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在了解并尊重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有效教学。本文笔者以“20内进位加法”为例,从①学生对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掌握程度;②会用哪些方法来计算;③学生有哪些习得方法的途径?等方面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调查与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基于学情,在过程中寻求教学着力点的策略。
【关键词】 尊重学情 教学着力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如何尊重学生的学情,找到教学的着力点呢?以下是笔者以“20内进位加法”为例进行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并不在认知盲区。那么他们的实际学情到底是怎样的?按照现行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是否还適应现今孩子的发展?究竟怎样安排教学更加合理?教学的着力点该放在哪儿?
二、调查实践,了解学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对我校一年级2个班共40名学生,就“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了学情调查;调查内容为计算题20题;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过程:抽样选取了40名学生,进行计算测试,然后就每位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学生解题的策略。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以及面对面的访谈,我们发现:
1、计算题正确率个体差异大
据统计,做对18题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做对12题以上,占总人数的75%,做对低于12题的10人,占总人数的25%.其中5人做对题目数少于3题,占总人数的12.5%.
可以看出,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有的孩子不仅能够做对所有题目,而且能够有多种解题策略解,甚至在运用“凑十”法时,表达要“拆小数,凑大数”。而做对题目少的孩子,往往都是通过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2.计算的正确率与加数的大小有关
从下图可以看出,学生解答“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进位加法”要比解答“一个加数大于5的进位加法”相对困难一些,正确率也相对低一些。
图表1
同时也发现,不会或者做错的题目中,以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题型和较小数在前的题型为主。这说明,同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目,却因加数大小的不同,位置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难度的不同。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呈现“20以内的进位加”的教学层次,如何由浅入深,让孩子体验计算也是有深度内涵的。
3、解题策略呈现多样性
通过对40位学生的访谈,解题策略的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 有80%的学生至少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学生的计算策略已呈现出多样化,其中,采用“凑十”法最多,有45%的学生。这说明“凑十”法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方法,是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
4.计算方法的习得途径呈现多源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前教育,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学得超前一点。在访谈中,部分孩子都说幼儿园或者是爸爸妈妈有教过。从而,很多孩子教学前的知识水平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面。
三、基于学情,探寻教学着力点
1、反观教材,找准核心
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再来反观教材编排。现行的教材一般把它编排在一年级上册进行教学,通常都是以9加几为教学起始课。
既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并且正确率较高,那么,在教学时应把着力点放在哪里呢?孩子在知识点的识记上,已经在教学前到达了要求,是否意味着孩子对这个知识的体验上也达到了要求?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因此,我们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过程的体验上,方法的探究上,算法的理解上。
2、尊重学情,整合教材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尝试不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编排的先“9加几”,再教学8、7、6加几的加法进行教学。而是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调整如下:(1)大的加数在前的进位加法, 体验“凑十”数学思想方法;(2)小的加数在前的进位加法,体验拆小数、凑大数的优势;(3)发现探究9加几、8加几、7加几算式计算的规律,巩固熟练进位加法;(4)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进位加法专项练习;(5)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样根据知识难度编排,以数学方法的过程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为重要目标来教学,尊重学生学情,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力得到螺旋上升,体验学习进步发展的快乐。
3、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与系统编排,我们将教学着力点锁定在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探究,算法的理解上。尤其是第一课时的“凑十法”,是计算20内进位加法的基石,如何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算理,又尊重学生的学情?我们进行了差异分层教学:(1)创设情境,出示题组:9+3 8+6 7+5 3+8;(2)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会算的同学独立计算,并当小老师,用画一画、摆一摆等自己的方法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你是怎么想的;不会算的和老师一起借助小棒等直观教具演示探究方法;(3)合作交流,体验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尤其是“凑十”的方法,从直观演示到建立表象,逐步抽象算理,再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小结:不管是9加几还是8加几,或是7加几,我们一般都是先把一个数凑成十,再加剩余的数。(4)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4、迁移类推,凸显方法
由对“20内进位加法”教学的调查实践与思考,类推到教材的其他知识的编排,不难发现,教材有些编排中,不少内容只是在知识宽度上进行编排,比如:20内退位减法,十几减9 ,十几减8 ,十几减5,深度并没有提升,再比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等。
从教材内容设置上,很多内容的编排太过雷同,学生学到后来,千篇一律,积极性和兴趣度都不高。不论是20以内进位加法还是乘法口算,虽然内容是计算,但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它承载的是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技能,并不代表拥有计算的意识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在学会计算技能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沉淀数学思想和方法,会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计算而计算。
【关键词】 尊重学情 教学着力点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如何尊重学生的学情,找到教学的着力点呢?以下是笔者以“20内进位加法”为例进行的调查研究与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并不在认知盲区。那么他们的实际学情到底是怎样的?按照现行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是否还適应现今孩子的发展?究竟怎样安排教学更加合理?教学的着力点该放在哪儿?
二、调查实践,了解学情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对我校一年级2个班共40名学生,就“20以内进位加法”进行了学情调查;调查内容为计算题20题;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调查过程:抽样选取了40名学生,进行计算测试,然后就每位学生进行访谈,记录学生解题的策略。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改和统计,以及面对面的访谈,我们发现:
1、计算题正确率个体差异大
据统计,做对18题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做对12题以上,占总人数的75%,做对低于12题的10人,占总人数的25%.其中5人做对题目数少于3题,占总人数的12.5%.
可以看出,在没有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有的孩子不仅能够做对所有题目,而且能够有多种解题策略解,甚至在运用“凑十”法时,表达要“拆小数,凑大数”。而做对题目少的孩子,往往都是通过一个一个数的方法
2.计算的正确率与加数的大小有关
从下图可以看出,学生解答“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进位加法”要比解答“一个加数大于5的进位加法”相对困难一些,正确率也相对低一些。
图表1
同时也发现,不会或者做错的题目中,以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题型和较小数在前的题型为主。这说明,同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目,却因加数大小的不同,位置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难度的不同。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呈现“20以内的进位加”的教学层次,如何由浅入深,让孩子体验计算也是有深度内涵的。
3、解题策略呈现多样性
通过对40位学生的访谈,解题策略的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知, 有80%的学生至少能用一种方法来解决20以内的进位加法题。学生的计算策略已呈现出多样化,其中,采用“凑十”法最多,有45%的学生。这说明“凑十”法作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方法,是学生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同的。
4.计算方法的习得途径呈现多源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前教育,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学得超前一点。在访谈中,部分孩子都说幼儿园或者是爸爸妈妈有教过。从而,很多孩子教学前的知识水平已经走在了教学的前面。
三、基于学情,探寻教学着力点
1、反观教材,找准核心
经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再来反观教材编排。现行的教材一般把它编排在一年级上册进行教学,通常都是以9加几为教学起始课。
既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并且正确率较高,那么,在教学时应把着力点放在哪里呢?孩子在知识点的识记上,已经在教学前到达了要求,是否意味着孩子对这个知识的体验上也达到了要求?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过程,因此,我们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过程的体验上,方法的探究上,算法的理解上。
2、尊重学情,整合教材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尝试不按部就班地按教材编排的先“9加几”,再教学8、7、6加几的加法进行教学。而是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调整如下:(1)大的加数在前的进位加法, 体验“凑十”数学思想方法;(2)小的加数在前的进位加法,体验拆小数、凑大数的优势;(3)发现探究9加几、8加几、7加几算式计算的规律,巩固熟练进位加法;(4)两个加数都大于5的进位加法专项练习;(5)用数学,解决问题。这样根据知识难度编排,以数学方法的过程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为重要目标来教学,尊重学生学情,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能力得到螺旋上升,体验学习进步发展的快乐。
3、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与系统编排,我们将教学着力点锁定在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探究,算法的理解上。尤其是第一课时的“凑十法”,是计算20内进位加法的基石,如何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理解算理,又尊重学生的学情?我们进行了差异分层教学:(1)创设情境,出示题组:9+3 8+6 7+5 3+8;(2)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会算的同学独立计算,并当小老师,用画一画、摆一摆等自己的方法让别人一看就明白你是怎么想的;不会算的和老师一起借助小棒等直观教具演示探究方法;(3)合作交流,体验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尤其是“凑十”的方法,从直观演示到建立表象,逐步抽象算理,再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小结:不管是9加几还是8加几,或是7加几,我们一般都是先把一个数凑成十,再加剩余的数。(4)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4、迁移类推,凸显方法
由对“20内进位加法”教学的调查实践与思考,类推到教材的其他知识的编排,不难发现,教材有些编排中,不少内容只是在知识宽度上进行编排,比如:20内退位减法,十几减9 ,十几减8 ,十几减5,深度并没有提升,再比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等。
从教材内容设置上,很多内容的编排太过雷同,学生学到后来,千篇一律,积极性和兴趣度都不高。不论是20以内进位加法还是乘法口算,虽然内容是计算,但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它承载的是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技能,并不代表拥有计算的意识和应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在学会计算技能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沉淀数学思想和方法,会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计算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