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多元课程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ng_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鉴赏课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相对较难授课的门类。文章结合“长信宫灯”教学案例,阐述美术鉴赏课中多元课堂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针对传统美术鉴赏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单向知识传递,学生参与度低、思维局限的弊端,分析其背后的诸多原因。通过教学案例对比和分析,对初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设计与学生参与程度进行了思考,得出在缜密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参与得到心理认同后的教学对鉴赏课学习接受有较大影响,故而在案例中寻找改善鉴赏课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心理参与程度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有效教学;长信宫灯
  一、传统美术鉴赏课的弊端
  传统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希望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听的方式接受最多的知识,再把看到的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教学环节。在这样的传授过程中,虽然会有问题式互动,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感知交流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存在于听和看的过程中,没有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观察作品,也没有新的疑问,更谈不上形成自己对作品美的心理认同。鉴赏的教学内容把握不当容易导致专业性过强,成为一门“科普类”鉴赏课。加上鉴赏作品脱离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而言,其只是活在历史中、活在博物馆的一件珍品,难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激情,课堂心理参与度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的也就无法达到。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鉴赏课上的沟通能力、参与能力、有效教学等问题都与教师在鉴赏课中的活动安排有着紧密联系。若能把鉴赏课单一的教学模式加以改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鉴赏课的课堂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大意义。
  二、改进多媒体单一传递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课堂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美术鉴赏课并不是单纯地欣赏作品,而是要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自己的头脑,根据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产生联想,懂得结合自身经验去分析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时代文化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感受。初中生对事物的关联想象力是丰富的,但他们很少去理性分析一个事物,在鉴赏课中以鉴赏之物引发学生的畅想并让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获得很多天马行空的信息、多彩的故事分享,感受到的情感一定比鉴赏课预备好的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情感更丰富,再加以教师结合视觉和理性知识的引导,学生能够加深与作品的情感认识交流。
  (一)教学设计考虑学生心理特征,寻找兴趣点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年级所对应的心理特征,初中生正属于大量接受知识并渴望输出的年龄,教学设计过程就应考虑到学生在很多环节可以有自主探究和想象的空间,并由此进行拓展课堂内容。契合学生心理参与度的课程设计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应用要融入学生已知生活经验
  在授课中可联系或融入学生已知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自己认知领域的主体作用,再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与所授知识产生联系,从而拥有认同感,自主进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状态中去,并不断地结合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真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美术鉴赏内容有自己的理解认识。
  (三)知识传递后要给予学生表达的自由和空间
  实现艺术品与生活经验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引导,结合鉴赏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对课堂内容进行生活联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总结,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对于学生天马行空有所偏离的话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牵引,与课堂内容产生关联性;对于学生思维创新的地方,教师要进行鼓励,在学生与教师的讲述与互补中穿插课堂教学。
  三、“长信宫灯”鉴赏课教学
  (一)“长信宫灯”导课
  教师自己拍摄的两段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第一个视频是,学生基于对现代台灯样式的好奇,联想古人的灯的样式,提出古代阅读光线受限的疑问。再由学生所饰的古代人因光线问题无法在昏暗的时候阅读,向同学们提出疑问:你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改变或增加灯的位置、凿壁偷光、抓萤火虫等。
  第二个视频是学生扮演的古人通过增加灯的数量改善光线问题。
  从古代灯的样式引出本课中心——长信宫灯。
  设计目的:同龄人拍摄的视频,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很容易进入课堂所设计的情境中去。同时,通过在视频中穿插问答,增强学生与视频(课堂)的互动性。
  (二)进入课程
  初步简单解说考古学家挖掘长信宫灯的过程,引入活动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长信宫灯的碎片拼图。
  设计目的:用学生熟知的拼图游戏,模拟出土考古文物时的文物复原步骤,使学生仿佛参与了揭开长信宫灯的真面目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心理参与程度。这种教学与游戏相关联所带来的内心认知的欢乐,又可迁移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三)观察思考
  活动结束后,进入观察思考的环节,教师拿出长信宫灯的模型,让同学们观看,并提出问题,由学生简单回答四个问题,学生答案暂时不评论正确与否。
  一輪简单的问答结束后,教师提供了河北博物馆的官网(提供查阅途径),播放物馆官方视频,全角度观看长信宫灯,并由教师全角度分析长信宫灯的造型、神态等细节。讲解完毕,同学们总结其造型特点。
  最后,对比其他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向学生询问它们的区别,并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从外观和制作工艺上总结长信宫灯独特的特点,突出其造型美和工艺美。   设计目的:多途径大范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能看到自己学习的长处和潜力,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积极地发表想法,使他们在个性上变得成熟起来。
  (四)实物操作
  实物展示,点亮并摆动长信宫灯,启发学生认识灯罩的环保作用。
  导入自制视频:引出古人看书时烟雾的困扰。
  解决烟雾的办法:实物试验(为体现效果加入艾草烟熏)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效果。仅仅有蜡烛:烟雾自由飞。长信宫灯:烟雾进入宫女袖子中。
  视频讲解长信宫灯特别之处,即利用宫女衣袖把燃烧的烟雾导入体内。
  接着引入到其背后的历史之谜。从铭文剖析,讲解宫灯的历史和相关的历史故事。
  设计目的:课堂的深入参与和不断解锁未知领域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还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自我价值实现感。这种情感正是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
  (五)拓展应用
  引申讨论:西汉雁鱼铜灯。小组讨论。使学生们学会运用所学方法去赏析另一件青铜器物,并从其外形特定、实用功能、审美上分析器物的美,并询问同学们查询了解這些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最后引申拓展河北博物馆“金缕玉衣”,为同学们推荐更多的途径去了解更多的艺术品。
  设计目的:鉴赏课教授的不仅仅是鉴赏某一件作品,更是一种方法,给予学生一种经验,使之在面对其他未知的时候,能够用所学的方式与态度去解决问题。
  四、对“长信宫灯”鉴赏课教学评价
  在“长信宫灯”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拍摄了与学生同龄人为主角的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关注,视频中学生自扮自演,提起发问,虽然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获得了与同学的互动,使学生的参与感加强,潜移默化进入教师编织的情境中去。同时,鉴赏课作为一门以赏析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教师融入了拼图小游戏,模拟当时讲到的考古挖掘,再一次给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的机会;教师还找到长信宫灯模型,在课上由学生帮助一起做实验,重现长信宫灯所有的高强技艺,把原本枯燥的科普式内容变成通力合作的小操作,既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原理,也从内心认可长信宫灯的技艺,更能欣赏其特点。
  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性精神,要善于在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内容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心理参与课程的程度高,说明此时是有效教学,教师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插入学生感兴趣的自制视频,引领课堂向深层次前进,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又可以教给学生了解艺术品的途径和渠道,让学生不断地思考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知欲和表达欲,又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性。利用实物进行操作展示,增强课堂趣味性,这符合了中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使之不断跟进课堂进度,参与其中,使教学环节顺畅而有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观看视频向学生灌输整个教学内容,这样多元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能专心于课堂教学。
  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最终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心理上的认可。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经历认知所联系起来,使鉴赏物品成为一个联系艺术与生活的媒介,将分散的理论鉴赏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起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就能让学生鉴赏作品的记忆中拥有自己的情感经历。只有有了新的理解和情感记忆,才能形成更深刻的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才算真正参与了课堂。
  五、结语
  学生认可愿意参与的课堂才拥有真正有效的教学,鉴赏课作为一门传递知识、传递情感的教学,一定要学生心理认可,自发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收填鸭式知识灌注。为了获得学生心理认可,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多构思,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设计出生动有趣的环节,吸引学生。美术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实践者,也是课程内容的组织者。通过同课异构的鉴赏课对比发现,美术教师更应该明白鉴赏课课程开发的重要性,通过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美术的学科特点,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通过鉴赏作品用美的眼睛观察生活,也能从联系生活的角度去欣赏作品。这样的美术鉴赏课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1929-2005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架空主义艺术家之一,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空想艺术造型体系,即通过解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感官意义的视觉元素,再以特有的方式重新构建组合,创作出具有噩梦般强烈情绪的图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幻想艺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在波兰对贝克辛斯基原作的研究,总结出基本的构造方法。  关键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构造方法;解构;重构 
期刊
摘 要: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气象下的一个缩影。其伟大的创作伴随暴虐的争斗,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切割。卡拉瓦乔的作品宏大震撼,他将现实和真诚留驻画面,把明暗对比技法献给画史,缔造属于自身的千秋功業。  关键词:航海时代;卡拉瓦乔;心外无物;真实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世间万物,皆是其人内心世
期刊
陳倩澜作品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
期刊
摘 要:“山有面,则背向有影”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石的块面结构,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而不是仅仅将山体作为一个平面化的物象进行描绘。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是否要吸收明暗、光影这些源自西方绘画的表现因素,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文章试图通过一些绘画实例来分析明暗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佐证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光影、明暗关系的必
期刊
潘池勇行書作品
期刊
摘 要: 元代画家大多追学古风古意,而此时也有一些画家承接地区性画派的“香火”,其中尤以“马夏画派”最盛。马远、夏圭皆师承李唐,马远构图独特,笔法遒劲有力,画风豪放却不失精细,善以一角而窥全局,人称“马一角”;夏圭好用秃笔,笔墨苍劲而含蓄,构图多用“一角、半边”之法,人称“夏半边”。师承“马夏画派”的有孙君泽、张远、丁野夫等人,浙派的戴进在其早年的绘画中也呈现出“马夏”画风的特点。文章主要论述对师
期刊
摘 要: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看”这个世界,通过“看”我们开始认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了解这个世界,直至经过岁月沧桑百年的洗礼后闭上双眼,“看”才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作为绘画的实践者,我们知道,我们“看”事物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个人进行视觉体验的过程,个人视觉体验是与画家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文章主要结合一些重要的画家及其经典作品和艺术流派中对于真实的不同诠释,进而来探讨绘画
期刊
摘 要:《环翠堂园景图》是晚明有代表性的徽州园林版画。文章从视点高度(即远景和近景)和空间建构角度来讨论这幅画作为“吴门”文人园林画影响下的产物和戏曲小说刊本插图体系中的版画,画面中两种不同风格如何交融,借此反映出晚明雅俗共融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环翠堂园景图》;“吴门”;园林画;徽州版画  版画《环翠堂园景图》(图1)由园主汪廷讷特邀苏州画家钱贡绘图、徽州刻工黄应组刻制,刊刻时间约是1606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和人才输出不断被设定更高的要求。早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信中提到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果想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只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应为艺术类专业以外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美术史选修课程。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可以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