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需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才能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学因此变成考什么就教什么,并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这极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成了学生最头痛的课程,语文教学因此走入瓶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师讲讲字词,学生背背课文,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屈原、诸子百家,走进陶渊明、李白,走进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走进李清照、柳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理解他们的浪漫豪放,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婉约缠绵。让学生在走进经典的过程中,充实精神世界。让学生学在仰望苍穹、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纯洁心灵。朗诵比赛、名句赏析、文体改写,旧曲新弹、古为今用,凡此种种,都可以极大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无数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抒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夏完淳的《别云间》、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陈毅的《梅岭三章》等等,都堪称佳作。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志士仁人投身国家、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只有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对社会最有益的。
三、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彩华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文明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要用事实让学生懂得,那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无不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息息相关,他们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研究成果,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称楷模。一个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往往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高雅气质和文明言行会使人顿生敬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凡是那些被人称道的锦绣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光芒。“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养成了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收获丰硕的成果。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内容,儒家思想更是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标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态度,今天仍被许多人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不畏艰难,敢于探索,奋力实现人生目标。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气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 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力量;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郑板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的人生观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语文教学中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培养良好品德,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
因为语文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仅依靠课本传承传统文化远远不够。在教学中,一是要根据情况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二是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比如,可以让学生练习钢笔字、毛笔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利用周末时间,指导学生搜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当地历史,办手抄报、黑板报,写调查报告,并要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学习刺绣、剪纸、布艺等。给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当学生亲身去了解、感知以后,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因此,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淡源于他们的不了解,责任不在学生。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查阅资料,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民间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纪念意义等,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内容在班级中交流,用收集到的内容办手抄报、黑板报,以记事的方式写作文,既传承了节日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把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养成良好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是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三墩中学(735000)
一、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学因此变成考什么就教什么,并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这极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成了学生最头痛的课程,语文教学因此走入瓶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教学中不应只是教师讲讲字词,学生背背课文,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屈原、诸子百家,走进陶渊明、李白,走进杜甫、苏轼、陆游、辛弃疾,走进李清照、柳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交流,理解他们的浪漫豪放,他们的爱国情怀,他们的婉约缠绵。让学生在走进经典的过程中,充实精神世界。让学生学在仰望苍穹、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纯洁心灵。朗诵比赛、名句赏析、文体改写,旧曲新弹、古为今用,凡此种种,都可以极大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调动学习的兴趣。
二、传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无数爱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抒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诗篇。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夏完淳的《别云间》、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陈毅的《梅岭三章》等等,都堪称佳作。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志士仁人投身国家、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让学生懂得个人的命运只有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是最有意义的,才是对社会最有益的。
三、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彩华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文明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要用事实让学生懂得,那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取得卓越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无不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息息相关,他们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研究成果,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博大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堪称楷模。一个具有丰厚传统文化知识的人,往往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他们表现出来的高雅气质和文明言行会使人顿生敬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凡是那些被人称道的锦绣文章,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光芒。“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养成了学习和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收获丰硕的成果。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内容,儒家思想更是成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标准。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态度,今天仍被许多人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不畏艰难,敢于探索,奋力实现人生目标。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气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 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力量;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郑板桥《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难的人生观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语文教学中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培养良好品德,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
因为语文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仅依靠课本传承传统文化远远不够。在教学中,一是要根据情况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章。二是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比如,可以让学生练习钢笔字、毛笔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利用周末时间,指导学生搜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当地历史,办手抄报、黑板报,写调查报告,并要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学习刺绣、剪纸、布艺等。给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当学生亲身去了解、感知以后,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后,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因此,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淡源于他们的不了解,责任不在学生。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查阅资料,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民间庆祝节日的活动方式、纪念意义等,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内容在班级中交流,用收集到的内容办手抄报、黑板报,以记事的方式写作文,既传承了节日文化,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把语文教学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养成良好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是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三墩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