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传统文化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k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7-01
  
  《故乡》是《呐喊》中的名篇,通过主人公回乡搬迁见闻感受,描写旧中国农民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病痛,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彼此隔膜。表现了作者对打破彼此隔膜,探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历年来都作为传统名篇,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深刻地批判了传统的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似乎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抵触。那么,怎样处理好《故乡》的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 鲁迅批判的并不是传统文化本身
  
  作者笔下的少年闰土是个健康活泼、多知多识、勇敢机智的小英雄。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原因,尤其是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精神上的戗害,使这么一个小英雄变成一个憔悴不堪、迟钝木讷的木偶人。称自己先前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为“老爷”,把改变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香炉和烛台上,这不能不说是闰土的人生悲剧,而造成闰土这一人生悲剧的,正是传统的等级观念。鲁迅通过闰土前后的巨大反差,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寄予了自己对等级观念的深刻的批判。显而易见,这是鲁迅先生对传统的批判。
  再如:《故乡》中的杨二嫂是另一个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物。杨二嫂原是一位“豆腐西施”,给人的感觉是文静的,而后来再次见到时却是“圆规”式的泼悍自私的小市民。为什么说也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形象呢?她的自私是受中国几千年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她的对我的态度的变化,先是套近乎,对“我”进行虚伪的吹捧,想占便宜,落空以后,便是尖刻的讽刺,使“我”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我们从杨二嫂讽刺的语言中,不难看出,她的心目中,值得尊敬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封建等级观念已在她的脑子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这就更深一层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等级观念笼罩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给人留下的是浸入骨髓的一股寒意。
  显然,鲁迅先生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予了自己对传统的批判,但对种批判不是针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而是针对传统文化中的那糟粕所造成的影响的,是对传统文化沉淀于民族基本价值观念的那些负面的效果进行抨击,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本原进行彻底否定。鲁迅所批判的真实地存在于民间的、被世俗化了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民族性格。凡是实际效果不好、扭曲人性、异化人际关系的,不论来自何方神圣,统统批判这正体现了鲁迅的彻底的战斗精神,这么做,正是为了摈除痼疾、迎接新生,弘扬民族传统中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故乡》对闰土淳朴善良的一面,通过与杨二嫂的对比,给予肯定,这正是民族精神传统的好的一面。作者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态度,尤其值得我们教学中深思,必须讲清楚,以免使学生陷入对传统文化盲目接受或全盘否定的泥潭中。
  
  二、 鲁迅先生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人文主义传统
  
  时光流逝到二十世纪初,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的本原被董仲舒、朱熹等人异化为统治工具以后,沉淀了许多污垢,这种污垢的泛滥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让我们还回到远古看看那位圣人,看看他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春秋战国时代都干了什么。他手执着“仁政”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作为儒学的创始人,他给我们树立了“关注社会和民生”的典范。从他开始,历代仁人志士,都秉承着这一传统,给我们留下了真正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显然不是要推倒这一传统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乡》中,不正体现了这种人文传统吗?小说通过闰土深受政治压迫,麻木地奉行戗害他精神的封建等级观念,不自觉地成为维护这一观念的“卫道士”,这正是传统农民的悲剧所在。如:当“母亲”让我们依旧哥弟称呼的时候,他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看到这里,我们读懂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一群在奴性状态下生存的人们。他们不仅仅是政治经济上的奴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奴仆,精神上烙上了永久的奴隶标记。这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剧。鲁迅先生正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完成了自己对普天下农民的关注,对当时社会的关注,应该说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精神上的传承者,是一个出色的“火炬手”。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学生,使他们接过火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三、关注未来,提出“立人”问题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吗。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鲁迅先生在这里,在关注人生、关注未来的旗帜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立人”的问题。“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人们的精神状态如何?“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发的思考?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我”和闰土关系与宏儿和水生关系的映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心目中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无隔膜,无精神奴役印记,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等。通过这些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达到“致人性之全”的目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总之,对待传统的问题,我们要继承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精神,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用“翻烧饼”式的态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深入分析、辩证统一地基础上,引导学生辨识,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底蕴。
其他文献
牛樟芝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且在抗癌、保肝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功效而备受关注.本文考察了固态发酵以及不同液态发酵方式对牛樟芝活性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固态发酵不同谷物对活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36-01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学及常规管理中,常常会碰到这类问题:学生屡次犯错误,教师多次教育,学生仍没有改正的迹象,而且对老师的教育是冲耳不闻、一言不发。这该怎么办?在我们班就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左平(化名),我接到该班之前就有所耳闻。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35-0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在新的美术课标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如果不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36-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需要放眼于课文,也需要放眼于课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讲究方法,但又没有定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作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作文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指导阅读,培养表达     刚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6-01     在使用新的课程标准(人教版)的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时,由于教材采用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在知识的安排上与前一套人教版教材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讲授的过程中多采取学生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些与以往相同的问题在组织学生探索时,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法引起了我的思考。  例(八年
摘 要: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走进新课改的课堂,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开放课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平等的、自主的,同时又是互动的交流环境。我们要让学生创新,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  关键词:数学交流 创造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4-02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