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信阳民歌的形成
(一)地理因素
信阳地区处在河南省最南端,北延豫境,西南接湖北,东南接安徽,是三省交界之地,南北交集之处。蜿蜒千里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信阳北部,气势雄伟的大别山脉矗立在信阳南端。全区大约18000多平方公里,整个地理环境形成了南部的山峦翠巍,中部的丘陵起伏和北部的平原辽阔。从地理环境的特点上看,信阳兼具南北地貌,因而也形成了兼具南北特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历史因素
1983年,信阳光山县宝相寺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妇之墓,墓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鼎、裹等陪葬物品,还出土了竹萧等古代乐器;在信阳地区发掘的宋景公孪生妹墓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古乐曲牌;在司马皈以及申息之师帅墓中出土了整整十三枚青铜编钟以及木瑟元件、编磬、大鼓、小鼓等乐器……从这些考古发现中,可以对信阳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略窥一斑。
(三)人文因素
信阳民歌中的人文因素主要体现在民间小调之中,信阳的民间小调深受传统的艺术文化影响,其人文内涵是值得推敲与研究的。同时,不同县区的人民因为不同的文化喜好,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民歌形式,使信阳民歌的艺术类型大大充实。
二、信阳民歌的特点
一是轻巧、欢快。由于信阳地处于中原,南与湖北接壤,东与安徽毗邻,在语言上既有“楚国”韵味,又有中州的成分,从而使民歌在音乐、语言上具有了刚柔交融的风格。首先从旋律线条上看,流行在信东一带的民歌,常以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较多,音域较宽,情绪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大气特色增强。
二是徐缓、优美。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以其进与旋律线的五度起伏并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平稳、语气平缓、优美感人,他表现出老区人民的纯朴、善良、憨厚的性格。
三是诙谐、风趣,它表现了信阳人民乐观主义的性格。由于在曲调中采用了各种带有当地特色的衬词、衬句、各种断旬、颤音、波音、滑音以及花腔演唱技巧,显示了既诙谐又风趣的演唱特点。
三、信阳民歌在信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作用(以婚姻仪式为例)
旧时信阳传统婚礼非常热闹,风俗习惯繁多,都极具地方特色。现在信阳人结婚,都使用现代婚礼仪式,许多风俗习惯在逐渐消失,但是唱民歌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特色鲜明,并一直为信阳男女老少所享受。本文以《撒轿头》为例略作分析。
撒轿头的仪式通常在早上接新娘至新郎家时进行。新郎车队将新娘接至新郎家后,新娘由牵娘扶下车,此时新娘不能进入中堂,而要在门口进行撒轿头的仪式。门口置一条桌,上摆一个装满彩色花生、喜糖等果品的果盤,条桌对面放一把椅子面向桌子。新娘跨过火盆后,由牵娘扶着坐在椅子上,牵娘此时拿出准备好的伞(一般是红色的,表喜庆),遮在新娘头上,稍挡住脸。新郎家会有一名子女双全、生活美满的妇女主持撒轿头仪式,主持者站在桌子后面,左手端果盘,右手抓果盘里的花生、喜糖等抛洒在伞上,一边抛洒一边念唱词(唱词见附录),当唱到“一撒”部分后,每唱一句,在场所有人大喊一声“喜”,表示对新人的祝福。撒完后,主持者高喊一声“大吉大利”,牵娘收伞,新娘可以站起来,在场的人可以争抢落在地上的果品(撒轿头落下的果品被视为是沾了喜气的)。争抢之后,新郎便可背着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下面的仪式。
1、唱词特点
(1)、唱词开头,用来介绍今天的场合,或介绍撒轿头所用果品,或用神仙送来新娘等来说明今天场合之喜庆。“四个仙家来抬轿,观音老母来送亲。王母娘娘说的媒,支客还是孔圣人。”,讲这段姻缘说成是圣人、仙人做媒送亲,增添吉祥之感。
(2)、十“撒”的部分,是对新人祝福的话。对新人祝福主要在金钱、学识、生育、长寿等方面,还有夸赞新人的成分,都寄托了来宾对新人的祝福。
(3)、最后主持者都要高喊一声“撒轿完毕,大吉大利”作为最后总的祝语。有时俏皮一些的主持人还会添一句:“新娘是新郎的,喜烟是我的,喜果子是你们的”,然后招呼大家捡地上的果品。
2、意义
我们认为,整个撒轿头的习俗过程和唱词,意义有三:
(1)、唱词唱到仙人、圣人说亲送亲,除了为婚礼添吉祥之外,也是祈求神仙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继续保佑这对夫妻生活祥和。信阳人并不封建迷信,但是信阳人在重大的场合相信神灵可以为我们增添吉祥;
(2)、唱词中对新人未来各方面生活进行祝福,这不仅是大家的祝福,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进行鞭策,鼓励他们、鞭策他们去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
在当下,虽然信阳文艺界工作者们为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信阳年轻人演唱民歌者越来越少,信阳民歌表演的场合越来越少,信阳民歌的传承处于瓶颈之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信阳民歌这一文化形式继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一)继续挖掘整理信阳民歌,减少流失。解放后信阳民歌虽经多次挖掘整理,但因其时间跨度长,分散面积广,缺乏历史记录,至今仍有不少信阳民歌未被发现。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新的民歌问世,而旧的民歌为了适应传唱,也会做出调整。 因此,整理已搜集到的民歌和挖掘当下的活态民歌,不仅可以获得被遗漏的新的民歌,减少民歌的流失,更可以从民歌的变化中窥测社会民风的变迁,意义和价值深远。
(二)民歌进课堂,培育传承新人,传习民歌更传承文化。民歌的传习离不开教育;民歌的传承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 因此,信阳民歌的教育传承应紧密结合信阳的民俗文化。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应当走进当地学校课堂,各级有条件学校的音乐课或课外活动应该安排本地民歌欣赏或学唱活动,可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进课堂表演,讲授民歌背后的风土人情,带动学生学唱本地民歌的兴趣。
(三)利用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和形式,实现声与影的同步保存。信阳民歌背后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酸甜苦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可按民歌分类编写故事,利用声光同步且极具趣味的电影、电视剧、戏曲、曲艺形式对信阳民歌加以表现传承。 根据商城文联桂诗新的小说《王霁初和他的革命民歌》改编的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已经开了很好的先例。 该电影融入几十首信阳民歌,并对民歌进行了艺术加工,与王霁初热爱戏曲民歌、背叛封建礼教、投身革命的故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对传承信阳民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融民歌于旅游,打造信阳民歌旅游名片。把信阳民歌融入当地旅游事业中一直是信阳地区旅游规划的项目之一。2011年,信阳市提出将AAAA级景点南湾湖打造成为“水域文化的心灵家园”,特意将“山茶民歌,人文符号彰显情怀”作为其宣传口号之一。虽然这些努力在扩大信阳民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民歌与旅游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名片上仍然有不少空间。
(五)继承传统,发展创新,保持信阳民歌的活力。创新发展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延续的关键。在继承中创新的方式多样,较为可行的有“旧瓶装新酒”、歌舞联袂等,信阳民歌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与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再加工再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地理因素
信阳地区处在河南省最南端,北延豫境,西南接湖北,东南接安徽,是三省交界之地,南北交集之处。蜿蜒千里的淮河自西向东横贯信阳北部,气势雄伟的大别山脉矗立在信阳南端。全区大约18000多平方公里,整个地理环境形成了南部的山峦翠巍,中部的丘陵起伏和北部的平原辽阔。从地理环境的特点上看,信阳兼具南北地貌,因而也形成了兼具南北特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二)历史因素
1983年,信阳光山县宝相寺发掘了一座春秋早期的黄君孟夫妇之墓,墓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鼎、裹等陪葬物品,还出土了竹萧等古代乐器;在信阳地区发掘的宋景公孪生妹墓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了古乐曲牌;在司马皈以及申息之师帅墓中出土了整整十三枚青铜编钟以及木瑟元件、编磬、大鼓、小鼓等乐器……从这些考古发现中,可以对信阳地区源远流长的民间音乐略窥一斑。
(三)人文因素
信阳民歌中的人文因素主要体现在民间小调之中,信阳的民间小调深受传统的艺术文化影响,其人文内涵是值得推敲与研究的。同时,不同县区的人民因为不同的文化喜好,创作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民歌形式,使信阳民歌的艺术类型大大充实。
二、信阳民歌的特点
一是轻巧、欢快。由于信阳地处于中原,南与湖北接壤,东与安徽毗邻,在语言上既有“楚国”韵味,又有中州的成分,从而使民歌在音乐、语言上具有了刚柔交融的风格。首先从旋律线条上看,流行在信东一带的民歌,常以同音重复和四、五、七、八甚至十度大跳较多,音域较宽,情绪奔放激昂,清新明亮,大气特色增强。
二是徐缓、优美。淮河流域及中部丘陵地区的民歌旋律以其进与旋律线的五度起伏并用较多,其特点是节奏平稳、语气平缓、优美感人,他表现出老区人民的纯朴、善良、憨厚的性格。
三是诙谐、风趣,它表现了信阳人民乐观主义的性格。由于在曲调中采用了各种带有当地特色的衬词、衬句、各种断旬、颤音、波音、滑音以及花腔演唱技巧,显示了既诙谐又风趣的演唱特点。
三、信阳民歌在信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作用(以婚姻仪式为例)
旧时信阳传统婚礼非常热闹,风俗习惯繁多,都极具地方特色。现在信阳人结婚,都使用现代婚礼仪式,许多风俗习惯在逐渐消失,但是唱民歌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特色鲜明,并一直为信阳男女老少所享受。本文以《撒轿头》为例略作分析。
撒轿头的仪式通常在早上接新娘至新郎家时进行。新郎车队将新娘接至新郎家后,新娘由牵娘扶下车,此时新娘不能进入中堂,而要在门口进行撒轿头的仪式。门口置一条桌,上摆一个装满彩色花生、喜糖等果品的果盤,条桌对面放一把椅子面向桌子。新娘跨过火盆后,由牵娘扶着坐在椅子上,牵娘此时拿出准备好的伞(一般是红色的,表喜庆),遮在新娘头上,稍挡住脸。新郎家会有一名子女双全、生活美满的妇女主持撒轿头仪式,主持者站在桌子后面,左手端果盘,右手抓果盘里的花生、喜糖等抛洒在伞上,一边抛洒一边念唱词(唱词见附录),当唱到“一撒”部分后,每唱一句,在场所有人大喊一声“喜”,表示对新人的祝福。撒完后,主持者高喊一声“大吉大利”,牵娘收伞,新娘可以站起来,在场的人可以争抢落在地上的果品(撒轿头落下的果品被视为是沾了喜气的)。争抢之后,新郎便可背着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下面的仪式。
1、唱词特点
(1)、唱词开头,用来介绍今天的场合,或介绍撒轿头所用果品,或用神仙送来新娘等来说明今天场合之喜庆。“四个仙家来抬轿,观音老母来送亲。王母娘娘说的媒,支客还是孔圣人。”,讲这段姻缘说成是圣人、仙人做媒送亲,增添吉祥之感。
(2)、十“撒”的部分,是对新人祝福的话。对新人祝福主要在金钱、学识、生育、长寿等方面,还有夸赞新人的成分,都寄托了来宾对新人的祝福。
(3)、最后主持者都要高喊一声“撒轿完毕,大吉大利”作为最后总的祝语。有时俏皮一些的主持人还会添一句:“新娘是新郎的,喜烟是我的,喜果子是你们的”,然后招呼大家捡地上的果品。
2、意义
我们认为,整个撒轿头的习俗过程和唱词,意义有三:
(1)、唱词唱到仙人、圣人说亲送亲,除了为婚礼添吉祥之外,也是祈求神仙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继续保佑这对夫妻生活祥和。信阳人并不封建迷信,但是信阳人在重大的场合相信神灵可以为我们增添吉祥;
(2)、唱词中对新人未来各方面生活进行祝福,这不仅是大家的祝福,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进行鞭策,鼓励他们、鞭策他们去创造财富、创造幸福,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
在当下,虽然信阳文艺界工作者们为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信阳年轻人演唱民歌者越来越少,信阳民歌表演的场合越来越少,信阳民歌的传承处于瓶颈之中。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让信阳民歌这一文化形式继续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一)继续挖掘整理信阳民歌,减少流失。解放后信阳民歌虽经多次挖掘整理,但因其时间跨度长,分散面积广,缺乏历史记录,至今仍有不少信阳民歌未被发现。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新的民歌问世,而旧的民歌为了适应传唱,也会做出调整。 因此,整理已搜集到的民歌和挖掘当下的活态民歌,不仅可以获得被遗漏的新的民歌,减少民歌的流失,更可以从民歌的变化中窥测社会民风的变迁,意义和价值深远。
(二)民歌进课堂,培育传承新人,传习民歌更传承文化。民歌的传习离不开教育;民歌的传承离不开当地的民俗文化。 因此,信阳民歌的教育传承应紧密结合信阳的民俗文化。民歌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应当走进当地学校课堂,各级有条件学校的音乐课或课外活动应该安排本地民歌欣赏或学唱活动,可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歌手进课堂表演,讲授民歌背后的风土人情,带动学生学唱本地民歌的兴趣。
(三)利用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和形式,实现声与影的同步保存。信阳民歌背后有着这样和那样的酸甜苦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可按民歌分类编写故事,利用声光同步且极具趣味的电影、电视剧、戏曲、曲艺形式对信阳民歌加以表现传承。 根据商城文联桂诗新的小说《王霁初和他的革命民歌》改编的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已经开了很好的先例。 该电影融入几十首信阳民歌,并对民歌进行了艺术加工,与王霁初热爱戏曲民歌、背叛封建礼教、投身革命的故事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对传承信阳民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融民歌于旅游,打造信阳民歌旅游名片。把信阳民歌融入当地旅游事业中一直是信阳地区旅游规划的项目之一。2011年,信阳市提出将AAAA级景点南湾湖打造成为“水域文化的心灵家园”,特意将“山茶民歌,人文符号彰显情怀”作为其宣传口号之一。虽然这些努力在扩大信阳民歌知名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在民歌与旅游结合共同打造文化名片上仍然有不少空间。
(五)继承传统,发展创新,保持信阳民歌的活力。创新发展是一切事物得以生存延续的关键。在继承中创新的方式多样,较为可行的有“旧瓶装新酒”、歌舞联袂等,信阳民歌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与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再加工再创新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