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方式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双眼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看”这个世界,通过“看”我们开始认知我们周围的人和物,了解这个世界,直至经过岁月沧桑百年的洗礼后闭上双眼,“看”才真正意义上结束了。作为绘画的实践者,我们知道,我们“看”事物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个人进行视觉体验的过程,个人视觉体验是与画家艺术创作密切相关的。文章主要结合一些重要的画家及其经典作品和艺术流派中对于真实的不同诠释,进而来探讨绘画中的视觉真实。
  关键词:视觉真实;观看;视觉体验;绘画真实
  一、“看”在传统绘画中的影响
  众所周知,绘画是一门离不开眼睛的艺术,是不能离开“观看”而存在的。也就是说绘画的真实问题是不能离开描绘对象、表达对象过程中的“像”与“不像”的问题。著名雕塑大师罗丹就曾说过:“美只有一種,即宣示真实的美。”所以,如果要清楚地阐述绘画中如何表达真实,就必须先来谈谈如何“观看”,因为“观看”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人“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这直接导致最终呈现出的绘画作品的面貌各不相同。在绘画创作中有两件事最为关键,第一就是观察方法问题,也就是如何“看”;第二是表现方法,也就是怎么画。“看”的方式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表现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经历下,人“看”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也就是他们的“视觉经验”不同,自然他们“看”到的东西就不同。在不同时间、光线、角度去“看”同一个东西,体验也不尽相同。如果明白这一点,对于真实在绘画中多面性的理解和探索就会明朗很多,也能更好地明白“看”在绘画中的关键作用。
  就“看”的方式对画家创作的影响而言,我们可以回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看”影响绘画视觉真实的因素首先就是透视法,透视法的出现及发展,和人们“看”的方式的改变、审美取向的进步是分不开的。14世纪文艺复兴逐步建立起来的再现空间的线性透视学,要求画家理性地解释世界,逼真再现事物的真实比例和空间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杰出代表列奥纳多·达·芬奇,他认为画家要真实地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反映真实的自然。这一点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绘画大师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的绘画中也得以体现。17世纪西班牙绘画黄金时代的大师委拉斯凯兹,他在如何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来处理画面上深受卡拉瓦乔的影响,委拉斯凯兹利用明、暗光线对人的视觉所引起的不同反应,以及画面构成所产生的视错觉来表现空间关系和绘画氛围,进而构成整个画面效果,他让观者以他“看”世界的方式来观察事物,形成这样一种视觉经验,进而完成他画面真实的解读。
  二、印象派“看”的方式的改变和塞尚为“看”
  所做的努力
  纵观美术史,起源于法国的印象主义画派则是另一个依靠个人视觉体验直接表达对事物真实感受的绘画流派。19世纪中叶的法国,社会的主流思潮是促进社会和科学的进步,由于对于真实的追求是科学思想的核心,所以追求艺术真实即通过寻找真实、反映真实来实现。因为“看”的方式的转变,印象主义画家对真实的追求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创作观念,第一次将室外灿烂阳光的颜色带到了画布上,这是“看”对于绘画又一次深刻的影响。印象主义画家走进自然,直面自然,回归到“看”的原点,用眼睛来体会自然中真实的光影、景物和人。那么,印象派绘画提供了怎样的视觉方式呢?他们是如何“看”事物的呢?我们可以试图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印象派是如何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绘画视觉上的真实。
  首先,瞬间的真实性是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第一目标。印象派画家打破了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的构图处理,以及绘画中宏大的叙事感和崇高感,印象派在画面中,往往采取的是随意的特殊的构图方式,并且与前辈画家相比,他们的作品题材简单,没有叙事情节,没有故意创造某种人文气氛。其次,印象派是继浪漫主义画派之后又一个直观表达对自然感受的画派,并且更进一步地贯彻了画面的表达技巧,呈现出了色彩明亮的视觉图式。再次,印象派的画家认为色彩在自然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自然中的光色关系、空间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体现出人对于自然的表现是有选择性的,处在不同时间、不同视角下的人对自然中色调、光影、空间的表达不同。所以,印象派的产生其实就是人们不断转变“看”的方式,不断对绘画中的视觉真实进行探索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绘画追求视觉真实这条道路上,视觉真实却慢慢成了阻碍具象绘画发展的局限性因素。为了探寻新的可能性,为了突破现有绘画观念对绘画的束缚,以塞尚为代表的艺术家开始了对绘画视觉真实的新探索。他在面对自然的时候“看”到了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属于画面形式和语言的东西;他对自然的观察让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进入到绘画之中,这并非是一种直观的观察方式,不再是直接对对象那种所谓真实的描摹。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欣赏塞尚作品的时候,他在表达对象、处理作品中的那些玄妙的东西还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正因为他对画面的理解和表达,塞尚获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塞尚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造型观念、对色彩的细腻感受、对空间的有序梳理,为后来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多种可发展的观察方式,进而对20世纪的艺术起到了巨大影响。
  三、具象表现绘画中的“看”和视觉真实
  当西方现象学(phenomenology)出现,并且现象学的基本方法被运用到艺术实践之中以后,艺术家在其思想和视觉经验上、在如何“看”事物上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象学所强调的直观地观察事物和本质还原的方法,与绘画中强调的“看”之间有着直接又微妙的关系。没有什么艺术语言能像绘画这一形式语言一般直观且充分地表现出面向事实的显现方式。所以,绘画像有一种魔力一样,吸引着不同时代的画家不断探索、体会存在于绘画之中的“观看”之道。一批欧洲艺术家把现象学的思想成果进行了很好的吸收和总结,把现象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进而形成了被法国画坛称为“具象表现绘画”的这一具有极其鲜明的现象学倾向的艺术流派。塞尚之后,旅居巴黎的画家贾科梅蒂在“看”的方式方法上以及对主体的表现和客观再现上又做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贾克梅蒂没有走观念艺术的道路,也没有投身于抽象主义而为艺术的表达另辟蹊径,他选择回到画室,面对模特、风景开始“无先念”的写生。很多人注意到,贾科梅蒂是一位走在塞尚的思想和艺术道路上的现代艺术家。正如梅洛-庞蒂所说的那样,一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现代绘画中侧重通过写生来探索视象之谜的队伍,在贾科梅蒂的影响下不断壮大起来了。所以可以说,塞尚是处在美术史特殊节点的人物,在美术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贾科梅蒂正是沿着塞尚的道路不断前行,才极大地促成推动了今天中国具象表现绘画的形成和发展。由塞尚、贾科梅蒂所开启的这条具象表现绘画的道路,在今天也仍然是一条可以继续发展下去的道路。   贾科梅蒂的作品既不像传统绘画中一味客观地描摹对象,也并非如同塞尚的画面那样经过主观的重构,而是把画家自己对自然、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加入其中,不仅为“在者”而且是“存在”,让画家本人置身于写生现场之中,参与到写生中来,整个作画的过程就是画家追寻视觉真实的过程。因此,画家的生命主体和客观对象在此都获得了圆满的表現。贾科梅蒂在探寻绘画中的视觉真实的道路上,仍然是一个实践者,一个追寻者。画家“看”事物的方式对画家创作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正是画家对世界的解读方式。
  四、在创作中探寻画面视觉真实
  绘画属于视觉艺术,回归视觉,回归画家创作的本位状态,这导致了画家绘画风格的转变。我们发现,之前所谓的“观看”中,夹杂了许多和“纯视觉体验”不相关的东西,而这些与视觉体验所无关的内容,却影响了当下我们对于一张好画的评判标准。这种评判画面优劣与否的标准通过学界所给予的学术支持、各种各样权威性的展览以及政治、商业力量的粗暴介入而变得不容质疑。不过,艺术在本质上就不是一种安分守己的力量。海德格尔视它为人本真存在的基础,它表明了人采纳了神性的尺度,具有一种无限的超越的属性。然而事实却是这种评判标准与规范让人感知世界的能力被严重束缚,画家们也逐渐更明确地意识到,如果这种“观看”的方式不被改变,创作就会被永远地禁锢、没有任何创新可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这时的绘画就是非本已的言说。
  对于一个倾心于创作过程的绘画实践者来说,当下我们所处在是一个信息化、图像化高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图像之拟真的表象遮蔽了事物本质。整个社会在进步、在发展,我们每天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每天身边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信息量高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所以,用相机来记录生活、去摄取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方式。笔者不会去刻意地回避照片,也会利用照片来进行创作,但是,“机械之眼”毕竟替代不了我们的视觉体验、视觉之真,所以笔者的创作也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图像,而是利用图像为媒介去表现图像之后的真实,即笔者用眼睛所体验的现场的真实感和想表达的图像之外的真实。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孙周兴,高士明.视觉的思想[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文图里.欧洲近代绘画大师[M].钱景长,华木,佟景韩,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
  [5]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和情感需要,它以感性为主导,是人内在情感的体现。油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但是纵观艺术的发展史,任何时期任何派别的绘画都离不开画家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所表现的主题的最终目标是寄托艺术家内心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油画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进行探究,阐述
期刊
摘 要:半亩方塘是南溪书院的一处池塘,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一“鉴”字体现出方塘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和哲学内涵,“知者不惑”,处繁华世界能抵御种种诱惑与干扰,心如明镜方能把握人生方向。李海旺先生择荷花一物构思创作,既源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因为荷塘乃“源头活水”之地,见之必有所感,心中所念,必将绘之。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期刊
摘 要: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期刊
摘 要: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1929-2005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架空主义艺术家之一,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空想艺术造型体系,即通过解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感官意义的视觉元素,再以特有的方式重新构建组合,创作出具有噩梦般强烈情绪的图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幻想艺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在波兰对贝克辛斯基原作的研究,总结出基本的构造方法。  关键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构造方法;解构;重构 
期刊
摘 要: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气象下的一个缩影。其伟大的创作伴随暴虐的争斗,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切割。卡拉瓦乔的作品宏大震撼,他将现实和真诚留驻画面,把明暗对比技法献给画史,缔造属于自身的千秋功業。  关键词:航海时代;卡拉瓦乔;心外无物;真实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世间万物,皆是其人内心世
期刊
陳倩澜作品
期刊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
期刊
摘 要:“山有面,则背向有影”是东晋顾恺之在其《画云台山记》中提出的重要美学观点,他认为,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山石的块面结构,描绘出山体的阴阳向背,而不是仅仅将山体作为一个平面化的物象进行描绘。近代以来,中国画的创作是否要吸收明暗、光影这些源自西方绘画的表现因素,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文章试图通过一些绘画实例来分析明暗关系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佐证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光影、明暗关系的必
期刊
潘池勇行書作品
期刊
摘 要: 元代画家大多追学古风古意,而此时也有一些画家承接地区性画派的“香火”,其中尤以“马夏画派”最盛。马远、夏圭皆师承李唐,马远构图独特,笔法遒劲有力,画风豪放却不失精细,善以一角而窥全局,人称“马一角”;夏圭好用秃笔,笔墨苍劲而含蓄,构图多用“一角、半边”之法,人称“夏半边”。师承“马夏画派”的有孙君泽、张远、丁野夫等人,浙派的戴进在其早年的绘画中也呈现出“马夏”画风的特点。文章主要论述对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