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不是单一地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乐问、会问”。
一、创造学生“敢问”的前提
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敢问”的前提在于教师对“问题意识”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有些教师自身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就有误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多提问就会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不然,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惰性”,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完全失去了主动质疑的意识;也有部分教师摆出一副“以师为尊”的态度,缺乏亲和力,造成学生不敢质疑、不敢提出问题。创造学生“敢问”的前提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可以给予学生勇气和鼓励,教师传递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亦或是一些鼓励的话都可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大相径庭,教师也要适当予以鼓励。对学生敢开口给予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抢着提问、敢于提问。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些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然后加以引导、点拨,树立他们的自信;对于不善言辞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点时间,耐心倾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意犹未尽的学生,不能因为课程的结束打击学生积极性,可以在课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等。总之,让每位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
二、 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得让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数学产生好奇,然后才有探索问题的动力,形成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悬念式情境,以问引疑,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奇”中“问”;也可以设定选择性情境,使得学生在分析选项中产生徘徊,使得学生在“徘”中“问”;也可以创设操作型情境,使得学生在“做”中“问”;也可以注意生活中的小事例,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对周边情境的亲自体验,在“体”中“问”等。可以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周边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乐于”发问。这里举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小游戏:出示18颗棋子,每次拿一颗或是2颗,谁拿到最后1颗谁获胜。无论是学生优先还是教师优先,每次都是教师胜出,这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老师总是获胜?学生在游戏中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答案。
三、 教会学生“会问”的方法
在教师的努力下,学生们敢于开口、敢问,同时也爱上了思考,乐于发问。但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精”,一问就可以戳中要点也很重要,这就要教学生“会问、善问”。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在无疑处生疑。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总结了一些方法: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需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课题结论的根据在哪?2.在知识的“源头”找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某个条件,对数学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计算各类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割补法算出来。3.质疑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是否可以做到一题多解。4.在知识易混处寻找问题。如在学完“约数和倍数”后,质疑“质数、互数、质因数和分解因数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可以通过对比等方式加深记忆,进行深层次地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对“问题意识”的认识,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引导学生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一、创造学生“敢问”的前提
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敢问”的前提在于教师对“问题意识”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式。有些教师自身对问题意识的认识就有误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多提问就会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其实不然,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惰性”,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完全失去了主动质疑的意识;也有部分教师摆出一副“以师为尊”的态度,缺乏亲和力,造成学生不敢质疑、不敢提出问题。创造学生“敢问”的前提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解答,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往往可以给予学生勇气和鼓励,教师传递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亦或是一些鼓励的话都可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大相径庭,教师也要适当予以鼓励。对学生敢开口给予表扬,这样才能让学生抢着提问、敢于提问。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自卑的学生要多给他们些机会,锻炼他们的胆量,然后加以引导、点拨,树立他们的自信;对于不善言辞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多点时间,耐心倾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于课堂上来不及提问或意犹未尽的学生,不能因为课程的结束打击学生积极性,可以在课后让他们提出问题等。总之,让每位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
二、 激发学生“乐问”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得让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对数学产生好奇,然后才有探索问题的动力,形成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可以在教学中创设悬念式情境,以问引疑,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奇”中“问”;也可以设定选择性情境,使得学生在分析选项中产生徘徊,使得学生在“徘”中“问”;也可以创设操作型情境,使得学生在“做”中“问”;也可以注意生活中的小事例,让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对周边情境的亲自体验,在“体”中“问”等。可以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周边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乐于”发问。这里举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小游戏:出示18颗棋子,每次拿一颗或是2颗,谁拿到最后1颗谁获胜。无论是学生优先还是教师优先,每次都是教师胜出,这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老师总是获胜?学生在游戏中产生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答案。
三、 教会学生“会问”的方法
在教师的努力下,学生们敢于开口、敢问,同时也爱上了思考,乐于发问。但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精”,一问就可以戳中要点也很重要,这就要教学生“会问、善问”。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在无疑处生疑。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总结了一些方法: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了解需要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课题结论的根据在哪?2.在知识的“源头”找问题。引导学生改变某个条件,对数学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计算各类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通过割补法算出来。3.质疑解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同一个问题,是否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是否可以做到一题多解。4.在知识易混处寻找问题。如在学完“约数和倍数”后,质疑“质数、互数、质因数和分解因数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可以通过对比等方式加深记忆,进行深层次地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对“问题意识”的认识,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下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引导学生会问、善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