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内化学生修养和品质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zhedetian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大多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囿于书本世界,不能结合纷杂的现实生活,不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也就不能更好地去触动和影响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要想改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这一状况,就必须打通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界限,让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品德与生活携手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成长,从而内化自身的修养和品质,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品德;生活;兴趣;体验;内化;修养;品质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我认为,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亲身经历的事情会让他们记忆深刻,教育起来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学生经历的事情较少,而且经常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更不容易接受到生活的教育。为了使学生们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快乐健康的成长,教师应该经常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创设适当的情境,模拟真实的生活,激发他们体验生活的兴趣,让他们明确是非观念。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为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品质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角色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
  2、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又超越儿童生活经验。《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方面从儿童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再到祖国、世界,由近及远,由小到大,逐步展开,扩大儿童的社会视野,拓展儿童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从儿童熟悉的社会现象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化,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指导儿童的未来生活。我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这一课时,先播放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受灾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起在地震受灾中哪些人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助之手,有警察,医生,护士等等,再引出课题,汇报在我们的社区中还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每一个行业的人的服务,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尊重每一个行业的人,产生感恩之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三、與家长携手,品德内化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学科,书面的家庭作业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外作业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后,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花钱的学问可大了,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课后,教师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我是小家长”活动。让学生在家里学做一个消费的主人,并把一天的家庭开支记录起来,做成“我是小家长账目本”,还要向爸爸妈妈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让他们利用学到的如何花钱的学问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比如:买菜时,要怎样搭配,才能营养全面,又便宜?选择交通工具时,公交车和的士那一种划算?要选择怎样的购物场所才能做到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或更好的商品?……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个人修养使在书本中学到的道德意识得以升华,体会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要合理安排,节约用钱,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好,掌握和适应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必须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内化学生个人修养和品质。
其他文献
【摘要】: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而利用青檀树皮配沙田稻草为原料的宣纸制造,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宣纸作为纸类家族中的一员,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如今,在安徽省泾县境内宣纸的制造工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笔者于2016年7月初对安徽泾县的宣纸加工技艺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泾县造纸的现状与发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宣纸的制造工艺历史
期刊
【摘要】:在当下,“媚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文艺范畴。可以说媚俗在当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等领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关键词】:媚俗;词源学;  一、“媚俗”的词源学辨析  1.1“媚”与“俗”的汉语词源学分析  在《说文解字》中“媚”字被释义为“媚,说也。从女,眉声。”这里的“说”通“悦”,有取悦之感。《大雅》毛传曰:“媚,爱也。”如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媚”
期刊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民主政治到文化产业,从经济实力到体制机制改革,从各行各业到民生社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民的切身体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满足。但越是到了改革的深水区,越是我国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与阻力也就越多,这就需要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与未雨绸缪的措施予以关注,否则,对于社会积压与新产生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科学的认识与解决,只会是积重难返。作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任务型教学法已经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的应用。本文基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教学方法  1.引言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
期刊
【摘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博物馆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怎样使博物馆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得以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博物馆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的面世使博物馆的经济压力得以减轻。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设计。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  博物馆藏有的文物典藏非常丰富,更利于开发和设计文化创意产品,而基于博物
期刊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形成科学意识为宗旨的教育课程。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接触实验的一个基础,好习惯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小学科学实验也是一样,规范化操作能给学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从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规范学生做实验是的一些陋习。  【关键词】:小学科学;操作能力;规范化操作;科学实验  一、引言  小学科学是渗透科学常识、熏陶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对学
期刊
【摘要】:副词不仅在现代汉语中的数量多,而且在书面语和口语中使用的次数也多。副词“才”作为一个常用词,其义项和用法也繁多,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表达的意义也不同。随着中泰交流关系的加深,泰国人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同学习问题,由此而出现许多关于泰学生汉语教学的研究。本论文根据泰国留学生在使用“才”时所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他们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其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教
期刊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
期刊
【摘要】:“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其中绝大部分小说,情节曲折变化,富于波澜,引人入胜。这是因为作者在情节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误会和巧合的艺术手法,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物件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强戏剧性,并善于设置悬念。  【关键词】:三言二拍;情节构成;技法;巧合;小物件;悬念  宋元时期,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通俗文学发展起来。明代中后期,通俗文
期刊
【摘要】: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公布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发展指标和“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明确了各项公共服务的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愈加凸显。本文首先分析了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现状,进而分析云南省改革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