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传唱《捣衣》篇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劳作形式。明代学者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曰:“《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①可见,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捣衣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②此赋篇幅较长,从妇女相约,卷起白帛下庭,写到捣帛染色,一直写到按照男子昔日的身材裁剪缝制。此后,出现了一大批捣衣诗。汉乐府中有无名氏的《捣衣曲》,六朝有曹毗、谢惠连、萧衍、王僧孺、柳恽、温子瘅等的《捣衣》诗,唐代有王湾、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等的《捣衣篇》等等。捣衣进入诗人作家的创作视野,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文学现象,这一生活中的物事一经诗人作家的手笔,便变得格外深切动人,绚丽多姿起来。本文所选这首南朝宋陈时期诗人谢惠连的《捣衣》诗,属这类题材的较早作品,被选入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中。全诗如下: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榈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幽缄伺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③
  《文选》刘良注曰:“妇人捣帛裁衣,将以寄远也。”④的确,谢惠连的这篇《捣衣》诗就是用来传达女子对远行未归的爱人的思念之情的动人篇章。
  全篇为五言。前六句借写秋景来兴起对时光倏忽的无限感慨,极具意境。前二句“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借星斗的迁转,日月的运行来慨叹时光之匆匆。牵牛星啊不停止地迁度,日月也如相催一般飞速运转,时光一刻不停地向前飞驶,转眼间便已是秋风萧瑟,万物凋残。“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这两句对仗颇为工整,只这两句便将秋日景象描绘得栩栩如在目前。如果说这两句是在描写秋日里植物的景象,那么下两句便是在描摹动物在秋日来临时的情状:“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这是极摹声音的句子,用“肃肃”来摹拟蟋蟀振羽之声,用“烈烈”描绘寒螀哀啼之吟,让人如同身临其境,非常生动形象。李善注引:“毛诗曰,六月莎鸡振羽。一名促织,一名络纬,一名蟋蟀。《论衡》曰,夏末寒,蜻蛚鸣,将感阴气也。许慎《淮南子》注曰,寒螀,蝉属也。”⑤这不禁令人想起《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句子:“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⑥
  千古而来,似有一股诗情在诗人胸中涌动不息,从《诗经·豳风·七月》到《捣衣》再到当代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这肃肃、烈烈的秋虫之声感动过无数诗人的心灵,流泻出如此浓烈的诗情:对在时光之流里奔涌不息的生命的无限慨叹。时光本身即为一种生命体验,所以当人们慨叹时光匆匆之时,便是他们慨叹生命匆匆之时。正因为人们体验到了时光匆匆、生命匆匆,人们才会留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才会渴盼与亲人爱人的长相厮守,于是也便有了对于远行在外的亲人爱人的深深思念和热切企盼。
  诗人经过一番对时光的慨叹之后,便引出了全诗的主题部分:借捣衣来传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一句便是一个极好的过渡:它承前描写秋气而来,引出对皓月当空下深闺中的思妇们的活动的描述。那么,她们究竟在做些什么呢?“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原来,她们穿戴好衣服,相约着一同去某个地方,她们将去向哪里呢?吕延济注曰:“簪玉,首饰也;鸣金,佩饰也;步南庭将捣衣也。”⑦可见,她们是要一同去南庭捣衣。且来细听这空旷凄凉的砧杵声吧,它着实把人引入深深的思念的哀愁之中:“榈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想那深秋之夜,皓月当空之下,几个诚挚的妇女手拿长杵,在砧上用力拍打用来制衣的麻线,直至“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当“纨素既已成”时,她们再“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以至“盈箧自余手,幽缄伺君开”。这是一群多么勤劳虔诚的女性啊!她们在深夜操劳,只望能为远方的夫君赶制几件御寒的衣裳,当衣裳制成后,又在那儿虔诚地寂寞地守望夫君的归来。从“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一句揣度之语更见出她们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与切切企盼之情,也显示出她们对所思念的人的深深怜惜:不知他是胖了还是瘦了。她们许是长久没有见到丈夫了吧?
  《捣衣》属齐梁艳情诗的一种类型,齐梁艳情诗都具有工巧细致的基本特征,而这首诗不仅仅如此,因为其中饱含着深情,因此让人觉得情美味甘,极具内在美。
  作为人的女性,在多数齐梁艳情诗中只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物”,女性的审美价值,又往往只体现在她的容颜能够供人观赏和品味。换句话说,齐梁文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观照,是一种低层次的艺术心理过程。女性作为一种对象,其给予齐梁文人的只是感官上的愉悦。齐梁文人不希望实际上也没有从对女性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和超越。此诗却并不如此,从诗的字里行间透出的是诗人对几个妇女对丈夫的一片深情的真诚赞赏之情。他将她们思念丈夫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细腻感人,她们不辞辛劳为制衣而捣衣,这辛勤的劳动中饱含着的正是对丈夫的浓浓深情。
  诗篇以物起兴,再细致描摹思妇们劳作的图景,然后委婉道出她们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通吟全篇,似觉有一股同情怜惜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诗人竟能将这种捣衣以寄远的情感描摹得如此动人美丽,令人赞叹。全诗意境高远,感情深摯委婉。诗句多为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实为难得之佳篇。
  
  
  注释
  ①[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捣衣》,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宋]章樵注《古文苑》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87~90页。
  ③④⑤⑦[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册)卷三十《杂诗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562页。
  ⑥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10月版,412页。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要形成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美学教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精神的教育活动。审美教育“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一个人知识的积累、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了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就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滋养心灵的精神营养同样需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贵含蓄,忌直露”。因此诗人们往往情不直抒,话不直说,就如白居易所言“说喜不得言喜,说怨不得言怨”。故而,诗歌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恐怕就是借景物来曲折达意,正如范晞文所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实,“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好诗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见识了不少德艺双馨的语文大师,也亲耳聆听过和从新闻媒介中收看过不少如诗如歌的令人折服的好课。但就整体讲,从日常看,语文讲台依旧沉寂,依旧缺乏活力,快乐之水没有普遍而持久地注入教学阵地。古人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辟语文教学新局面,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應该成为我们追寻的目标。    一、快乐课堂    在
期刊
《简·爱》所以成为一部世界名著,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简·爱的生活历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生活成长的五个不同的场景为线索,逐步彰显简·爱的生活观、爱情观。这五个场景分别是:盖茨黑德府(瑞德舅妈家)——洛伍德(寄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男主人公的家)
期刊
伟大的文学家巴金走了,但其不朽的作品依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对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7月,郝荣斋、刘奕的《走进巴金〈家〉的语言世界》一书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巴金的代表作《家》为范例,以《家》中语言文字的美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叶圣陶曾说:“我非常羡慕巴金的文笔,那么熟练自如,炉火纯青,并非容易达到的。”在巴金的著作里,信手拈来便
期刊
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读”: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虚心静虚,心眼专一”。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词:  相间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
期刊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
期刊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这个女人叫曹七巧,“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①。年轻时,她渴望爱情,但父权社会逼迫她用自己的爱情换取一副黄金枷锁。之后的三十年,这副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她,使她从一个被虐者变成一个施虐者。曹七巧就是“相当典型的一种压抑女性,是压抑与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形象”②。  曹七巧的娘家是开麻油店的,人有几分姿色,因为卖麻油从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