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就农村小学而言,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寄宿制学校越来越多。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办学,它解决了制约学校布局调整的一个瓶颈问题,也拓宽了素质教育的时空,为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是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就给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们就农村寄宿制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以下就学生生活保育规律、思想行为教育、良好行为养成等德育生活化管理策略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同僚们谈谈。
一、探索生活保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由于学校布局调整,2003年,我校便成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在2006年集中了全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2010年集中了全乡全部学生,学生大多数都得住校。这些住校生中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不过十一二,这就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与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寄宿生管理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的全方位管理。寄宿生管理工作从表面上看是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都包含在管理工作之中的全方位管理。根据我校寄宿生的特点,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学生,制定出了各年级阶段的管理目标。然后,依据各年级的管理目标,因时、因地、因人随机地进行生活管理教育,按照确定的目标为学生讲授生活常识、卫生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等。
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来管理学生住宿,年小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间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也就是我们实施的“手拉手,大托小”计划。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生活细节都要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汇报;但由于一些年幼的学生刚入学时,晚上还不习惯单独入寝、经常半夜生病等,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难以照顾周到,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学生结对子,负责教会小学生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等。对于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如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既增长才干又提高了责任心。
二、加强思想行为教育,提升学生基础道德水平
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一读、二议、三背”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议、边理解,把行为规范的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然后通过“出勤、纪律、卫生”评比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特别是《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发挥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能。每日做到校园环境“六无”;做到文明校园“六不”;搞好校园之夜;定期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促使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开展“献爱心”等活动。针对当前少年儿童普遍缺乏爱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现象,教师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么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如:组建学雷锋小组到敬老院做好事,学生主动带同学上医院看病,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事等。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强化学生生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过上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为让这些在家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学初,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根据新生不懂生活自理这一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新生入学生活自理的培训工作,认真细心教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懂得审美,学会生活,按规定要求摆放好各种生活用品。发现学生不会叠被子就教他们叠被子。发现学生的纽扣掉了,就教他们缝纽扣。对个别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经常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一来,学生能安心学校生活,觉得学校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中教师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总之,通过实施寄宿生德育的生活化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温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现在的学校,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乐观。德育的生活化管理在我校已见成效。
(责任编校:合欢)
一、探索生活保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由于学校布局调整,2003年,我校便成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在2006年集中了全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2010年集中了全乡全部学生,学生大多数都得住校。这些住校生中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不过十一二,这就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但同时也为教师对学生实施生活教育与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寄宿生管理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的全方位管理。寄宿生管理工作从表面上看是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实际上是教育与教养都包含在管理工作之中的全方位管理。根据我校寄宿生的特点,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年级的学生,制定出了各年级阶段的管理目标。然后,依据各年级的管理目标,因时、因地、因人随机地进行生活管理教育,按照确定的目标为学生讲授生活常识、卫生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等。
我校在寄宿生管理方面,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来管理学生住宿,年小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教师包间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也就是我们实施的“手拉手,大托小”计划。即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从学生的学习、到学生生活细节都要过问,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汇报;但由于一些年幼的学生刚入学时,晚上还不习惯单独入寝、经常半夜生病等,遇上这样的情况,我们也是难以照顾周到,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和这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小学生结对子,负责教会小学生一些独立生活技巧,特别是晚上,临睡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等。对于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如说是一次锻炼的机会,既增长才干又提高了责任心。
二、加强思想行为教育,提升学生基础道德水平
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采取“一读、二议、三背”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议、边理解,把行为规范的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然后通过“出勤、纪律、卫生”评比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特别是《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发挥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功能。每日做到校园环境“六无”;做到文明校园“六不”;搞好校园之夜;定期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促使学生不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开展“献爱心”等活动。针对当前少年儿童普遍缺乏爱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的现象,教师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处处关心学生,学生会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怎么去关心人,为他人着想。如:组建学雷锋小组到敬老院做好事,学生主动带同学上医院看病,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事等。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强化学生生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寄宿生基本以独立生活为主。童年就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过上相对独立的寄宿生活: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以及看病服药等,自己的事自己做。为让这些在家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学会合作、在自理中学会生存,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学初,班主任和生活老师根据新生不懂生活自理这一实际情况,及时做好新生入学生活自理的培训工作,认真细心教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懂得审美,学会生活,按规定要求摆放好各种生活用品。发现学生不会叠被子就教他们叠被子。发现学生的纽扣掉了,就教他们缝纽扣。对个别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师经常到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住宿情况、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一来,学生能安心学校生活,觉得学校就是自己的家。管理中教师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总之,通过实施寄宿生德育的生活化管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整洁、温馨的生活环境,形成了文明、向上的生活氛围。现在的学校,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乐观。德育的生活化管理在我校已见成效。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