,“高质量的通俗读物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制作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直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止,以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难懂抽象的形象。”只有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读物才能增加学生们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切感,才能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
(二)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息息相关,要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作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大家主要出自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主要是由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组成,教师起着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而学生在这支理论队伍中充当的者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因此,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抓好学生宣传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越普遍的参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就越好、普及程度就越高,广大学生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建设,因为这些组织是凝聚高校优秀人才的最重要的组织,花力气把他们建设好,则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方面进程必然会顺利开展。
(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受到与之相对应的纪律约束,否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问题的。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现在理论宣传工作机制还不是非常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传播的过程,只有让切实有效的方法途径作支撑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采取教育、宣传的方式,因此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工作机制的建设,以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教育和宣传的方式。“高校应该从组织机制、督促检查、教育引导等多方面入手,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的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合理的规范内开展工作,在合理的约束机制下实现最终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确保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有效地实施。
四、结语
以上阐述的观点是笔者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探索方面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加强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论创新的需要,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正大众化普及化,也有利于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科学发展,促使高校的文化机制建设更加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自从十七大提出后,短短几年,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潮,可见这一命题的活力和吸引力是多么的强大,当代虽然此类观点层出不穷,但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刚刚起步,在某些领域还有待完善,比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问题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再比如:如何把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与青年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相结合,还不够密切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继续之上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促进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更深层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范迎春,李清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版),2010-05:30-3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N].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4: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周淑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载体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9:32-33.
[9]马彬彬,秦宏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建设[J].社科纵横,2010-02,(25):233.
[10]王玲莉,朱人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30.
[11]郑智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研究[J].党史文苑,2010-05:73-75.
[12]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8.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3
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决定,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提升到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要注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联系起来,使科学理论真正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真正做到理论掌握群众,从而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展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解析
任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也不例外,其时代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趋势全球化、安全环境复杂化的国际形势中,特别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空前的挫折和重创,并且内部矛盾有所凸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使其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军事斗争。但是他们试图和平演变的阴谋从未停止过,我们时刻要警惕。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应对国际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政治现象, 不会被敌对的腐朽的文化政治假象所迷惑,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 更好的适应全球文化政治经济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提高认识,不断开拓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增强对世界局势的洞察力和敏锐感,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能力。
(二)国内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涌现了很多社会思潮,尤其在大学生中表现活跃。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仅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生活资料,也使大学生充满了困惑,为什么西方比我国民主,为什么我国贫富差距那么大,党内腐败怎样来避免等问题接踵而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波动期,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刻不容缓。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的关键期, 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界得百家争鸣,使得社会思潮跌宕起伏。当今大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明显,信仰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批判地继承各种社会思潮,才能引导社会思潮良好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只有真正被大学生所理解、所承认、所信仰,他们才会自觉的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势在必行。
(三)党情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的党内情况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党员的思想认识发生明显变化,增大了既得利益者脱离群众的可能性,造成了利益主体多样化的格局,一些学者指出:“在一部分党员身上发生了背离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的思想和行为,使党的执政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再加上……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和团结。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我国亿万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推动马克思主義大众化的关键环节就是抓住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让大学生充分对我们党情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不要被一些片面的现状所迷惑,我们党主流好的,宗旨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与腐败现象水火不容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敢于承认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党根据党情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加强自身的完善和建设。
二、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解析
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大命题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化。理论界经过最近几年的研究探索,对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大致从三方面进行思考,其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涵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鲜明特色等三个方面。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含义
如何对一个核心概念下定义,绝非是几个词组的罗列,如果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理论概念,必须对其本身做深入的剖析,要搞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什么“化”、主要“化”什么、给谁“化”的问题。“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这就表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重要文件精神,来武装广大青年学生,最终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精神文件。而当代大学生既是“化”的客体,又是“化”的主体,并在“化”的过程中起着双重角色。通俗化就是语言方式上的生活化、简明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要与人民大众的时代生活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活的时代特色,寓抽象于形象、寓哲理于趣味中。马克思主义只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把它真正当成自己的内在东西,通过开展理论普及教育活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二)高校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要求
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与青年学生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被“化”者的真正认知、接受、理解以及内化。因此,“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 。如果在“化”过程中脱离实际的方法途径,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更甚使整个大众化的进程步履维艰、前功尽弃。因此,对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要采用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途径,适合广大青年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接受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信任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发挥潜能,把精神力量转化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特色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最终体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特色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的科学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这样,才能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应着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生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在宣传普及活动中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和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在我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我国独特的民俗风情联系到一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特色,正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要想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大众化,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解析
高校是科学理论和学术思想汇聚的摇篮,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要地。因此,高校必须重视青年、重视理论的境界,开展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要实现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就必须不断地探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关于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法途径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
在高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这个载体的建设……”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还有的学者强调:“普及性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媒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现代化的舆论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此同时,还有些学者王伶莉认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条线索和‘一以贯之之道’,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才会真正得到解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通过高校的各种讲座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被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掌握。因此来说,“高质量的通俗读物是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制作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直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止,以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难懂抽象的形象。”只有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读物才能增加学生们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切感,才能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
(二)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民族发展前途息息相关,要顺利完成这项任务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作为支撑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大家主要出自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主要是由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组成,教师起着教育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内化马克思主义,而学生在这支理论队伍中充当的者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因此,在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抓好学生宣传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越普遍的参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就越好、普及程度就越高,广大学生参与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建设,因为这些组织是凝聚高校优秀人才的最重要的组织,花力气把他们建设好,则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方面进程必然会顺利开展。
(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受到与之相对应的纪律约束,否则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出问题的。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作保障,现在理论宣传工作机制还不是非常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传播的过程,只有让切实有效的方法途径作支撑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采取教育、宣传的方式,因此更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行工作机制的建设,以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教育和宣传的方式。“高校应该从组织机制、督促检查、教育引导等多方面入手,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的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在合理的规范内开展工作,在合理的约束机制下实现最终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而确保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期有效地实施。
四、结语
以上阐述的观点是笔者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探索方面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一些思考。加强对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理论创新的需要,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正大众化普及化,也有利于高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科学发展,促使高校的文化机制建设更加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自从十七大提出后,短短几年,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潮,可见这一命题的活力和吸引力是多么的强大,当代虽然此类观点层出不穷,但是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刚刚起步,在某些领域还有待完善,比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问题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再比如:如何把系统化、抽象化的理论与青年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相结合,还不够密切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继续之上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以促进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更深层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范迎春,李清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反思—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版),2010-05:30-3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10[N].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04: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周淑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载体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9:32-33.
[9]马彬彬,秦宏毅.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建设[J].社科纵横,2010-02,(25):233.
[10]王玲莉,朱人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思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30.
[11]郑智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研究[J].党史文苑,2010-05:73-75.
[12]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