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走进新课改的课堂,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开放课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平等的、自主的,同时又是互动的交流环境。我们要让学生创新,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
关键词:数学交流 创造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4-02
国际上著名的“Cockcroft报告”指出: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建立。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开放课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平等的、自主的,同时又是互动的交流环境。
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般是照本宣科,先来2分钟的“准备题”,3—5分钟的例题讲解,中间再插2分钟的“试一试”,接下来就是学生紧张快速的“练一练”了。一节课下来,那些优等生忙得不得了,既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付老师的指名板演,还要和其他同学比一比谁做得快。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由于教师作战般的教学速度,得花一些的时间来自行研究、琢磨例题。有的学生甚至学会了鱼目混珠,不懂装懂。这样的教学导致了教学效率下降,教师却反而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后进生抓不起等等。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根据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一次讲解练习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有8个小孩、2个大人去植物园,成人票是8元、儿童票是5元、团体票是6元(5人以上、包括5人),请你设计购票方案,怎样买票较合算?题目一说完,马上有很多人开始埋头苦算起来了,但还有几个人在东张西望,可想而知这几个人肯定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见状,我只是平淡的说一句:“今天你就做我们全班小朋友的导游了,我们都等着你设计出最经济的方案带我们去游植物园。”话音刚落,他就马上认真地低头演算起来了。不一会儿,大家都陆续有了自己的答案。
A生:我准备买8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因为儿童票只要5元,成人票要8元。
B生:我准备10个人都买团体票,因为团体票6元,比成人票便宜2元。
C生:我觉得他们的方案都不是最便宜的。我准备让2个大人和3个小孩买团体票,再让其它5个小孩买儿童票。
……
大概是由于我仍旧微笑着倾听,很多学生胆子大了起来。一时间,教室竟像菜市场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孩子们个个坚持己见,“吵”得好不热闹。在一阵紧张的计算以后,许多同学沉默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安排使得票价太贵,并不划算。最后大家都认定最合理的让3个大人和2个小孩买团体票,其它5个小孩买儿童票。
这个环节到这里应该也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了。正当我想总结发言的时候,一个平时比较沉默的小朋友突然举手说:“我发现了一种用钱更少的办法。2个大人买团体票,8个小孩买儿童票,这样可以节约3元钱。”话一说完,马上有人支持,也马上有人反对。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团体票是什么意思。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一致得到他的方法是错误的。我见了赶紧鼓励她说:“你很爱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大家表扬一下他。”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的脸更红了。然而,就是从那节课开始,我发现他发言积极多了,比平时也更开朗,爱动脑筋了。
从那以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尽量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关注个别学生,让学生自信起来
(1)关注脑子发育较缓的学生
儿童在上小学阶段,年龄大致在6到13岁,身体各部分都处于发育期,包括脑子在内的各个器官,都还很脆弱。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儿童脑子发育情况有所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好有差。
对于那些脑子发育较缓的孩子,我们教师更应该多一份耐心。我班里有个学生叫远远,人长得高高大大的,但思想却比同龄人单纯许多,也比别人懒很多,动作也比别人慢很多。我刚上任时,同学们就对我说他是傻瓜,成绩很差的。听完我思考了很久,一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难道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吗?很显然,在一年级的时候,远远被定位为是愚笨的,而且被所有的同学这么认为着。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不是也一直认为自己是“笨蛋”呢?
我开始特别地关注他,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并且尽可能地在班里给他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我发现,远远并不笨,而是比一般的同学单纯一点,懒一点,好玩一点。他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好。在我的刻意关心、培养下,经过一个学期他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了。
后进生不会永远是后进生,教师应该坚信这一点,多和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比别人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自信起来。哪怕是一个连“7×8”和“7+8”都分不清楚的学生,这只是客观的定势思维造成的结果罢了。
(2)关注由家庭原因造成的问题学生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是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保障,是给予学生安全感的一个港湾。如果一个家庭开始出现分歧或者是支离破碎的,那么这个孩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学习上都将受到很大打击。小潜是个聪明的孩子,数学成绩在班里也不错的,但是他的行为习惯却不怎么好,独立能力很差。在上课时不爱听讲,一直都在画画,或者自己看书什么的。跟他谈心,他总是沉默,要不就是掉眼泪,但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后来经过了解,原来他的妈妈在他很小时就已经不在了。后妈虽然对他很好,但毕竟关心不够,他爸爸又比较忙,平时就寄在一个老师家。他如果对某一个人不满意就跟那个人唱反调。又了解,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不错的。我就想到可能语文老师给了他一种妈妈的感觉,使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我上课的时候特别留意他,关心他;下课时时常找他聊天,主动去跟他亲近。刚开始他还有点排斥,保持沉默,后来他就慢慢会跟你说几句了。现在他在数学课上画画或者看书的现象明显比以前要少了,有的时候还表现得很积极的,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教师找出问题所在,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问题学生也可以变得很可爱。
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我们上课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得到的回应仅仅是几只懒洋洋的小手而已。这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问题也许就出在教师身上。教学设计老套,语言乏闷,态势语欠缺等都可能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何不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呢?
俗话说,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在幽默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数学教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授,它更加关注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心理过程,使学生在体验参与、体验创造、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3期.
[2]《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中小学数学》2003年第4期.
[4]《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2期.
[5]《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M]
[6]邬志辉.对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
关键词:数学交流 创造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4-02
国际上著名的“Cockcroft报告”指出: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们发现,最让人欣喜的变化莫过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意识的唤醒,随之而来的是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上的教学方式的建立。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教师开放课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创造一个平等的、自主的,同时又是互动的交流环境。
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学生在其中成长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师一般是照本宣科,先来2分钟的“准备题”,3—5分钟的例题讲解,中间再插2分钟的“试一试”,接下来就是学生紧张快速的“练一练”了。一节课下来,那些优等生忙得不得了,既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应付老师的指名板演,还要和其他同学比一比谁做得快。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由于教师作战般的教学速度,得花一些的时间来自行研究、琢磨例题。有的学生甚至学会了鱼目混珠,不懂装懂。这样的教学导致了教学效率下降,教师却反而抱怨学生素质太差,后进生抓不起等等。
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是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要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根据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有一次讲解练习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有8个小孩、2个大人去植物园,成人票是8元、儿童票是5元、团体票是6元(5人以上、包括5人),请你设计购票方案,怎样买票较合算?题目一说完,马上有很多人开始埋头苦算起来了,但还有几个人在东张西望,可想而知这几个人肯定是平时不爱动脑筋的。见状,我只是平淡的说一句:“今天你就做我们全班小朋友的导游了,我们都等着你设计出最经济的方案带我们去游植物园。”话音刚落,他就马上认真地低头演算起来了。不一会儿,大家都陆续有了自己的答案。
A生:我准备买8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因为儿童票只要5元,成人票要8元。
B生:我准备10个人都买团体票,因为团体票6元,比成人票便宜2元。
C生:我觉得他们的方案都不是最便宜的。我准备让2个大人和3个小孩买团体票,再让其它5个小孩买儿童票。
……
大概是由于我仍旧微笑着倾听,很多学生胆子大了起来。一时间,教室竟像菜市场一样,你一句我一句,孩子们个个坚持己见,“吵”得好不热闹。在一阵紧张的计算以后,许多同学沉默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安排使得票价太贵,并不划算。最后大家都认定最合理的让3个大人和2个小孩买团体票,其它5个小孩买儿童票。
这个环节到这里应该也可以算是圆满结束了。正当我想总结发言的时候,一个平时比较沉默的小朋友突然举手说:“我发现了一种用钱更少的办法。2个大人买团体票,8个小孩买儿童票,这样可以节约3元钱。”话一说完,马上有人支持,也马上有人反对。这时,我就抓住时机,让同学们思考一下团体票是什么意思。经过大家的一番讨论,一致得到他的方法是错误的。我见了赶紧鼓励她说:“你很爱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大家表扬一下他。”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的脸更红了。然而,就是从那节课开始,我发现他发言积极多了,比平时也更开朗,爱动脑筋了。
从那以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语言,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尽量让他们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为毕竟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二、关注个别学生,让学生自信起来
(1)关注脑子发育较缓的学生
儿童在上小学阶段,年龄大致在6到13岁,身体各部分都处于发育期,包括脑子在内的各个器官,都还很脆弱。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儿童脑子发育情况有所差异,接受能力也有好有差。
对于那些脑子发育较缓的孩子,我们教师更应该多一份耐心。我班里有个学生叫远远,人长得高高大大的,但思想却比同龄人单纯许多,也比别人懒很多,动作也比别人慢很多。我刚上任时,同学们就对我说他是傻瓜,成绩很差的。听完我思考了很久,一个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难道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吗?很显然,在一年级的时候,远远被定位为是愚笨的,而且被所有的同学这么认为着。那么,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不是也一直认为自己是“笨蛋”呢?
我开始特别地关注他,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并且尽可能地在班里给他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我发现,远远并不笨,而是比一般的同学单纯一点,懒一点,好玩一点。他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好。在我的刻意关心、培养下,经过一个学期他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了。
后进生不会永远是后进生,教师应该坚信这一点,多和他们进行交流,给予他们比别人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自信起来。哪怕是一个连“7×8”和“7+8”都分不清楚的学生,这只是客观的定势思维造成的结果罢了。
(2)关注由家庭原因造成的问题学生
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是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保障,是给予学生安全感的一个港湾。如果一个家庭开始出现分歧或者是支离破碎的,那么这个孩子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学习上都将受到很大打击。小潜是个聪明的孩子,数学成绩在班里也不错的,但是他的行为习惯却不怎么好,独立能力很差。在上课时不爱听讲,一直都在画画,或者自己看书什么的。跟他谈心,他总是沉默,要不就是掉眼泪,但第二天还是老样子。后来经过了解,原来他的妈妈在他很小时就已经不在了。后妈虽然对他很好,但毕竟关心不够,他爸爸又比较忙,平时就寄在一个老师家。他如果对某一个人不满意就跟那个人唱反调。又了解,他在语文课上的表现是不错的。我就想到可能语文老师给了他一种妈妈的感觉,使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我上课的时候特别留意他,关心他;下课时时常找他聊天,主动去跟他亲近。刚开始他还有点排斥,保持沉默,后来他就慢慢会跟你说几句了。现在他在数学课上画画或者看书的现象明显比以前要少了,有的时候还表现得很积极的,学习也进步了不少。
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我们教师找出问题所在,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问题学生也可以变得很可爱。
三、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我们上课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得到的回应仅仅是几只懒洋洋的小手而已。这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问题也许就出在教师身上。教学设计老套,语言乏闷,态势语欠缺等都可能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何不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呢?
俗话说,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在幽默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精神乐园。
数学教育绝非仅仅是单纯的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授,它更加关注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的心理过程,使学生在体验参与、体验创造、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自身的价值,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3期.
[2]《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中小学数学》2003年第4期.
[4]《小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2期.
[5]《教育心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编写组.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选辑[M]
[6]邬志辉.对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