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径。而要想让课程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学生的体验必不可少。基于这样的认识,成都市锦江区在区域性体验德育课程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一、 树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德育目标
十八大以来,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锦江区紧扣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在“锦江学子”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德育活动,以实践体验为核心,深化德育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具有锦江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锦江德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传统德育内容浅、散、碎,以认知为主导的学校德育模式过于看重外在要求,导致学生体验不足,感悟不深,学得被动,实效性差。为此,锦江区强调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道德体验切入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体验德育,旨在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中,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成长。构建以体验为核心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既是基于关怀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信念的必然选择,更是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探索的现实选择。为此,锦江区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区域内学校明晰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成长规律;引领区域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规划与开发、多元评价等。
二、明路径:引领、共享、整合,推进体验德育课程建设
基于上述理念,锦江区启动了以“整合”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课程规划,在“区域、学区、学校”三个层面推进,突出体验的价值与意义,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学区共享、学校多元”的体验德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以实践体验为核心的“锦江四季”区域德育活动体系,顶层设计课程序列
锦江区积极探索课标、教材、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有机统筹和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套的德育机制体系,综合发挥育人效益。锦江德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广锦江德育工作成果,结合现代德育工作要求,构建以实践体验为特色,序列化、主题化、开放性,有生命、有质量的“锦江四季”区域德育活动体系,引领学校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德育课程。“锦江四季”分为科技创新季、缤纷艺术季、实践服务季、体育运动季,每一季都有相应的活动主题。每一个主题下都有一系列分层实施的活动、一套评价激励方案,以确保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锦江四季活动体验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在体验式、感悟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和能力,过有质量的学校生活。
(二)凸显共享课程建设的学区德育特色,促使育人功能的有序过渡和递进
锦江区通过串校成链的优质教育链建设,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织链成网,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衔接,以地域相对就近为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特色和教育改革要求,探索建设了4个学区。通过学区内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约与整合,制定并形成了四个学区的共享课程:
在高校合作实验区建设“科技创新”课程。利用四川师范大学高端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大学—中小学(幼儿园)(University-Schools)”合作发展模式,开展校际间师生走校、走班教学,在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教育拓展等方面建立长效互动机制。
在开放教育示范区建设“大阅读”课程。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用相同或相似主题整合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题主要有:“走遍成都、文本阅读、社会实践”等。
在一体化教育样板区建设“公民教育实践”课程。以“适应教育”为主题,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城市学校教育的要求,适应未来城市生活的要求。
在国际化先导区建设“社区生活”课程。以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变革为目标,将国际人才培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相整合,将最前沿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国际化元素融入社区生活课程。
(三)建设丰富多元的学校德育课程,深化学科统筹,全科育人
锦江区属学校在“锦江四季”的引领下,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为原则,基于课程标准,将国家、地方、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充分整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相互补充,形成了支持学生成长的丰富多元的体验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互补充,提升了体验德育课程的品位。学科课程重点抓学科德育渗透和国家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价值;活动课程则包括强化社团活动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驾齐驱,着力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宜的德育课程。以七中为例,“养成”系列课程是必修课程,“卓越”系列课程中的“特长培养”“能力培养”为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真正发挥了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应。再如,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隐性课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深度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聚合力:健全时空立体育人网络
锦江区作为成都市家、校、社三结合工作创新项目的唯一试点区,在实践探索中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无缝衔接的立体德育网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在文明办、宣传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学校育人需求与家庭、社会提供服务资源和意愿的有效对接。
(一)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锦江区在整合运用学校教师与家长资源的同时,充分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来支持德育课程的实施,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全区已拥有社会组织1047个,特色志愿者队伍800余支,有力保证了社区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志愿者协会,便是志愿者团队推动校外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他们以社会工作方法、体验式理念、团队式训练,激活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开发了“快乐剧团”“金喇叭盲童广播剧剧团”“守护天使,关爱困境儿童”“微笑图书馆”等未成年人项目,为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孤儿、未成年犯等在内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二)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程育人
锦江区注意盘活社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将全区20余个单位的可开放场地、可利用资源等整合起来,由社区教育中心统筹;制定详尽的区域学习指南和课程表,印发年度《锦江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指南》,供全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此举有效拓展了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区教育局还注意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注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目前,全区已建成院落学习室200个,从最初的“一院一室”(一个院落一个学习室)走向了“1 x”(一个院落多个学习室)模式,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如今,全区已形成了“8分钟学习圈”,学生仅需步行8分钟左右,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
四、抓关键: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
体验德育课程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课程实施者是否具有育人意识,是否具备育人能力。为此,锦江区精心制订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计划,促进教师形成育人意识,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与修正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一)分梯次培训,促进教师育人意识的形成
锦江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培训内容上注重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教师职前、职后各项培训与研修,促使教师课程育人意识逐步提高,充分认识到各学科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分层次的梯队培训,为学校德育课程规划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了一批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引领着德育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具体包括:以课程领导力项目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以德育主任论坛系列活动等方式,提升中层的课程执行力;以班主任论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
(二)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师育人能力的自我提升
目前,锦江区经过两轮课程规划,校长和德育干部对德育课程的领导、统筹、执行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充分实现,还需要每一位教师育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区教师进修学校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在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关注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课程育人能力。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逐渐认识到课程育人的价值与意义,认清了自己的指导者角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体验道德学习。一旦教师能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就能在学科课程、国家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通过反思性实践,真正提高育人能力。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体验德育的一部分,在指导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例如,“公民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了提出研究问题,使用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信息搜集方式获取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公民听证会力求解决城市社区公共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体验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与感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随着体验德育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锦江区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针对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持续推动德育创新。未来将从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一是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探索,根据中小学学段特点,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锦江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二是加强“校社互动”形式与内容研究,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实践体验时空。三是加强德育课程评价及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研究,改进评价方式,实施科学管理。相信经过新的努力,锦江德育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成都 6300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一、 树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德育目标
十八大以来,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锦江区紧扣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在“锦江学子”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德育活动,以实践体验为核心,深化德育课程建设,积极构建具有锦江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锦江德育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传统德育内容浅、散、碎,以认知为主导的学校德育模式过于看重外在要求,导致学生体验不足,感悟不深,学得被动,实效性差。为此,锦江区强调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道德体验切入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体验德育,旨在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知、认同、内化、践行中,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成长。构建以体验为核心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既是基于关怀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信念的必然选择,更是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探索的现实选择。为此,锦江区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区域内学校明晰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成长规律;引领区域学校思考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规划与开发、多元评价等。
二、明路径:引领、共享、整合,推进体验德育课程建设
基于上述理念,锦江区启动了以“整合”为核心的新一轮学校课程规划,在“区域、学区、学校”三个层面推进,突出体验的价值与意义,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学区共享、学校多元”的体验德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以实践体验为核心的“锦江四季”区域德育活动体系,顶层设计课程序列
锦江区积极探索课标、教材、教学、评价等环节的有机统筹和整体规划,协调一致、相互配套的德育机制体系,综合发挥育人效益。锦江德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广锦江德育工作成果,结合现代德育工作要求,构建以实践体验为特色,序列化、主题化、开放性,有生命、有质量的“锦江四季”区域德育活动体系,引领学校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德育课程。“锦江四季”分为科技创新季、缤纷艺术季、实践服务季、体育运动季,每一季都有相应的活动主题。每一个主题下都有一系列分层实施的活动、一套评价激励方案,以确保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锦江四季活动体验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在体验式、感悟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和能力,过有质量的学校生活。
(二)凸显共享课程建设的学区德育特色,促使育人功能的有序过渡和递进
锦江区通过串校成链的优质教育链建设,推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织链成网,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衔接,以地域相对就近为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特色和教育改革要求,探索建设了4个学区。通过学区内学校优质课程资源的集约与整合,制定并形成了四个学区的共享课程:
在高校合作实验区建设“科技创新”课程。利用四川师范大学高端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大学—中小学(幼儿园)(University-Schools)”合作发展模式,开展校际间师生走校、走班教学,在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教育拓展等方面建立长效互动机制。
在开放教育示范区建设“大阅读”课程。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用相同或相似主题整合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题主要有:“走遍成都、文本阅读、社会实践”等。
在一体化教育样板区建设“公民教育实践”课程。以“适应教育”为主题,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城市学校教育的要求,适应未来城市生活的要求。
在国际化先导区建设“社区生活”课程。以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变革为目标,将国际人才培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相整合,将最前沿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国际化元素融入社区生活课程。
(三)建设丰富多元的学校德育课程,深化学科统筹,全科育人
锦江区属学校在“锦江四季”的引领下,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为原则,基于课程标准,将国家、地方、学校德育课程内容充分整合,实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相互补充,形成了支持学生成长的丰富多元的体验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互补充,提升了体验德育课程的品位。学科课程重点抓学科德育渗透和国家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价值;活动课程则包括强化社团活动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驾齐驱,着力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宜的德育课程。以七中为例,“养成”系列课程是必修课程,“卓越”系列课程中的“特长培养”“能力培养”为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真正发挥了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应。再如,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的隐性课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深度挖掘学校文化内涵,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制度建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聚合力:健全时空立体育人网络
锦江区作为成都市家、校、社三结合工作创新项目的唯一试点区,在实践探索中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无缝衔接的立体德育网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在文明办、宣传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学校育人需求与家庭、社会提供服务资源和意愿的有效对接。
(一)协调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锦江区在整合运用学校教师与家长资源的同时,充分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来支持德育课程的实施,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目前,全区已拥有社会组织1047个,特色志愿者队伍800余支,有力保证了社区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志愿者协会,便是志愿者团队推动校外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他们以社会工作方法、体验式理念、团队式训练,激活了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开发了“快乐剧团”“金喇叭盲童广播剧剧团”“守护天使,关爱困境儿童”“微笑图书馆”等未成年人项目,为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孤儿、未成年犯等在内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二)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实现全程育人
锦江区注意盘活社会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将全区20余个单位的可开放场地、可利用资源等整合起来,由社区教育中心统筹;制定详尽的区域学习指南和课程表,印发年度《锦江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指南》,供全区师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此举有效拓展了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区教育局还注意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注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目前,全区已建成院落学习室200个,从最初的“一院一室”(一个院落一个学习室)走向了“1 x”(一个院落多个学习室)模式,提高了社区服务质量。如今,全区已形成了“8分钟学习圈”,学生仅需步行8分钟左右,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
四、抓关键: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
体验德育课程能否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课程实施者是否具有育人意识,是否具备育人能力。为此,锦江区精心制订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计划,促进教师形成育人意识,引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与修正不断提高育人能力。
(一)分梯次培训,促进教师育人意识的形成
锦江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培训内容上注重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教师职前、职后各项培训与研修,促使教师课程育人意识逐步提高,充分认识到各学科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区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分层次的梯队培训,为学校德育课程规划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了一批德育工作的领军队伍,引领着德育队伍向专业化发展。具体包括:以课程领导力项目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以德育主任论坛系列活动等方式,提升中层的课程执行力;以班主任论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力。
(二)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实现教师育人能力的自我提升
目前,锦江区经过两轮课程规划,校长和德育干部对德育课程的领导、统筹、执行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充分实现,还需要每一位教师育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区教师进修学校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引导教师在落实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关注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课程育人能力。教师在德育课程实施中,逐渐认识到课程育人的价值与意义,认清了自己的指导者角色,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体验道德学习。一旦教师能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就能在学科课程、国家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实施中,通过反思性实践,真正提高育人能力。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体验德育的一部分,在指导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例如,“公民教育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了提出研究问题,使用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信息搜集方式获取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公民听证会力求解决城市社区公共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体验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与感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随着体验德育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锦江区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针对信息化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持续推动德育创新。未来将从三个方面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一是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衔接的探索,根据中小学学段特点,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构建锦江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二是加强“校社互动”形式与内容研究,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实践体验时空。三是加强德育课程评价及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研究,改进评价方式,实施科学管理。相信经过新的努力,锦江德育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成都 6300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