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区提出“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计划”以来,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个课堂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体现呢?下面结合两节语文课,谈谈自己的想法。
【案例一】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4~17自然段后,老师指出交流时的关键词:吸纳、补充、提出。)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结果。
(老师相机板书描写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
师:听了这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我要补充一个描写海鸥动作的短语“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师:从这里,你能体会到此时的海鸥心里怎么样呢?
(生沉默)
师:“炸了营”原来是指兵营发生骚乱,现在比喻人群骚动,乱成一团。在课文中这个词语是指海鸥们乱成一锅粥。现在,从这个词语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海鸥的心里很着急。它们一定想留住这位老人。
(老师相机板书学生补充的内容)
师:咱们再来看看描写海鸥叫声的两个词语——“连声鸣叫”和“大声鸣叫”,想一想,如果海鸥能说话,它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海鸥如果能说话,它一定想表达对老人的思念之情,舍不得老人走。
生:我从海鸥的大声鸣叫中,感受到它们对这位即将离别的老人的难分难舍,它们一定想再看一看这位与它们相伴多年的老人。
……
师:听了孩子们的汇报、补充,现在把你想吸纳别人的内容补充在题单旁边。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下面带着你们揣摩到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三个自然段。
(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思考】
从整个课堂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是,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揣摩到的海鸥的内心情感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我们看到,学生虽然抓住了“炸了营”这个关键词,但却无法深入感悟此时海鸥的内心情感。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炸了营”这个词语作恰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揣摩海鸥此时的内心情感。当老师在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层层深入、渐进式的引导,是老师在课堂中非“导”不可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当学生的理解、感悟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肤浅层面时,教师必须抓住契机“顺学而导”。
【案例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出示学习要求:品读勾画的句子,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时板书:(吝啬爱财如命节约)的严监生
师:这个小组同学的板书中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一个是“吝啬”,一个是“节约”,你们认同哪一个?为什么?
(生各执己见,有的赞同“吝啬”,有的赞同“节约”。)
师:看来大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评价存在分歧。究竟这个人物的特点如何?在小说中,我们还要把他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理解,即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处境。结合课文,当时的严监生生活环境如何?
(师出示补充材料: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抽生读。
师:十多万银子——不得了啊。在当时,十几两银子就够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即使是现在,严监生家的资产起码也算个富豪。如此富足的生活环境。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考虑什么?
生:他可能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师:这样的一个有钱人,最终灭掉那根灯芯才断了氣。你们现在怎么看严监生?
生2(心悦诚服)地: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吝啬、爱财如命的人。
师小结:读小说不但要关注故事情节、人物,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就以为课堂中教师的“导”可有可无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出现了分歧。而部分学生理解的“节约的严监生”显然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处理?是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是“顺学而导”?本环节中,该教师采用的是后者。不但“导”得巧妙,而且让学生依托文本和补充资料心悦诚服地认同文中的严监生的确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引导”同样非常关键。
编辑 鲁翠红
【案例一】
《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4~17自然段后,老师指出交流时的关键词:吸纳、补充、提出。)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学习结果。
(老师相机板书描写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
师:听了这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还有什么想补充的?
生:我要补充一个描写海鸥动作的短语“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师:从这里,你能体会到此时的海鸥心里怎么样呢?
(生沉默)
师:“炸了营”原来是指兵营发生骚乱,现在比喻人群骚动,乱成一团。在课文中这个词语是指海鸥们乱成一锅粥。现在,从这个词语中,你们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海鸥的心里很着急。它们一定想留住这位老人。
(老师相机板书学生补充的内容)
师:咱们再来看看描写海鸥叫声的两个词语——“连声鸣叫”和“大声鸣叫”,想一想,如果海鸥能说话,它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海鸥如果能说话,它一定想表达对老人的思念之情,舍不得老人走。
生:我从海鸥的大声鸣叫中,感受到它们对这位即将离别的老人的难分难舍,它们一定想再看一看这位与它们相伴多年的老人。
……
师:听了孩子们的汇报、补充,现在把你想吸纳别人的内容补充在题单旁边。
师:刚才我们抓住了海鸥叫声、动作的关键词,下面带着你们揣摩到的情感,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这三个自然段。
(老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思考】
从整个课堂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是,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揣摩到的海鸥的内心情感显然是不够深入的。我们看到,学生虽然抓住了“炸了营”这个关键词,但却无法深入感悟此时海鸥的内心情感。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炸了营”这个词语作恰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揣摩海鸥此时的内心情感。当老师在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后,再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层层深入、渐进式的引导,是老师在课堂中非“导”不可的,同时也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老师教学机智的一种考验。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当学生的理解、感悟停留在“蜻蜓点水”的肤浅层面时,教师必须抓住契机“顺学而导”。
【案例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片段:
(出示学习要求:品读勾画的句子,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时板书:(吝啬爱财如命节约)的严监生
师:这个小组同学的板书中有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一个是“吝啬”,一个是“节约”,你们认同哪一个?为什么?
(生各执己见,有的赞同“吝啬”,有的赞同“节约”。)
师:看来大家对严监生这个人物的评价存在分歧。究竟这个人物的特点如何?在小说中,我们还要把他放到特定的环境中理解,即生活环境和当时的处境。结合课文,当时的严监生生活环境如何?
(师出示补充材料:严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抽生读。
师:十多万银子——不得了啊。在当时,十几两银子就够普通老百姓一年的生活开销。即使是现在,严监生家的资产起码也算个富豪。如此富足的生活环境。我们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人在临死前会考虑什么?
生:他可能想着要花很多的钱来办自己的葬礼。
生:他一定忙着分遗产,好让家人过得幸福。
师:这样的一个有钱人,最终灭掉那根灯芯才断了氣。你们现在怎么看严监生?
生2(心悦诚服)地:我觉得他的确是一个吝啬、爱财如命的人。
师小结:读小说不但要关注故事情节、人物,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特点。
【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我们是否就以为课堂中教师的“导”可有可无呢?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出现了分歧。而部分学生理解的“节约的严监生”显然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处理?是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是“顺学而导”?本环节中,该教师采用的是后者。不但“导”得巧妙,而且让学生依托文本和补充资料心悦诚服地认同文中的严监生的确是一个爱财如命的“吝啬鬼”。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引导”同样非常关键。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