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理论课程教学困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mitrily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既有内在课程因素,也有外在现实因素。对此,需要进行辩证的思考,在吸收借鉴本科院校教改成果时应有的放矢,正确处理好职业与素养、精简与扩充、诗性与理性、图像与文字、授话与对话等关系。
  【关键词】 高职高专理论教学困境对策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7.005
  
  众所周知,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科专业中占的比例较大。然而,在讲究或追求“经世致用”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其地位遭到了很大的质疑。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学生构成等方面不同于本科学校,其理论课程教学所显现的困境,既有本科院校相一致的“不适应症”,也有其自身特有的难题。本文以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探讨高职高专理论课程教学面临困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 成因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它既是学生从事文学实践的基石,又是学生学习文学史课程的敲门砖。当前,文学概论课程面临困境的成因很多,有与本科院校相似的共性原因,如教学观念的封闭、教材的紊乱、教法的僵化等,也有高职高专自身特有的原因,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内在课程因素和外在现实因素。
  (一) 内在课程因素
  首先,理论本身抽象晦涩的规约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概论所涉及的是高度概括的文学基本规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综合的,势必有一些无可规避的原理、命题以及概念,它需要抽象、概括、演绎、思辨等理性思维。尽管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理论的实践,认为歌德所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是对理论的误读,强调理论来自实践,但是理论的形而上、艰深晦涩、深度厚重也是客观事实。再加上更迭迅速的新观念、新理论,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常面临不少困难。
  其次,课程教学定位的本科化。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承继了本科院校的很多做法,传统的文科专业尤其如此。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目标,再到课程内容,几乎都是本科院校的简化版,这或许无可厚非,因为依据颁布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本专科的教学要求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与本科院校一样有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内容框架,即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发展论等几个方面构成知识板块。但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向本科院校看齐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使得理论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再次,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匮乏。教材是教学之本,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又是联结二者的重要纽带,它的体系框架、内容设置等规约着教与学的主要方向,教材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和学的正常开展。近几年,各种版本的文学概论教材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际的却不多,多数教材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都存有不同程度的诟病。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以及北大董学文主编的《文学原理》等,这些教材各有所长,但其长是在理论的翔实、厚重、旁征博引等方面,而这恰恰是高职高专的短板,因此它们也只适合本科院校而不适合注重实践的高职高专院校。更何况,这些教材在生源素质相对较好的本科院校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水土不服。而有的教材难易度较适合高职高专(如曹廷华主编的《文学概论》)却又相对陈旧。
  最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文学概论教学出现困境的成因之一。例如,有不少教师仍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教学重视理论说解而轻视实践演绎。也有教师用文坛的逸闻趣事等吸引学生眼球,回避理论,还有教师局限于自己研究的三分土地。
  (二) 外在现实因素
  首先,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了理论教学困境。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专门从事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才,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应用型技能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相对周期长、见效慢的文科专业教育自然遭遇冷待。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不少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用型学科上,热衷于各种证书的考试,而冷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次,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使理论教学面临困难。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依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为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口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笔者所在学校采取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精简基础课程门类和压缩专业必修课的课时,增设职业方向类的选修课程,这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得不压缩课时的举措无形当中促使理论教学陷入困境。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学习毕竟是需要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基础课程的削减与压缩势必影响到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最后,学生素质的弱化加深了理论教学困境。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生源基础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比较严重,钻研意识淡薄。而文学概论课程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当前的大学生是伴随着影视、网络成长起来的,进校前,他们不但缺乏相应的作品阅读,也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进入校园后,升学压力的减弱给了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他们不愿进行虚静的文学阅读(有阅读也是消遣式的阅读),而情愿享受时尚杂志、影视、网络等视觉盛宴。阅读的贫乏和思辨的不足决定了他们难以适应理性的思维方式,很难达到对理论的领悟和运用。
  
  二、 对策
  
  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文学概论为例,它的教学改革不仅引起教学界的关注,而且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关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如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也呈现出灵活多样的态势,如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辩论式教学、立体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但是,当前对于理论教学改革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较明显的误区,有人认为只要进行实践性对话、开放教学、利用一些好教法把课堂激活就成功了。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理论教学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需要进行辩证的思考,在吸收借鉴本科院校教改成果时应有的放矢,努力处理好几个关系:职业与素养、精简与扩充、诗性与理性、图像与文字、授话与对话等的关系。
  (一) 职业与素养
  任何课程首先应弄清楚这门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高校人才培养实际上有两个目标:一是人文素养培养目标,二是职业需要培养目标。前者是普及性的隐性目标,后者是提高性的显性目标。高职高专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均有别于本科院校,在笔者看来,高职高专更注重职业需要的显性目标,因此如果我们延续本科院校思路,理论教学仅仅或主要是对围绕理论的论证阐释理解等旨在培养学生素质,而不考虑理论的实用,理论课程的教学定会适得其反。因为它脱离师生现实,违背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宗旨。但是,重职业需要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具有较高的素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能成为可能,学生所学才能满足职业需要,因而不能只学技能,不学理论。更何况,人不仅需要物质的享受,更需要审美的体验、理性的思辨和灵魂的充盈。就文学而言,无论在什么时代,审美都不能缺席,也没有缺席。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应注重理论教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现实联系起来,将理论素养转化为提升职业能力的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文为主,文学概论教学应从职业与素质两层面确立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更应在能力、在实现普及性的人文素养目标的同时,更注重提高职业需要的能力培养。文学概论课程的应用性可以体现在狭义的文学创作与接受等应用性上,也可以体现在广义的社会审美文化的应用性上。
  (二) 精简与扩充
  当前,理论课程已建构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应有线索意识、体系意识,把某些根本性的问题或主要知识点提炼出来,把理论的关键的内涵及外延关系讲清楚,引导学生形成宏观意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不分主次巨细地讲授,应力图通过有限的课堂讲授实现学生的通盘掌握。虽然当前缺乏适用高职高专的理论教材,但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减肥”、“消肿”,把那晦涩难懂又没有太大实用价值的章节进行简化、淡化处理,精简出最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内容以对高职高专生“必需、够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而定。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整体性,会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将教材内容简要化,教师授课才有创造发挥的余地,才有师生视阈融合的平台。这似乎有避难就易之嫌,但以目前高职高专的现实条件,适当降低课程标准其实对提升教学效果是有好处的。以文学概论为例,五大板块,可以简化“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前者深奥,后者与写作课重复。另外,我们在精简的同时也可适当扩充部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接受视界。在当前所谓的“大众传媒时代”,学生常面对的和喜欢的不一定是所谓“文学经典”,而可能是流行的大众文化产品,他们介入的不一定是审美活动,而可能是感官刺激与娱乐。文学概论应该走出狭窄的审美领域而进入到开放宽泛的文化艺术领域,将文学概论的教学适当扩大到文艺以及文化概论的教学,让学生从社会、文化、消费等方方面面的不同视角度来理解文学理论,让其真正成为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
  (三) 理性与诗性
  理论是来自实践又要回归实践的,理论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所谓的抽象概念知识传授,就会割裂理论与实践(即文学的理性与诗性)之间的血脉纽带关系。理性与诗性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贯通,二者之间保持着和谐有度的张力。所谓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演绎性等,都是相对于一般的感性现象而言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相比而言,追究“意蕴和内容”的理性思辨自然要比感受“直接呈现”的诗性东西隐蔽和费力得多。文学概论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诗性智慧的启迪,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概论的教学应该正确处理好理性与诗性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张力的融合,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由文学实践获得审美情趣,由诗性感受上升到理性思辨。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语),诗性感受的实践训练对理性思辨能力的提升是很大的,现有很多学者正致力于理论实践教学的探讨,加强诗性训练就是要还原文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让学生完成从诗性到理性的跨越,从而使得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和色彩斑斓的文学作品时能“说三道四”,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统一。
  (四) 图像与文字
  在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应在教学方式手段上作新的开拓。随着“图像暴政”时代到来,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论教学首先应让学生参与教学,才能谈得上学以致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手段。图像视觉的直观接受远比聆听口头言说和读解文字的抽象来得省力和乐趣。另外,以图像为主的多媒体教学也能解决课时削减与扩充内容的矛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看到,这种把教学内容图像化的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事实上也存在这种趋势:图像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而文字反倒沦为了课堂上的辅助性说明。正如周宪所说,当“读图时代”中图像从各种媒体中凸现出来,成为这一时代最权威和最强势的媒介时,图像也就被“魅化”了。文学是语言艺术,其根本在于语言文字。图像以直观和形象见长,文字以抽象和联想著称。文字可以唤起我们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的体验,其表意的内涵与深度是图像所不能达到和替代的。如《红楼梦》中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其韵味是无法用图像来呈现的。文学概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适当引入图像,但过多花哨的图像既无益于学生诗性智慧和理性思辨的提升,也会导致文学概论教学的偏离。实际上,现实中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屏,被改编成影视、漫画,很多是粗制滥造。这种寻求轻松、快感的图像盛宴势必会加重我们的阅读惰性,造成我们理性思辨的弱化。我们切忌把“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教师沦为放映操作员。
  (五) 授话与对话
  近年来,我们还有一个误区,即认为课堂教学对话比授话要好。其实,授话与对话都是教学的一种方式,二者均有优缺点。单一的“满堂灌”式的授话固然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会让教学双方都感到单调、乏味和疲倦。但高职高专的生源和课时又意味着我们要保留一定的授话,对大一的学生来说(很多基础课在大一开设),他们还处于理论观念和知识结构的建构初期阶段,还不具备很强的理性思辨的条件和能力,教师有必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明有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文学观念。另外,授话也不一定都是“满堂灌”,优秀的教师在授话的时候也能够带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好的授话本身就具有对话性,这种对话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吸引上的思想对话、心灵对话,是“教学相长”的对话。与授话相比,对话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永远大于部分之和,文学理论本身就是充满对话精神的科学,开放合作式的对话教学无疑是训练学生思辨力的很好途径。但对话是需要平台的,是强求不来的,互不了解的对话势必会造成教学的混乱。其实,只要能实现师生间教与学的视阈融合,授话与对话都可取。
  
  【参考文献】
  [1]陈浩.大众化时代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0
  [3]吴春平.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艺学学科建设[J].文学评论,2007(6)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6
  [5]陶东风. 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J]. 文艺研究,2010(8)
  
  【基金项目】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科研项目(GLSZ201032)
  
  【作者简介】 石群山(1972-),男,广西灵川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硕士。
  (责编黄斯佳)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分阶段技能递进式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 递进式项目教学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0.012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般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顺序组织教
期刊
【摘 要】分析高职物流ESP课程教学的现状,并从完善规划、培养师资、编写教材、设计课程和评估等方面阐述物流ESP课程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ESP课程开发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71-02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承担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工作,其素质会直接影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对中职学校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进行宣传;从资金、政策上对校企合作进行专项扶持;职业教育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 发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0.09.026    当前,如何有效破解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资金紧缺、设备落后
期刊
【摘 要】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新校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主要功能、体会启示、政策建议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校区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  0088-02  新校区建设主要指新校区的基建设施、附属设施、绿化美化、教学设备设施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新校区建设项目从启动至竣工交付使用,是
期刊
【摘 要】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状况和进展,指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 理论经济学  反思 重构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9.018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被称为21世纪经济学革命的先声。
期刊
【摘 要】 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阐述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经济行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实训基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9.025    2011年3月全国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将中国由纺织
期刊
【摘 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以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及其成效,提出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特色专业 机电一体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57-02  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南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比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实践课程体系,阐释实践教学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提出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 工业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68-03  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学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不仅导致学生设计务实能
期刊
【摘 要】分析在英语类现场导游考试中考生存在的问题,探讨采用B-SLIM教学模式对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现场导游考试 高职高专 旅游英语 B-SLIM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19-02  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其中口试指的就是现场导游考试。现场导游考试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不可或缺的一部
期刊
【摘 要】从广西中医药大学慈善义工活动实施状况来看,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要促进高校体育与慈善教育的进一步结合,应挖掘慈善教育的深层次理论根基,提升发展层次;端正认识,提升慈善教育评价层面;与公益创业相结合,进一步拓展慈善教育的空间;将慈善元素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在高校体育教材中增加“慈善养生”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高校体育 慈善教育 慈善养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期刊